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游记
自黄山归去,已经一年。这是我爬过的第一座高海拔且名气远播的山。在北京上学时,我们宿舍一同去过香山,可是如今没留存下风景记忆,只有同学之情非常难得。在象牙塔外,白驹过隙,乌飞兔走,有一夜晚未眠,我忽而打定主意要去黄山,目睹山上的松、石、云海之奇观,移情于景,梳理一番自己的脑海。于是欣欣然出发了。
(一)低海拔的林子
山无言,也不听人的话,只是敞开自己,把这儿的景致、那里的风光都端出来供人观赏,“无拘无束”的。我就这样穿行在低海拔的林子里,行走于曲折的石阶上,树木疏疏密密大大小小,都向上生长,长成修长挺拔的身姿,鼻子捕捉着空气中木头的气息,耳畔不时传来鸟鸣以及断断续续的人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可惜王维没来过黄山,不然这句诗恐怕也要写给黄山了。而这缓和的一段路,使我觉得爬山并非难事。
走走停停,一会儿看左,一会儿看右,心头上都是新鲜,给一棵树照相,给一处石阶照相,还要从树梢空处往外看。此时雾气并不浓,瞧得见山顶处搁着的一团云雾和一块块巨大的石头。我从未见过这般裸露的巨大石头,它们塑造出陡峭的石壁,石壁间悬挂着姿态奇异的松树,这些石头有千万年的历史了,在一处石刻上还有文字提醒游人那儿留着冰川的痕迹。奇松、怪石,这黄山的两个著名景观在很早之前就已听说,我走的这条路线上有一个“金鸡叫天都”的怪石景观,可惜到了那儿,雾气转浓,试了好几个角度依然看不见,只好作罢。继而雨也不约而来了。
雨点从枝叶间丢下,落在头发上,衣服上;我撑起伞,路上还有枝叶遮挡,所以不把这些雨点放在心上;但它越下越大,我终于从包里拿出雨衣来穿上,不得不说“带雨衣进山”真是一条好建议。顶着雨,拾级而上约一百米,看到一个凉亭,面对愈加猛烈的雨势,我躲进亭子避雨去了。一同躲雨的还有一位清洁工人,他从山上下来,拎着袋子收拾路上的废弃物品,这美丽的山实在值得把它仔细打扮,收拾得干干净净。站着看雨,看了好一会儿,雨并无要停的意思,我思量着不能一直在亭子里躲避它,于是冒雨继续爬山。
(二)云雾间的莲花峰
台阶逐渐变陡,爬上这些四五六十度的石梯子,我要把重心抬高,要克服重力,真是十分不容易,每爬上三十几(九)个台阶就需要稍作休息。太白提起蜀道之难,说它是“猿猱欲度愁攀援”,这里的石梯自然没有蜀道那么难,“愁攀援”是不会的,我却十分担心一不小心滚下去,在几个路段真想像猿猱一样手脚并用地爬。在休息的间隙,我发现几段旧时的登山小径,它们很窄,只容一人通行,没有粗糙的石面,石级也低,弯弯曲曲的,现在已经长了青苔,看上去很滑,由这样的路登山,古人定然十分辛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黄山是很高的,也无神仙居住,可挡不住人们慕名而来,从古至今不知迎来送往了多少游客,这儿的古登山道在百年前一定歇息着游人,看着山色做遐想,想到百年后有个人在这里做同样的遐想,他会不会发笑呢。
风大雨大,气温随之降低,我感觉到一丝寒意,不敢休息太久,吃了小面包喝了水,补充过一点儿体力,接着向上爬去。途中遇到一个环卫工人驿站,入口处有卖烤肠,于是买了三根烤肠,躲进屋内热乎乎地吃了起来。过了驿站,来到一处十分平坦的地方,往左看到“观止”二字,又是一条陡坡,上面有一处写着“小心坡”三个字,让人忍俊不禁。过了此处,迎面现出一块巨大的石头,将道路分成左和右,左边的更加陡峭,右边的稍微友好;这次我从右边取道,沿弯弯曲曲的小路在石洞里爬升,出了洞口,右转爬上一段台阶,到了一个小平台,忽然看到前面人群往来,朝着我来的方向指指点点,我回头一看,一棵极其有名的松树跳入眼来,它就是迎客松了。
