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 影像记录111
深中通道 影像记录111
2024年11月14日,集体秋游,中午从广东中山一侧跨越“深中通道”,进入深圳。
因为照片和视频都是隔着大巴的玻璃窗拍的,所以不太清楚。

所谓深中通道,是连接广东省深圳市和中山市的跨江通道。4个半月前,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建成开通。全长24公里。

该通道连接了珠江口东西岸的深圳和中山两座城市,将大大缩短两地之间的交通时间,提高交通效率。

深中通道是一项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桥梁部分长约17公里,其中伶仃洋大桥主跨1666米,主塔高度270米,海底隧道部分长约6.8公里,是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
附录.关于深中通道
1.主体工程
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同意建设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深中通道起自广州至深圳沿江高速公路机场互通,接已建的广州至深圳沿江高速公路,向西跨珠江口,在中山马鞍岛登陆,接规划建设的中开高速和中山东部外环高速,全长约24公里。

项目规划图上可以看到该桥的建设亮点颇多。其中,建一条长约7.1公里的海底隧道,桥梁长约16.9公里,隧道两端各设置1处人工岛。全线采用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
2016年12月29日在珠江口浩瀚的伶仃洋海域,9艘庞大的船舶聚集在一起,场面非常壮观。随着响亮的船笛鸣起,4艘蓄势待发的抓斗挖泥船和耙吸船开始作业,深中通道跨海工程西人工岛正式开建。深中通道跨海工程采用东隧西桥方案,线路全长24公里,总投资460亿元,是世界级跨海通道工程。此次在冬天启动施工,主要是利用广东今冬明春黄金枯水期,以及没有台风的有利条件,为沉管隧道首节管提前对接创造条件。
工程包括:两座人工岛,东侧岛长625米、宽100米;西侧岛长625米,宽175米;沉管特长隧道,长6720米,下穿大铲湾水道、机场支航道、矶石水;伶仃洋航道桥,主跨1620米、通航净空76米;横门西航道桥,主跨580米、通航净空53.5米。
西人工岛岛长为625米,呈风筝形,最宽处456米,陆域高程为4.9米,海域使用面积为25.3万平方米,其中人眼可见的岛体面积13.7万平方米,岛体面积相当于19个国际标准足球场。按照设计文件,西人工岛从今年12月开工,建设工期为70个月;第二阶段作为关键线路和控制性工程的岛隧工程将在2017年12月开工;第三阶段桥梁工程计划于2018年4月开工,深中通道项目计划于2024年建成通车。
2.海上风筝
为尽可能减小阻水效应,西人工岛岛形采用了分水效果较好的菱形,形似中国传统的风筝。从设计图上看,桥梁段构成了风筝线,枢纽立交轮廓就像线盘。“箭头”造型建筑内空,中央用作监控室,两翼作为设备用房。未来,人们无论在周边,或乘飞机或驱车到达该地区时,都能从不同角度看见通道桥梁和人工岛。

未来将在西人工岛设施隧道建设管理站、救援站、通信站等必要的运营管理设施,以及路政、交警和消防执勤点等。岛上建构筑物主要包括主体建筑、风塔、直升机停机坪等,并配套建设办公楼、宿舍等管理用房以及各类配套用房。岛上设环岛路,主要满足消防救援以及运营期巡视要求。西人工岛东北侧设救援码头一座,长度为65米,宽度为24米,可停靠200吨救援艇船。
在灯光的作用下,人工岛的形象会不断发生变化,成为千姿百态的大型海中雕塑,为珠江口航行船只指引航线。建成后,西人工岛不仅成为伶仃洋上一道优雅的风景线,还将成为珠三角、广东乃至中国的新坐标、新景点和新符号。
“深中通道”最早在2004年被提上议程。10多年有关深中通道的规划一直备受关注,争议不断。早期由于担心会与港珠澳大桥重合,为避免重复建设等原因,被暂缓推进。接着是有传闻深中通道将在虎门附近上岸,引发深圳民间抗议,多个热心人士在网上呼吁深中通道应在深圳落地。此后,国家发改委批复“深茂铁路跨江大桥”的公铁合建项目,被认为将与深中通道重合,再次引发深圳、中山两地市民对深中通道从此梦碎的担忧。这一切争议与疑虑,在2016年12月广东省交通厅网上公示“深中通道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尘埃落定,环评公示强调了深中通道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且推荐方案的起点就在深圳。
项目可行性的公示,进一步明确了深中通道的具体位置。位于深圳市和中山市,由东向西跨越珠江水域,直接连通深圳和中山两市。路线起于广深沿江高速机场互通立交,深圳侧连接线对接,向西跨越珠江口,在中山市翠亨新区马鞍岛上岸,终于横门互通。推荐方案路线全长约24.005公里,跨海长度22.405公里,陆地段长度1.64公里。主线桥梁总长17198米,隧道总长6720米,海中设置两处人工岛。本项目拟采用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41米。推荐方案估算总金额334.4亿元。本项目预计2016年年底开工,2023年建成。
3.东隧西桥
西桥:2016年12月广东省交通厅发布的“深中通道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显示,深中通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东隧西桥”方案——先下海再上桥。
按照“东隧西桥”方案,跨海桥隧工程全长22.09公里,采用桥隧组合方案,共设两处通航孔,穿越深圳机场支航道与矾石水道处采用海底沉管隧道,隧道总长6.72公里,两侧分别设置一座625米×150米的人工岛,伶仃西水道采用桥梁跨越,推荐方案一采用主跨为1638米的悬索桥,方案二采用主跨1180米斜拉桥方案。横门东水道桥推荐采用双塔钢箱梁斜拉桥。其余段均为非通航孔桥,非通航孔桥总长约11公里。
东隧:2017年10月16日,广东省交通集团证实深中通道项目沉管隧道、水工工程及相关配套设施施工图设计顺利通过专家审查,沉管隧道主体工程即将实现实质开工,深中通道采用钢壳沉管隧道结构,将建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
项目建设6.8公里特长双向八车道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具有五大技术难点,分别是超宽、变宽、深埋、回淤量大、挖砂坑区域地层稳定性差,极具技术挑战性,难度很大。
“超宽”是指采用双向八车道技术标准,管节断面宽度46米,设计及施工难度大。
“变宽”指隧道为满足交通功能需求,设置615米的变宽段,由双向八车道加宽至双向十二车道,管节断面宽度由46米变宽至约70米,在隧道内多次分合流,国内缺乏规范标准,带来行车安全性问题突出。
“深埋”指沉管隧道埋置深度深,最深位置沉管底标高距水面接近40米,管节结构设计难度高。“回淤量大”指洪季回淤强度平均接近2厘米/天,台风期最大回淤强度超过5厘米/天,沉管沉放及沉降控制难度大。
“挖砂坑区域地层稳定性差”指西岛斜坡段位于超大挖沙坑内,区域地层扰动严重,稳定性很差,对基槽开挖成槽及基础处理造成较大困难。
-
花期31806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1-22 14: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