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条目翻译 - 卡尔·菲勒
出生日期:1895.8.31
出生地:德意志帝国,不伦瑞克
死亡日期:1969.12.8
死亡地:西德,巴伐利亚,阿默湖畔迪森(Dießen am Ammersee)
国籍:德国
政党:纳粹党
职业:商人
军衔:党卫队上级集团领袖
职务
· 全国领导(Reichsleiter,1933.6.2-1945.5.8在任)
· 慕尼黑市长(1933.3.20-1945.5.4在任),前任:卡尔·沙纳格尔(Karl Scharnagl),继任:卡尔·沙纳格尔
卡尔·菲勒(Karl Fiehler)是一位德国纳粹党官员,曾在1933-1945年间担任慕尼黑市长。他早在1920年就已加入纳粹党。1933年,他升任纳粹党全国领导,亦成为帝国议会议员。1933年3月,他被任命为慕尼黑市长,在这个职位上一直工作至二战欧洲战事结束。担任市长期间,菲勒积极执行反犹政策,迫害市内的犹太人口。1949年1月,菲勒被判处2年劳改,但由于他之前已经被拘押三年半,该刑罚没有执行。
早年经历
菲勒出生在德意志帝国的不伦瑞克。他就读于慕尼黑的一所现代中学,之后开始商人学徒生涯,之后在1914年去到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州,继续做学徒。菲勒后来参加了一战,获颁二级铁十字勋章。1919年,他进入慕尼黑市地方政府,开始行政实习,于1922年通过行政和文职等级考试。
纳粹党生涯
1920年,菲勒加入了刚成立不久的纳粹党,党员证号37。1923年,菲勒加入“希特勒突击队”(Stoßtrupp-Hitler),即希特勒的私人安保单位。1923年11月8日和9日,菲勒积极参加了啤酒馆政变。政变失败后,他被判处在兰茨贝格监狱服刑15个月。
1924-1933年间,菲勒的职衔是慕尼黑名誉高级市政官(Alderman),1929年,纳粹党中央出版社“弗朗茨·伊尔和接班人公司”(Franz Eher Nachfolger)出版了他主笔的小册子《国家社会主义市政政策》(National Socialist Municipal Policy,80页),他在其中概述了纳粹党的地方政治原则。在1930年代,他发表过一些关于国家社会主义式德国地方政治的文章。
作为纳粹党早期党员,菲勒不仅有权自称为“老战士”(Alter Kämpfer,在1933年1月30日纳粹夺权之前就已入党的党员的称号),而且还能说自己是“老卫士”(Alte Garde)之一,只有党员证号在100000以内的党员才有资格拥有该称号,拥有很高的党内地位,在党内升迁速度很快。1927-1930年间,他曾担任慕尼黑的纳粹党地方集团长官(Ortsgruppenleiter)。
当权
纳粹党于1933年1月夺权(Machtergreifung)后,菲勒继续在党内升迁。1933年6月至1945年5月纳粹德国覆亡期间,他一直拥有纳粹党内第二高的政治职衔“全国领导”。他一开始担任过书记,后来升为“市政政策总办公室主任”(Head of the Main Office for Municipal Policy)。他还是纳粹党内部最高阶管理层的一员,是希特勒在纳粹党组织里关系最紧密的20位同僚之一,在党内升迁速度很快。他还进入了德国法学会(Akademie für deutsches Recht)。1933年7月31日,他加入党卫队,衔级为旗队领袖,于当年12月24日晋升为上级领袖,于1934年1月27日晋升为集团领袖。
1933年11月-1945年,菲勒还是帝国议会里第24选区(上巴伐利亚-施瓦本)的一位代表(1933年<授权法>通过,所谓的‘一体化’[Gleichschaltung]进程开始,帝国议会成立)。1936年4月1日,他进入希姆莱的“党卫队全国领袖幕僚团”(Stab Reichsführer-SS/ RFSS),最终于1944年11月9日退出该部门。 1942年1月30日,菲勒晋升为党卫队上级集团领袖。
慕尼黑市长
1933年3月9日,冲锋队占领慕尼黑市政厅,挂起卐字旗。之后,时任慕尼黑第一市长、保守主义政党“巴伐利亚人民党”(BVP)政客卡尔·沙纳格尔又继续反抗了11天。3月20日,巴伐利亚自由州内政部长、慕尼黑和上巴伐利亚大区长官阿道夫·瓦格纳(Adolf Wagner)任命菲勒为慕尼黑临时第一市长。5月20日,菲勒被授予“大市长”(Oberbürgermeister)头衔,这是这一头衔首次在慕尼黑出现。
国家社会主义运动控制慕尼黑乃至全德国后,所有反对“一体化”的政党和组织都被封禁。1933年5月10日,纳粹分子在慕尼黑的州立文物博物馆(Staatliche Antikensammlungen)前的国王广场(Königsplatz)公然焚书(Bücherverbrennung);纳粹分子以“非本土”(nicht-völkisch)为由迫害慕尼黑当地的作家、艺术家以及科学家,大批城市知识阶层精英就此开始逃难。托马斯·曼及其家人在一次出国旅行后就没有回国。1933年3月22日,慕尼黑临时警察总长希姆莱下令开放达豪集中营。
1933年,“德意志城市协会”(Deutscher Städtetag)被迫与其他市政伞状组织合并,组成“德意志市政协会”(Deutscher Gemeindetag)。菲勒被任命为该协会主席。该协会的行政办公室设在柏林蒂尔加滕区的阿尔森大街(Alsenstraße)。1935年8月2日,希特勒和菲勒进行了一场有历史意义的交谈,他们给慕尼黑取了个新称号“运动之都”(Hauptstadt der Bewegung)。这个“头衔”的作用是提醒德国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运动起源于巴伐利亚州的首府。
