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是冷淡的根芽

张岱在《秦淮河房》一文内,说秦淮河房中“便寓、便交际、便淫冶,房值甚贵,而寓之者无虚日。画船萧鼓,去去来来,周折其间”,煞是热闹。
张岱提到的“秦淮河房”,大致在今日南京秦淮河淮清桥到武定桥之间。余怀《板桥杂记》中记载,这是当日明代妓家云集之地,名为“旧院”,又称“曲中”,前门在武定桥头,后门在钞库街上,占地颇广。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南京为首都,曾建十六楼,蓄养官妓。到明中期以后,十六楼都渐渐荒废,到了明末,南京比较繁盛的烟花场所主要就在“南市”、“珠市”和“旧院”。而“旧院”算得其中的高级娱乐场所,名妓云集。“旧院”之所以档次颇高,不是庸脂俗粉之地,还要得益于其地理位置。

对南京有约略了解的人,不会不知道夫子庙。夫子,自然指的是孔夫子,夫子庙,就是南京的孔庙,始建于东晋年间。明代,夫子庙东侧是“江南贡院”,南京一带的乡试,江南一带的会试,都在此地举行。到了科考之际,四方读书人麇集于此,热闹非凡。夫子庙和江南贡院对面,就是秦淮“旧院”,一河之隔,一边是端肃雍穆的圣人祠堂,一边是红袖绿鬓的温柔乡,却相安无事,各尽其旨。
参加科考的,当然不乏如范进一般的,须发斑白,还坚持下场,和功名死磕的人,但到底还是年轻人多。那些出生官宦富贵之家的翩翩佳公子们,拜过至圣先贤,出了考场,沿着秦淮河岸,走不了几步,就望见水边楼上,露台深檐,朱栏翠帘,有霓裳倩影、金钗堕髻、团扇粉面。加上秦淮波软,香风拂水,能不令人心旌若舟,摇曳飘忽。身上要有银子,自然起了寻芳访胜之心。

因为要招待读书人,“旧院”的档次自然要高一些,不能都如《金瓶梅》中的妓女,也就是唱套小曲,敷衍一下西门庆这类无学无识的土财主、小官僚。“旧院”里的女子,多非寻常人物,不是纯然以色侍人之辈。琴棋书画都要通晓一二,虽然今日听不到她们的莺歌娇啼,不见当年的燕舞腰肢,但这些秦淮女子,还是有不少书法、绘画留存至今,如柳如是、马湘兰、郑妥娘等人,也有诗词流传至今,尚能让人一窥这些女子的才情。虽然未必是上品,但以明代的教育水平,女子能做到这种地步,已属不易。
说来讽刺的是,她们之所以能够学习到这些东西,还要感谢那些前来青楼寻芳猎艳的文人学士。古时,说到自己的妻女时,要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因为持家伺候男人、养育后代,才是女子的正途。反而是青楼女子,倒要习得才艺,因为男人们流连风月,花了不少银子,显然不是为了在青楼里谈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他们寻的只是家里“黄脸婆‘带不来的开心和快感。而对文人学士而言,他们还要要聊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不止是肉体之欢,还要找个可做竟夕之谈的心灵之交。所谓”红粉知己“。为了满足男人的这点欲望,“旧院”女子才得以浸淫于文化,秦淮这些女子的名字,也幸亏靠着这些明末的文人才得以传扬至今,远比石牌坊上贞洁烈女的名字播散得更长更远,不知该为之庆幸,还是该为之叹息。

当年离“旧院”院墙不过几十步远,就是横跨秦淮外河的长板桥,这是明末金陵四十八景中“长桥选妓”所在。出入“旧院”的美人名士,携手倚阑,看水色天光,芊绵芳草,河上灯船往来,笙歌管弦之声盈耳。余澹心称此地“欲界之天都,升平之乐国”,处此温柔旖旎之乡,承平丰饶之地,也称得上是人间极乐了。
钱谦益说此地“灯火樊楼似汴京”,大有北宋东京汴梁的气象。不免让人想起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的太平景象,“花光满路“,”萧鼓暄空“,人物繁盛,珍奇凑集,游赏其中,令人流连忘返。但靖康之后,孟元老就再没有机会重回汴梁了,宋室南渡之后,汴梁迅速衰败,再也没有跻身过中国的一流城市。

石头上的名字尚且难以存留,秦淮“旧院”也抵不过明末朝代交叠带来的滔天巨浪。大明的南京成了大清的江宁,长桥无板,旧院无人,唯有砖苔砌草,斜阳落照。余怀说:“俯仰岁月之间,诸君皆埋骨青山,美人亦栖身黄土。河山邈已,能不悲哉!”旧时王谢都成了金陵一场春梦,只剩朱雀桥边的野草闲花,《桃花扇·余韵》一齣内,孔尚任才让剧中人苏昆生唱出:“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数百年后,朱自清和俞平伯泛舟秦淮河上,尽管仍是一片风月无边,却已无复当年雅丽精致,见不到一丝“旧院”的剩金零粉,只有纠缠不去的,呕哑嘲哳的俗调。朱自清说:“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而与他同行的俞平伯则说“这无非是无明的幻象”。

北魏时的杨衒之,身经北魏末年的动乱,眼见繁华一时的洛阳为兵火洗劫,曾经千寺林立,如今却“钟声罕闻”,“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才写下在《洛阳伽蓝记》,用文字重回当年的洛阳。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汴梁之街衢,周密《武林旧事》中临安之民物,余怀《板桥杂记》中秦淮的欢场,所以感人至深,莫不因其是在追忆已消逝的盛景,痛悼曾拥有的风华。昔年的一切皆已遁入历史的虚空,只能在笔墨间窥见当初的一丝鬓影,是梦非梦,疑真非真。
孔尚任的《桃花扇》里,有一齣里写到男主角侯方域请当时有名的说书人柳敬亭说书,柳敬亭问侯方域想听什么,侯方域说,只管拣热闹爽快的来说。柳敬亭却说,热闹就是冷淡的根芽,我偏要和你讲些“剩水残山,孤臣孽子”之事,让听众掉几滴眼泪。孔尚任在这里显然是借柳麻子之酒,浇自己的块垒。繁华散去的衰败、热闹过后的冷清,才是《桃花扇》的主旨。人生要看到这一层热闹之后的冷淡,才算得看清了人生的本质,艺术要感动受众,也要有冷淡之后细说热闹的冷静与深情。
秦淮“旧院”的很多女子,大概最能理解热闹之后的冷清。色衰爱弛之后,她们或命薄,或运乖,离合悲欢,一一尝尽。那些为她们记传传名的文人们,如余怀、侯方域、张岱,冒襄,也遍历了家国巨变,感受了跌宕悬殊的人生。所以,这些女子的命运才能演绎成传奇,这些文人的记述仍能引人唏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