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人生
最近沉迷于烹饪。
包括但不限于:自己做饭、备餐、与人交流、查阅相关视频文章等。从烹饪中受益、感受颇多。
传承
父亲年轻时候专门、系统的在省城学过烹饪,一直是家里掌勺,村里办席也在厨师里独当一面。
从小耳濡目染的我一直对厨房有种奇特的向往,但是父亲不许我从事厨师行业,缘由有三:一是太累、心疼我;二是众口难调,有时候无法呈现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曲高和寡;三是爱好当作职业既会毁了爱好,也会毁了职业。
十几岁以后,父亲开始逐渐的向我“传授”烹饪相关的技能,也是父子、也是师徒。
我记忆中跟父亲学的第一道菜是烧茄子,并不是诸如炒鸡蛋、炒蔬菜之类简单的家常菜,第一次正式上手就下了油锅。当然,之前一直给父亲打下手时操作流程早已烂熟于心,但是面对逐渐升温的油锅还是有些露怯。
“筷子插下去,对,你看有泡了,这大概就是六七成油温,可以下茄子了”
滋啦~唰~~油锅内起了泡
“不要怕,手快点,手越慢越往身上溅油,你越怕就越疼”
确实,长痛不如短痛,况且短痛也没有那么痛。
娴熟
后来跟父亲学会了所有家里常吃的菜之后,父亲就懒得再做饭了,在我去外地上大学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家里日常做饭都是我掌勺,逢年过节除外。
家里人口多,逢年过节聚在一起时父亲都会做一大桌菜,大约十二个左右,凑双数。这种大场面我一个人就应付不来了,还是得乖乖给父亲打下手。
有次跟父亲讨论这件事,做几道菜和做十几道菜的差别为什么那么大,他说一个是战术层面、一个是战略层面。我摇头不懂,他又接着说:单做几个菜的时候,看的是技术、操作手法;等菜的数量一上来,就要在前者的基础上要求要有“统筹规划”的思维——出品顺序、操作顺序、灶眼和容器的数量、备菜备料、摆盘样盘等等,这些会影响你整桌菜的体验,比如先炒大荤或者鲜蔬肯定不行,等上桌吃的时候凉了、腻了;先重口再清淡也不行,炒完洗锅的时间不是最优解......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跟时间斗争。
融合
母亲是白案高手。
父亲做得一手好菜,但是烙饼、馒头、擀面条这些方面不知为何不及母亲,更何况母亲后来又学过一段时间的白案。
于是我偷师母亲的白案技能,面团种类、揉面、发面、打油酥、擀面条等等。操作是学会了,但是做出来也不如母亲的好吃,非常纳闷。
结合我最近在某个视频里听到的一个观点,仿佛明白了原因:“面团是需要用心、用时间去对待的,用炒菜的思维做不好面食”,也许我和父亲跟母亲的差距就在揉面时多揉的那几下吧。
奶奶也有自己独特的技巧,比如我自己做饺子时馅儿总是没有奶奶弄的香,后来发现她在馅儿里打了鸡蛋和大量葱油。再比如我炸的麻叶没有奶奶的好看,后来留意到她在剂子上抹了一点红糖水。
有段时间我四处偷师学各种技巧,并尝试融入我做的菜里。
参味
我自认为舌头还算好使。吃过的印象深的东西味道会在脑子里留存好久,再吃到类似食物时会去脑海里找出这个味道。也可以吃出菜品中我认识的大部分香料、调味料的味道,操作难度不高的可以回家复刻出来。一些路边摊看下材料和菜名,嘴里也大概能浮现出个味道和口感。
中餐有很多复杂的味型,我到很久之后才明白味道和口感的“丰富”、“层次”描述的是什么,之前操作时不留意的东西,调整一下顺序、剂量,就可以让菜有另一种表达。
我好像有点懂了什么是父亲所说的“呈现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但是又感觉做个饭而已,上升不了太高。
悟
随着年龄渐长,烹饪技能也越发熟练。最近看的视频文章中,更多的是超出技术层面的意识形态的一些表达。
因为这段时间在减肥,所以自己备餐带饭,一备一周的量。
某天做饭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进入了心流状态。脑海里没有任何压力、杂念,眼睛专注于眼前的食材,手起刀落苛求每一根土豆丝粗细长短保持一致,虽然放着音乐,但是耳朵里只有刀和案板的声音,嘴角不自觉的上扬,盯着锅中翻滚的气泡,尝菜时如果是自己要求的味道时会自己给自己鼓掌。
我突然理解了父亲为什么即使工作很累,但是只要一进厨房做饭就开始吹着口哨哼着歌。
我开始享受烹饪。
我也开始跟父亲一样单纯的享受烹饪,做完饭瞬间就不想吃了。
今天突然馋扁粉菜了,高汤炖煮的宽粉条、豆腐、猪血、青菜,搭配酥脆的金丝饼,是故乡安阳的特色早餐,蛋白质、碳水、膳食纤维、维生素,出奇的营养均衡。虽然早些年因为有店家用地沟油导致传言“要想死得快,一天一碗扁粉菜”,但还是抵不住人们对这碗菜的喜爱。
我好像还没有复刻过扁粉菜,我打算自己做。
自己想要的,就应该靠自己的双手去得到。
我闭上眼开始在脑海里解构扁粉菜:原料、口感、味道。
想到味道这里开始分析里面的成分:猪骨高汤,但比一般排骨熬的更浓郁,所以应该是棒骨、并且带骨髓一起熬;香料肯定有香叶和丁香;另外独特的鲜味来自于猪血,这个我在杭州吃鸭血汤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血旺会析出一部分鲜味到汤中,正好解骨髓的腻;汤里没有青菜的味道,青菜应该是焯熟之后直接下锅,这样也不会给汤带来涩的口感;豆腐直接下锅会导致汤里有豆腥味,所以应该也是焯熟之后再下锅的;粉条没有什么特殊的,火候控制口感即可。
没想到看着挺简单的一碗菜,各样搭配都考虑的是最优解。看似素菜实则荤菜,这碗高汤里面的道道就够多了。
脑袋一歪,这不就是“食其味而不见其形”嘛。
晚上我开始炖高汤,守在火边一个小时,一边砸凉水一边撇浮沫。

看着一锅浑汤变得如水清澈,心也变得清澈了。
转小火,炖到骨肉分离,肉柴而无味,我尝了一勺汤,拍手叫好。

父亲嘴里常常念叨一些烹饪的口诀——横切牛羊竖切猪、大蒜不放茄子不香等等,此刻在我脑海里飘回来的是这句:
“戏子的腔,厨师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