上海原来最早是靠水蜜桃出名的
哲学有三大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去”。简单而言,就是说人,其实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是谁,自己从哪里来的,又要去哪里。对于上海人来说,第二个问题就不太好回答。我从哪来?从上海吗?上海自1843年《南京条约》开埠,至今不到两百年。在之前,上海是冲积平原,不间断的海侵使这片地域成陆的时间很难确认。现在所住的地区,工作的地区,日常活动的地区,在千百年前到底有没有?是已成陆地了,还是规划在其他县,或是一片汪洋大海,也很难说。

想要搞明白上海历史的念头愈发强烈,特别是在参观其他省市参观博物馆时。一般来说总有一个通史的常设展,梳理该地方的历史。如豫博、陕博、晋博这种历史悠久的文物大户,几个展厅也只能勉强展示该地区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风貌,而粤博起码还能用自然资源来凑数,展示一些该地区古生物标本、矿石、植物等等。但上海呢?上海博物馆之前在人民广场的老馆,所有展厅展示的文物,和“上海”关系,硬要总结,也就是展示了何为“海派”,毕竟展品来源大多是来自于近代五湖四海汇聚于上海的人捐赠的藏品,这种海纳百川的容量和能力,确实也是上海标志性的特征。今年重游豫博、邯郸博物馆,我还和同行的朋友说,上博应该策划一个考古的常设展,通过文物将上海的通史讲讲清楚,毕竟“我从哪里来”是一个哲学的根本大问题,没法避开的。结果回上海就听闻上博东馆的考古馆做了一个“考古上海”展览,成为了这是上海博物馆建馆以来的首个考古常设展。

去参观之前,我在琢磨,其实上海通史展不好做,各历史时期的“上海”,地理和行政划分不一致,在展览如何界定不同时期的“上海”呢?而且考古成果也未必能连成完整有序的时间线,在布展上该如何展示呢?进了展厅,才发现策展非常巧妙的,展览并没有以通常的时间作为线索,而是选取了几个节点来展开,分别是:“文明之光”、“江海通津”、“海上繁华”三个版块,对应上海历史中史前时期的“古国”、唐宋时期的“古港”和明清时期的“古城”三个场景。“文明之光”部分,介绍的是上海的古文化遗址——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广富林遗址和马桥遗址;“江海通津”部分着重介绍了青龙镇遗址、青浦塘郁码头遗址、闵行浦江花苑遗址、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发现;“海上繁华”部分,向大家介绍了自唐而下至明清时期的上海城镇之路,市井文化繁荣的景象,来展示上海的发展。整个展览中,有一些展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恰好和近期读到上海历史的内容相关,也算是互相印证,或可以拿出来讲一讲。


首先是“文明之光”中,看到了玉钺和玉琮,均是福泉山遗址出土。玉钺和玉琮不是良渚文化比较代表性的玉器么?但是良渚文化是在钱塘江周围,上海发现了玉钺和玉琮等玉器,说明这里原本可能就和良渚文化有联系的。后来翻查资料发现,这与上海形成相关:杭嘉湖平原是冲积平原,上海松江九峰十二山及其连线上成陆的时间应该和杭嘉湖平原是一致的,在长江和海水交互作用下,堆积了大量泥沙和介壳残骸,形成了一条条高出于原来地面的海岸遗迹,称之为“冈身”。这条“冈身”线,就是上海成陆的有形标记,时间在6500年前。这条“冈身”线,弯弯曲曲,从今天嘉定区的外冈镇到金山区的沙积村,南段是杭嘉湖平原的岸线,而松江和青浦的中心地带,距离冈身线近处只有几公里。

所以上海最早的先民,来自杭嘉湖平原,或者杭州湾南岸的河姆渡文化圈,之后在九峰十二山连线上的松江、青浦,形成的上海崧泽文化和上海广富林文化。福泉山遗址就像一座“金字塔”,不同土层出现了不同时期的文物:出土的就有良渚、崧泽、马家浜文化,以及商、周时期的文物。除了前述的玉钺和玉琮等玉器,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代表权力的象牙权杖、人头盖骨碗,让人感受到良渚文化时期人祭的特征。都知道上海和华亭的关系密切,但这种说法也不准确,参考上海政府网站《上海通志》说法,上海还得一分为三来说:一个是吴淞江(苏州河)以南的地区,在唐朝还没有“华亭县”时,是分属海盐、嘉兴、昆山三县,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再把昆山、嘉兴、海盐三县合并成华亭县。到了元朝至元十四年,华亭县成为华亭府,后改成松江府,一直到清代都辖有华亭、上海、青浦、娄、奉贤、金山、南汇和川沙。