登黄山之前,有人告诉我她登黄山体会到的震撼:从山上往下看,往远处看,那是一种极其壮观的景象,是绝妙的视觉和精神的盛宴。我一直期待和向往着去攀爬一座高山,把它当做一份礼物送给自己,在迎客松这里,我做成了礼物的三分之一。上来的路上,我看到山的奇险,雾锁峰头的神秘,松树之秀绝,石头之奇特;这里,古人来过,四海之人来过,今天我也来过了。迎客松那儿算得上一个很大的观景平台,甚至说是个小小的广场也不算错,如果大妈们愿意,那儿也足够跳广场舞。人真多,雨雾天气真阻挡不了人们的热情,我想他们大部分是乘坐缆车到玉屏再上到这儿来的,对比之下,我忽然有点自豪了。
山上的雨又不容我自豪多久了,它倾盆而下,织起一道白花花的雨帘,遮住视野,风一吹又打在身上,要把衣裳湿透。我到一个小门檐下避雨。从慈光阁上来,一路上已经断断续续地来了好多场雨,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至环卫管理驿站时,风加紧地吹,气温骤然降低,使人不觉得这是个六月末的日子。雾气笼罩着雨中的黄山,即便雨停后,雾气仍然很浓,从山脚一直到山顶,随处都有,使得视野十分有限,眼中所见均是白色一样的景,看得久了就使人活泼不起来。为着节约时间的缘故,以及践行登山之“登”这个理念,趁着雨势变小,我立刻再出发,向莲花峰的方向行去。
上莲花峰的路又增加了困难。在一条岔路口,广播里传来提醒的声音:夏季雨水天气要警惕雷电,莲花峰海拔高,有风险,请游客慎重考虑。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害怕站得高被雷劈,可是来一次真不容易,又看着雨水逐渐消失,再查询天气预报得知预计一小时内也不会下雨,如此,为什么不上莲花峰呢?于是我选择了往莲花峰去。
莲花峰海拔1864.8米,通往那儿的路有的一边是石崖,有的两边皆是石崖,靠悬崖的一侧有用栏杆保护着,有的台阶非常陡峭,几乎接近垂直了;我在陡峭的台阶上遇到几个人,其中几个已经失去了继续攀登的愿望,要原路返回;有一瞬间,我通过狭窄的台阶处,右侧的石栏挡住的高度仍然让我害怕,甚至有点腿抖,退堂鼓也打了几下,还缩手缩脚地伏在台阶上。看着漫漫的雾气,看着身边的石头,摸着它,我只好这样跟自己对话:回去的路同样险阻,而过了莲花峰也可以下山,可以通往光明顶,它不是一条绝路,继续前行为什么不行呢?这样想着,我又有了攀爬的决心。
雾气继续封锁着视野,除了十几米近处的岩石、游客、栏杆、松树之外,其余皆不见了;前行的所在,若是在晴天,我一定会是心旷神怡的,但现在满眼“云雾”,我在“云雾”中前行。过了一条比较窄的山梁,前面是一个比较高的山峰,我以为那就是莲花峰,心里兴奋;爬到那个山峰,坐在一个小台阶上休息,被告知莲花峰还在前面——我的腿又发抖了。从小台阶下行一段,又转过几道弯,往上钻过一处狭窄的石洞,终于确定莲花峰即在前面。但游人的行进暂停了下来,打听的消息是游客需要排队经过莲花峰的最高位置,还有专门的人在引导游客拍照并控制停留的时间,据说不能超过十秒。在这样的天气里,我们挪着往前,四五米的距离已经费去七八分钟,听说在晴天来此的人更多,从这里到莲花峰最高处需要花去一个小时呢。等到我挪上峰顶时,看到立着的一块地理标识石碑,一旁有石栏杆,栏杆上挂着一些锁,游客们扶着石碑拍照留念,那些锁估计是许愿的,或许有爱情的,或许有生命健康的,或许有事业的,他们都在期待爱情、健康、事业能上升至莲花峰的高度。我摸了摸石碑,对它拍了两张相片,表示我来过,我看过,就告别了它,往下走,往光明顶去。
(三)寻找张无忌
从山脚到山顶,从这个山顶到那个山顶,路线并不复杂,只要沿着路标走,没有可能迷路的,但选择不同的路径,看到的风景自然不同。从莲花峰下来,途中遇到上山来的游客,男女老少都有,大家都兴致勃勃的,想必是对看到的风景非常满意。在高处,能看到从山脚到山顶披着的云雾,这云雾有时候被风吹动起来,吹得快了便散开,露出隐藏的山体面貌,可是过了一会,又被后来的云雾遮盖住,这转瞬之间,其画面十分灵动,导游叫它“水墨黄山”。
