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到海幢寺

今年广东夏季特别长,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都进入冬季的11月上旬,我们在广东还穿短袖衣、短裤、裙子。我从阳山回到广州后,去东山湖公园即兴独舞,穿短袖T恤还出很多汗。不过11月19日气温终于降下来,必须穿长袖衣了。20日下着雨更有寒意,我因与老友贺贝有约,还是打伞出门,乘地铁到8号线同福西站,他在那儿等我同去海幢寺。我早有再去海幢寺的念头,到今天才真的去成,离第一次去已过了68年。
说来话长。父亲历来喜欢粤剧,他任粤中地委书记时,就将歌剧《白毛女》改编为粤剧,组建剧团配合土改巡演。1954年7月,任广州市委书记处书记的吴有恒,当选为广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粤剧演员罗品超也是第一届代表。研究公事之余,对粤剧的热爱,使两人成为知音。父亲得知罗品超身边无子女,而自己有五个女儿,如果对方喜欢,不妨送一个给他,跟随养父学习粤剧艺术。某晚,父亲带9岁的我去西关逢源路罗家做客。此后,家里开始为我报考少年粤剧训练班做准备。18岁的大姐带我拍了证件相,父亲为我拉手风琴练唱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大姐同学的妹妹也准备报考训练班,大姐带我去同学家,只见地方狭小,那女孩睡碌架床上铺。她和我们说着话,忽然一个下腰,把我吓一跳,我可没这柔软度!训练班办学地点最初在海幢公园大殿里。从同学家出来,大姐带我去看学员训练。他们不是练侧手翻、空翻,就是劈叉、压腿、倒立、下腰。我原先看粤剧只留意花旦,以为演文戏就学说说唱唱,没想到凡入行都先要练功,我想想都怕。回家后,我对父母说不想学粤剧,他们没有勉强我。
海幢寺(hi chuáng sì)位于南华中路与同福西路之间,是广州市最早的寺院之一。前身为南汉时期的千秋寺,明末清初建设成为广州五大佛教丛林之一的海幢寺。清顺治、康熙年间扩建大雄宝殿、天王殿、塔殿、山门等建筑。1963年,广州市政府将海幢寺移交海幢公园管理,宗教活动随之停止。1993年起经批准恢复宗教活动,现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贺贝领着我走同福西路去海幢寺,发现后门封闭便穿过内街去正门。邻近寺庙的内街装修过,与寺庙风格呼应,有禅茶文化苑,正门对面有素食馆。再次来到海幢寺,儿时印象只有大殿,以及很多树木。如今寺庙修缮一新,树木繁茂,环境幽静。我们没有走进殿内,也没有烧香许愿,只作为游客在园内走一遭。我拍摄了古树,最老那株斜叶榕,今年已440岁。园内各处有大量盆景,欣赏着它们,油然生出沧桑感。那么浅的花盆,那么薄的瘦土,却长着仿佛有几百岁的微缩古树,不知栽培者要花多少年功夫?今天不是假日又下着冷雨,香客不多,有的是中青年,一来到就烧香。寺庙内比公园安静得多,连鸟儿也少鸣叫,一只朱颈斑鸠孤独地走在路上,好像明白此处不得喧哗。我们不打算逗留太久,拍摄若干照片就走出大门。
同福中路可以称为食街,沿路都是不同风味的食店,丰俭由人。珠江把广州分为河北与河南,河南这边物价比河北低,不过我很少过来消费。贺贝请我去一家装修讲究的茶楼,茶位6元,点了五款点心慢慢品尝,讲了很多知心话。我第一次光顾这家,感觉出品色香味俱佳,分量也足,两人吃不完分别打包。计价八八折仍要百余元,我说还是贵,他说:“唔紧要啦,有几何呀(粤语:没关系的,没有几回,不经常)?”我答:“那倒是,一年也就一两回。我们都是77岁的人,见一次多一次,明年春天再约吧!”老友陪我度过愉快的时光,天气冷心头暖,多谢!
按时间顺序发11月20日照片:









































三色堇吴幼坚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回忆录】开影廊(135) (7人喜欢)
- 老友新朋碰巧都是廖先生 (1人喜欢)
- 接受香港男生采访的自我介绍 (5人喜欢)
- 【回忆录】母爱(134) (15人喜欢)
- 第二次上太平山有感 (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