所以华亭和上海也不重合,但华亭起码能给上海带了些历史名人,比如陆逊,三国时期的名人,有击败关羽的辉煌战绩,按照《三国志·吴志》中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吴孙权封右都督陆逊为华亭侯。又比如陆机,为陆逊之孙,与弟弟陆云合称“二陆”,诗文佳亦擅书法,《平复帖》就出自他的手笔。在西晋统一后,他和弟弟一同来到洛阳,名噪一时,最后死于“八王之乱”。在《世说新语》中记载,陆机在处刑前一夜,他不禁感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可见当时华亭还出产鹤。“上海”另外的部分,如吴淞江以北的地区,在南宋嘉定十年,设立了嘉定县,后又分出一个宝山县;长江口的岛屿部分,一直是归崇明。


第二部分“江海通津”,主要展现了唐代青龙古港的繁盛面貌,其中青龙镇遗址出土器物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一件长沙窑的青黄釉褐彩椰枣雄狮纹执壶。长沙窑顾名思义窑口在长沙,唐朝著名的外贸瓷,会在上海发现,显然就是运输途中遗落在港口或沉船。而且这件长沙窑的器型是唐朝代表特色的执壶,且贴花的纹饰是椰枣雄狮纹,显然就是为了出口而定制的。第三部分“海上繁华”就是上海城镇之路,其中比较瞩目的是潘氏家族、陆氏家族与顾氏家族等和其所涉及的考古遗存。潘允徵墓的木仪仗俑群,浩浩荡荡45人的木俑仪仗队在展厅中间,颇为壮观,其他如陆深家族墓地出土的饰品、顾东川夫人墓出土银鎏金嵌宝镶白玉绶带鸟牡丹纹帔坠等,展示上海明清时期的富庶。

潘氏家族与豫园,陆氏家族与陆家嘴,在上海都留下了明显的痕迹,顾氏家族曾出现在王安忆的小说《天香》中,其中申明世实则现实中顾名世所化,顾名世官至尚宝司丞,为皇帝管理宝玺、符牌、印章等,是在帝国政治中枢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他为了颐养天年,买了一块地造花园。王安忆小说中,这是上海一代读书人的风气,官当到一定程度也不愿意卷了,还不如回来过过开心的惬意日子。其中最出名的是董其昌,松江华亭人,历经几朝,官做到太子詹事,明朝都一天世界了,他还一直称病不肯去做官,在老家过舒服日子。他儿子抢民女惹了乡里众怒,冲到他家宅里“抄家”,他只好逃到苏州、镇江一带。所以有些读书人真不是什么好东西,嘴巴里说的好听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其实做的都是党争争名夺利的事情。据说,顾名世在造园子时,工人们开凿池塘曾挖出一块石头,上刻“露香池”三个字,据考证出自元代赵孟頫的手迹,而赵氏的确也曾在上海县度过一段时光。顾名世遂将园子命名为“露香园”,现在上海依旧留有露香园路,在王安忆的小说中,“露香园”成为了“天香园”。顾家出名的有“顾菜”,是一种特制的小菜,另有顾绣,为顾名世之子顾汇海之妾缪氏所创。除此之外,还有园中某株“芳树”上结出的桃子,一度成为上海地方人杰地灵的标志。

上博的考古展中,对于顾氏家族的展现并不多,但是之前读的一本马克·斯维斯洛克写的《饮食的怀旧》,其中部分内容将这一部分历史补全了——原来水蜜桃曾一度是上海的代名词,特别是在“上海”尚未出名的时候,水蜜桃让上海被描述为“一个仙家也愿常往的福地,甚至可与汉武帝的上林苑相媲美”。维多利亚时期的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曾在1847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中国游记,是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便抵达中国,他顺带为皇家园艺学会搜集了22种食用及观赏植物的标本(植物大盗咯?)。他回忆了自己漫游中国的收获,提到:“从上海周边搜集到的重要物事中,我实在无法忘怀一种大而肥美的桃子。这种桃8月中旬在当地上市,保鲜期10天左右。它们产于城南几公里外的桃园,能长到周长28公分、重340余克的并不鲜见。这大概就是一些作家所谓的‘北京桃‘。围绕着这种桃子,文人不吝笔墨,写下许多令人惊奇的故事。”