1930年代,希特勒的“御用建筑大师”、阿尔伯特·施佩尔的前辈保罗·特鲁斯特(Paul Troost)为慕尼黑设计建造了很多模范性建筑,堪称展现纳粹建筑的宏伟特征的典范。纳粹打算对慕尼黑进行彻底改建,菲勒曾编辑过一部名为“建设中的慕尼黑。运动之都的国家社会主义建筑工程的实例与照片汇报”(München baut auf. Ein Tatsachen- und Bildbericht über den nationalsozialistischen Aufbau in der Hauptstadt der Bewegung)的图片书籍,想要图解重建计划。在计划中,一场大规模合并过后(尤其是在城市西部,即帕辛[Pasing]区),慕尼黑市人口将从1936年时的746000增长至1943年的889000。但将慕尼黑中央车站迁移至莱姆(Laim)区这样的大型项目根本没能离开规划阶段。
迫害犹太人口
只要与针对犹太人的行动有关,菲勒治下的慕尼黑就总会是急先锋。1933年春,菲勒极富干劲地组织了第一场针对犹太商铺的系统化抵制活动。3月30日,他提前颁布制裁令,上级给他规定的时间其实是4月1日。冲锋队和党卫队早在3月初就已开始恐吓犹太商人,将他们置于“保护性拘留”(Schutzhaft)之中。在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情况下,菲勒禁止所谓的“非德国”公司和市政当局签订合同。冲锋队警卫在犹太商店店面上涂写“犹太人”“正在达豪度假!”等文字,并描画大卫星。犹太店铺的橱窗被砸碎,顾客遭恐吓,蜂拥而至的冲锋队员骚扰客人,强行要求客人登记,甚至拍照取证。接着,慕尼黑市政当局以罕见的超高时效拆除了犹太礼拜场所。宣传部长戈培尔已在1938年6月下令开始拆毁慕尼黑的犹太主会堂,他只想看看公众对此的反应是震惊还是漠然。德国民众的无动于衷鼓舞了纳粹继续发起新的暴行。
1938年11月9日,几乎所有纳粹党高层人员都受慕尼黑大市长菲勒之邀来到慕尼黑老市政厅(Old Guildhall)的大厅(Great Hall),参与社交晚会。戈培尔在晚会上发表了反犹主义讲话,措辞十分恶毒,与其说是讲话还不如说是咒骂,到场的冲锋队和党的领袖们就此接到信号,对犹太人的总围猎开始了。在这一夜,很多犹太男女在反犹骚乱中被杀、遭虐待,被打伤;后来,纳粹德国国内只用“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也叫‘破碎玻璃之夜’)来委婉指代这场惨剧。很多犹太机构、会堂以及商铺都毁于这场灾难。
在菲勒治下,慕尼黑市政墓葬部门采取严苛的反犹态度,甚至显得荒谬。该部门甚至坚决不许有犹太血统的基督徒死者接受火化及安葬。而且,一改已存续多代人历史的规定,所谓的“犹太基督徒”也无权再被葬入家族墓。墓葬部门用官僚主义口吻将尚在世的犹太基督徒家属称作“以色列人社群”。当局还禁止在犹太教正统派墓地举行的葬礼上穿着新教圣衣(Vestment)。1938年12月,“慕尼黑非雅利安基督徒援助办公室”(Munich aid office for non-Aryan Christians)主任Johannes Zwanzger代表巴伐利亚路德宗教会(Evangelisch-Lutherische Kirche in Bayern)的地方宗教法庭(Consistory)向菲勒写了一封抗议信,但没有成效。
二战期间,犹太人在被褫夺公权(Disfranchisement)后遭到种族灭绝。1941年11月20日,第一批1000名犹太男女被从慕尼黑运往里加。这些惊恐的人们得到的虚假解释是,此事属于“紧急疏散”。接着,运载这批人的列车改道去往立陶宛的考纳斯,因为里加犹太区已经人满为患。这批人刚一抵达,就在考纳斯的第9要塞(Fort IX)被党卫队旅队领袖弗朗茨·瓦尔特·斯塔莱克(Franz Walter Stahlecker)指挥的别动队A大规模枪杀。截至1945年2月,共有42班列车不定期地驶离慕尼黑:运载的犹太人被送到考纳斯、皮亚斯基(Piaski,位于卢布林附近)、奥斯维辛以及特雷西恩施塔特隔都(即所谓的‘老龄及著名人士隔都’)。
倒台、死亡
1945年4月30日下午早些时候,在时年27岁的中尉Wolfgang F. Robinow的率领下,第一批美军士兵接近慕尼黑中央广场玛利亚广场(Marienplatz)。市政厅投降后,纳粹党在慕尼黑的统治告终。菲勒在慕尼黑被美军占领前早就逃跑了。1945年5月4日,就在二战欧洲战事正式结束的4天之前,美军扶植慕尼黑原市长沙纳格尔出任大市长。
1949年1月,已婚并有3个女儿的菲勒被判处2年劳改,其资产的五分之一被没收,并12年不得从业。但由于已经被拘留了三年半,时间算入刑期,他就被释放了。菲勒于1969年12月8日死在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麓的村庄阿默湖畔迪森。
荣誉
1914年版铁十字勋章,二级
1918年版重伤奖章,黑色
1914/1918 年世界大战荣誉十字勋章(1935年获颁)
战功十字勋章,二级和一级
纳粹党金色党徽
血章
德奥合并纪念章
苏台德兰纪念章
纳粹党长期服务奖章,铜质、银质、金质
党卫队荣誉戒指
党卫队全国领袖荣誉佩剑
芬兰雄狮勋章,大十字级(1943年获颁)
© 本文版权归 张程ZhāngChé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