下行,依靠重力做功,身体顿时轻松,我又有了兴致观察左右,在许多处我注意到一种开黄色小花的植物,它低矮,非常可爱,但不知何名;又有车前草,几乎随处都会遇见,我在《诗经》里看到过车前草,猜测千年以前它们就已经生长在黄山之上了;特别的惊喜要数猴子了,它们在峭壁的松树枝上栖息,在陡峭的岩石上逗留,还有两只母猴怀里抱着小猴子呢。它们可不恐高,黄山是它们的家,在家里有什么可害怕的呢?导游劝告游客千万别去喂食,以免受到猴子的攻击,它们没有攻击游客,仿佛只是坐在家门口看门前经过的客人而已。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野外的猴子,更确切地说,是第一次亲身见到猴子。
接着往光明顶去的道路就十分平坦,又爬上一段石阶来到一处岔路口,右边的路经过一线天,左边的路经过鳌鱼洞。有导游说起这两条路的讲究,左边是朱元璋摆脱陈友谅的故事,这条路代表升官发财,右边则是桃花运。啊,这是我在黄山面临的最困难的选择。最终,我遵从内心的期待,选择了前行的路。及至鳌鱼峰,有劲风吹来,吹去蒙在山的盖头,山石的风貌重新展露出来,有人大声喊:“快看,那就是莲花峰”,一群人就不约而同地向莲花峰方向看去,此时此刻,掀开面纱的莲花峰,它就是耀眼的明星。哎,若有人说“阴雨天气想一览壮观的山色总是可遇而不可求”,可我知道浓重的雾气,让“可遇”变得不可得了;若想了解黄山,欣赏黄山,看多样的黄山,非得来好多次。
往前是天池,说它是山顶的一块碧玉,应该没什么语病,那儿应该也有好看的景致,可惜我剩余的体力已不足去多处游荡,只好放弃探看的念头。于是过海心亭,在一阵风吹去前方的雾气后,看到一颗巨大的明珠呈现在眼前,前面就是光明顶了。
光明顶没有张无忌,没有六大门派,甚至与之牵连的痕迹也没有。我在一块木牌上看到光明顶的介绍,上面说“在此处既可览前山之雄伟,又可观后山之秀丽。徐霞客形容这里‘乃极高处,四面皆为峻坞,此独若平地。’”不约而来的雨,如影随形的风,已经撑不住的伞,此次终是无缘“览前山之雄伟,观后山之秀丽”了。立于小广场,停留四五分钟,雨一直下,人的脸上却看不见有落汤鸡的烦恼,想必这就是爬山的乐趣。
一路雨雾风,多少年后应会重来此地,或者想起夜晚时山下旅馆窗外的静谧,想起在车站处招徕的黄山人家,吃的第一道鳜鱼豆腐,耳熟许久的景点名称……到此,终于实践了一个好久的想法,“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真是贴切。
继而下山,一路上还是雨,大雨,连续不断的雨,台阶上水流不断,这一回的雨真的淋湿了浑身上下,打伞仅仅是避免被雨流浇灌,以及保护背包里的食物、纸巾、相机。三五个挑山工挑着物资上山来,他们应该每天都是如此,不论晴雨,一级一级地往上走,我感觉只有像黄山这样的厚实才能承担起它们的重量,只有扁担和肩膀才能平衡土地和生活的重量。在林中曲折伸展的路,在石壁中穿行的道,上山下山,都勾起我脑海中《西游记》的樵夫,以及“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仙人;可惜我不是一样来求仙问道,仅仅是个游客。古人又有读书名山的,我知道有在庐山读书的人,黄山应该也是有的,但是要克服山上不期而至的风雨,古人如何藏书呢,又如何吃饭呢?或者盖一间木屋,备齐七天的干粮,若非有志者,也是不容易做得到的。
行至云谷寺索道,再徒步下行者,仅余我一人。雨还未停,道路左侧有时可见水流冲下,形成小瀑布,道路右侧的对面山峰则出现几条白龙,它们挂在山壁间,十分显目。我用地图指引我下山必须留意的景观,看到了熟悉的“天狗望月”,“仙人指路”却没观察到,估计是我缺失求仙的愿望所致,幸好有一个“仙人翻桌”看得明明白白的,应该是仙人们好客,没放弃我。路上又遇见三四群上山的小队伍,时间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他们是要在山上过夜?若是上山下山均是徒步,等到他们从另一侧下山,怕是到晚上六七点的光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