桃子原产于北方,大约在南宋时期,“水蜜桃”才出现在有关杭州的记载中。康熙年间出版的《江南通志》则进一步将水蜜桃与王锡爵在江苏太仓修筑的南园联系了起来,就有了“南园桃”的说法。桃子被引种到上海,大约在晚明时期,1631年版的《崇祯松江府志》中能见到“水蜜桃”的记载。随后很快成了令本地人无比骄傲、外地人心向往之的“上海特产”。在1820年对《大清一统志》的修订中:“(松江)桃出上海县,有水蜜桃为第一。”上海之水蜜桃尤以顾家园中的桃子为最,同时期文人对于顾家桃子的赞美不少,如在张所望的《阅耕余录》中,他骄傲地宣称:“水蜜桃,独上海有之,而顾尚宝西园者尤佳,其味亚于生荔枝。又有一种,名‘雷震红’。每雷雨过,辙见一红晕,更为难得。” 到了清朝,顾氏家族那座诞生了上海传奇桃子的露香园就淹没在历史洪流中,似乎沦为了军队的军械处,如今上海还有露香园路。作家叶梦珠记忆中的露香园已是“园垣俱废,而亭榭山水,尚存什一”。及至康熙初年,清军征用了这片土地,以为水师驻所,并最终彻底将其改造,若论品质,最好的还要数坐落于沪城西南角、李筠嘉的吾园所出的桃子。

上海能成以水蜜桃获得声名,实则水蜜桃种植起来也颇费力。《水蜜桃谱》一书记述了当地果农培植水蜜桃的技术要领。第一步是培育幼苗——将一整颗熟桃“连肉”埋入尺余深的土中,还不能埋得太深,太深则不出苗,之后施以粪肥,一旦新芽爆出,果农就需对这株树苗进行移栽,以备日后扦插。如果不移栽扦插,那么结出的果实就又小又寡淡。桃树需要生长两到三年方可用于扦插,且进行扦插的时节也很讲究,一般在春分前或秋分后。

即使嫁接的嫩枝成活了,果农依旧要随时留意树根处可能爆出的新芽,随生随砍,“如任其自生,则所结实还本为本质,而接枝悴矣”。而且大多数果木只要开始挂果就该浇灌了,但同样的办法用在水蜜桃树上,“其实即落”。这一点如此重要,即使遇到“大旱之年,经月不雨”,果农也绝不能为之浇水。而当桃树出现枝叶憔悴的迹象时,有经验的果农会在其根部敷上一层薄薄的河泥。诸如此类需要费心处众多,经年累月才最终能收获品质优秀的果实,对于水蜜桃,亦有识别方法,通常“白毛圆底”的水蜜桃品质是极好的,而外形“高低不整”,就是歪桃,只要这缺陷不是由虫蛀导致,是内部果核分裂造成的,也值得一尝。有些桃子外形不佳,闻着芬芳馥郁,吃起来也不会太差,当得起“水蜜桃”之名,“纯黄白色者”则“非真水蜜桃”。色香味俱佳的极品水蜜桃,一定是在枝头上经历了挂果到成熟的全过程,而如尚未成熟,就先从枝头堕下者,虽然生食亦甜,也可将这些桃子用零碎棉布包裹起来,放置在容器中,待其成熟后再吃,也能到达“剥皮食之。食时香气逆鼻,甘浆溅手”的程度。

这种未熟就摘下,之后包裹催熟的食用方法,不就是现在果农上饭售卖水蜜桃的方式么?
悲欣交集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每次去上海博物馆看画都会发现新疑案 (10人喜欢)
- 调教DeepSeek,用梅花易数占卜肖战电影票房 (2人喜欢)
- 上海博物馆的新展览,为什么问日本借藏品 (4人喜欢)
- 传世最早的书法,原来是上海人写的?! (2人喜欢)
- 博物馆没有讲明白的北朝女性爱恨情仇 (5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