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小提琴家帕克(Gyorgy Pauk):艺术性格的自给自足
文:张可驹
一早得知,匈牙利小提琴家帕克(Gyorgy Pauk)去世。
有的演奏家是大明星,或业内影响时代的人物,离开之后,乐迷与音乐界都颇为震动。而另一类演奏家,并无那样的影响力,可当你接触到他的艺术,也会不时记在心中,知道有这么一位值得聆听的人。
虽然从未大红大紫,但他和他的艺术就那么安静地在那儿。等我们在巨匠的世界,或新人的领域中徘徊一番以后,定期回到那儿去。当他们离开的时候,我们的心也为之一恸。帕克就是这样的演奏家。

这位小提琴家的艺术非常全面,独奏、室内乐、演出、教学,也留下不少录音。在唱片曲目中,帕克同两位作曲家的联系是最紧密的,莫扎特与巴托克。前者流露出匈牙利传统的内敛与古典传统,后者则是小提琴家血脉之中的东西。
巴托克生前已经受到演奏家们的重视,而当有人问海菲兹为什么不演奏巴托克的作品?一代琴圣很诚实地回答:因为我不理解它们。
巴托克的音乐,无论是艰涩外表下的内涵,还是强烈融合民歌风的内容,都确实需要小提琴家有独特的共鸣才能够真正掌握好。并非在技巧上攻克,或单纯因为他是最热门的现代作曲家之一,而去演奏就能有好的结果。
欣赏帕克的巴托克,会分明体会到这位小提琴家对于韵味的掌握是真正深入血液之后,也就不会让你感到他去显示什么民歌风。因为一切都那么到位。帕克在Naxos的唱片非常值得聆听,尤其是他与扬多(Jeno Jando)合作的录音。

这两位匈牙利的大师,皆体现出巴托克所专注一生的民歌的精髓。用某位钢琴家的话说,巴托克常常被表现得过分“现代”,当然其中有很多演奏的技巧是伟大的,但那远非巴托克精神的全部。
而在莫扎特的录音当中,帕克就让我们看到匈牙利原本融合于奥匈帝国,后来成为欧洲弦乐重镇的一种古典风的内核。
帕克表现作品的结构是精炼的,不蔓不枝,但与此同时,他对于莫扎特的戏剧性的体现,又能在流畅中有充分的用心。并非特意让你感到此时莫扎特歌剧般构思浮现了出来,而是有点像他演奏巴托克,处处都留意了,但是处处都不特意去表现。

帕克的发音,乍听之下并非侧重感官享受,貌似有点干,仔细听会却会发现他对揉指整体性的控制,其实很用心。避免了时断时续,即便不揉的时候,也能够做到音质的统一。而这一切,又都为了表现音乐的戏剧构思服务。
这是大师手笔,虽然没有精湛到顶级大师那么出神入化的地步,但不时听他的录音室版唱片,也不会让人失望。
后来,我偶遇一张BBC音乐杂志的附赠盘,收入了帕克与他的老搭档,钢琴家弗兰克(Peter Frankl)合作的三首莫扎特奏鸣曲,不知是出于现场还是广播录音。

彼时距离帕克的录音室版,可能又过了一些年,小提琴家的音响偶尔更尖细了些,但其基础框架,如音质的统一,根据莫扎特的音乐内容做灵活的句法设计,又无设计痕迹的特点,都贯穿始终。
并且帕克与弗兰克,都是在古典风的简朴方向上呈现感官美的演奏者。钢琴家圆润凝聚的指触和精简的踏板,小提琴家哪怕流露岁月痕迹,却依然对于旋律线条的表现力控制自如的修养,皆让我们感受到这对老搭档的分量。
同时特别突出的一点,就是在二重奏中,他们各自处于主要位置与伴奏位置的时候,对于自己这部分的分量的掌握,还有不断的瞬时切换(主次位置)的敏锐,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这是一种艺术上的自我认识到达自给自足,而不求人关注的演奏。如今,这样一位小提琴家离开了,相信之后多年中,曾被他的艺术感动的人会不时记起他。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9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小提琴家朱凯源,他确实知道该怎么表现帕格尼尼 (6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月度唱片,在傅聪演奏的乐声中,送别阿狗 (11人喜欢)
- 长评:年近九旬的迪图瓦,追求凝聚高能的演奏更胜往昔 (5人喜欢)
- 散场快评:迪图瓦的狂飙演绎,带来上交近10年的高峰之一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