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爱人4》有哪些考点值得关注?丨广电案例积累

最近,你的社交平台,有被《再见爱人4》刷屏吗?
这档情感观察类节目延续了前三季对婚姻问题、亲密关系等社会热点议题的深刻思考,但同时也暴露出了追求流量、内容浮于表面等问题。
作为考研er的我们,可以通过这档节目观察当下综艺节目的现状,掌握情感观察类节目的考点;当然,也可以将这档节目作为答题时的案例积累噢~
Part.1 镜语:纪录片式拍摄呈现真实质感
2021年1月1日起,民法典正式实施,其中备受关注的 “离婚冷静期”也正式推行。同年7月底,芒果TV推出婚姻纪实观察类真人秀节目《再见爱人》,节目组将目光聚焦到面临婚姻危机的群体,直击当代都市群体婚恋状况。与同类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不同的是,《再见爱人》选择采用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真实展现了婚姻生活中不完美的一面,既不刻意渲染情感焦虑,也不过度美化婚姻生活,而是巧妙地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与惬意的心灵探索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再见爱人4》与前三季一脉相承,作为纪实性的真人秀节目,为确保内容的真实性,采用了24小时全天候纪实拍摄手法。节目组不仅在拍摄场地布置了大量隐藏摄像头,还为每位嘉宾配备了专属跟拍导演,从多角度进行跟踪记录,以获取节目现场最为真实的素材。节目广泛运用了远距离跟踪拍摄、长镜头、随机采访和深度访谈等多种纪录片拍摄与制作手法。节目中,明星嘉宾们褪去了舞台上的神秘光环,其私生活被24小时不间断的镜头所记录,这些都提高了节目的观赏性和吸引力,也让节目更具话题性和传播价值。
Part.2 叙事:双层叙事结构
“双层叙事”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叙事技巧,同样也被应用于其他媒介的叙事之中。它可理解为在整体叙事结构中,通过第一叙事者讲述第二叙事者的故事。在这两层叙事中,二者都承担着编码作用,其中第二叙事者在后台对第一叙事者进行说明与讨论。尽管二者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双向交流,但受众从第三者的视角出发,往往能够丰富对传媒的认知,并进行解码。
《再见爱人》四季以来都采用“第一现场真人秀”与“第二现场观察室”有机串联在一起的模式。以第四季为例,第一现场是叙事核心,即演员黄圣依与丈夫杨子、歌手李行亮与妻子麦琳、初代网红刘爽与妻子葛夕,这三对夫妻的18天旅程正片。随着时间推移,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主人公们每一期都会面临不同的任务和冲突。第二现场则设立在节目演播厅观察室内,由胡彦斌、papi酱、黄执中、侯佩岑、武艺等人组成的观察团,以访谈的形式展开讨论。

一方面,在正片每幕故事讲述完镜头转接到观察室时,嘉宾们会在“第二观察室”对这部分节目所呈现的内容进行同步讨论。这种真人秀与嘉宾现场评论的融合方式,直接提升了综艺的真实度和观赏度,使节目内容更加充盈立体。另一方面,在内容的策划上,制作组已经具备清晰的价值观导向意识,他们在节目中融入了多个社会热点议题,深度挖掘人物角色的内核。以第一期的“婚姻体检”环节为例,面对杨子的种种表现,观察室嘉宾直接成为观众的“嘴替”,甚至发出“杨子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的感慨。换言之,观察团的艺人们在此扮演了连接普通观众情感的桥梁,实现了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Part.3 共情传播:婚恋综艺映射群体共情
综艺节目的创作需要赋予受众“精神价值”,综艺的受众绝大多数都是情感共情者,创作者们需要用感性的情绪内容带动观众观看。无论是竞技类综艺中的勇气与毅力、访谈综艺中的心灵对谈,还是婚恋综艺中的情感倾诉与认同,这些元素都能让人了解自我情感,理性看待人际交往中的情感问题。观众从他人的经历中找寻个人映照,从而完成自我投射的思想修炼和情感共鸣。
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持续热播,也源于其精准地“戳”中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与难点。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节奏的加快,现代职场、亲密关系、婚育等话题在年轻群体中引发了强烈共鸣。《再见爱人》切中了当下社会转型的时代脉搏,从破裂的亲密关系入手,为寻找伴侣、解决情感困惑及两性相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野。

不同于往季,《再见爱人4》的三对夫妻嘉宾情感关系都在10年以上,但他们在节目中暴露出的婚姻问题仍具有普遍性,如离婚流程中的财产分配问题、婚姻中的“话语权”归属问题、站在道德制高点进行“隐性PUA”的问题,以及如何打破“控制—反抗—更强控制”的恶性循环等。这些问题不仅具有强烈的寓言性质,还具备广泛的普适性,因此更容易引发广大受众的共鸣。或许我们的生活没有嘉宾们那么富足,但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同样会遇到这些琐碎、烦扰的磕绊。
Part.4 文化批判:高流量背后的媒介乌托邦展演
当下综艺节目的首要问题在于电视文化工业受到流量经济掣肘,综艺叙事难以完全实现叙述一致性原则。部分婚恋综艺仅仅打着爱情主题的旗号,却疏于打磨叙事文本,最终沦为主人公们制造八卦物料、大众谈资与微博热搜的工具。
《再见爱人》很大程度上是一次媒介乌托邦展演,它将私人生活公共化、道德化,这种虚拟凝视最终将私人生活转化为一个个媒介商品。然而,过于密集的曝光导致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逐渐模糊,变得不堪一击。每一期节目播出后,社交平台都会掀起对明星夫妻言行举止的评判热潮。这实则满足了观众无限的好奇心与窥探欲,达到了对明星群体的彻底祛魅。

《再见爱人4》中,杨子、黄圣依夫妇的婚姻问题无疑是节目的核心议题,节目内外讨论声量巨大。这种议程设置最大程度地引发了公众对婚姻问题的讨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公众对杨子、黄圣依夫妇的形象认知。暂且不论这对夫妻参与节目的目的为何,但在“握紧离婚流量”这条赛道上,多少是有相应益处的。
其实对于明星夫妻而言,18天的节目录制不一定会影响他们对自己多年婚姻走向的最终决策,但一定可以让他们站在这个平台上,让比以往更多的人看到自己。而对于我们普通观众而言,再多的话题、槽点、笑料,我们都应辩证看待节目中营造出的情感语境。
Part.5 考点提炼
一、情感观察类节目
所谓观察类真人秀,就是在真人秀节目中建立一种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关联,或是一种共时空的联系,或是一种情感关联,是一种在特定场景中产生某种情感的真人秀节目形态。
国内情感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起步较晚,湖南卫视于2018年推出情感观察类节目《我家那小子》,其新颖的节目模式迅速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后期随着《我家那闺女》《女儿们的恋爱》《妻子的浪漫旅行》等多种同类型综艺节目的播出,逐渐让情感观察类节目成体系化,打破了以往以竞技游戏环节为主的综艺节目态势,使我国综艺节目出现了创新与转型。近几年《做家务的男人》《爸爸当家》《再见爱人》《心动的信号》等网络情感观察类节目的热播,更是将此类型的综艺节目的多样化态势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主要采用“真人秀+演播室观察团”的形式播出,首先以节目嘉宾的纪实视角进行拍摄,再利用演播室观察团旁观式第三人称视角对真人秀部分的情节与内容进行探讨,最后再加上观众的全知视角,充分构建了多维度的观察空间,有利于从各种不同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增加节目内容的深度。另外,这种多维度的交叉叙事也能给予观众充分的代入感,增强节目的情感氛围,从而满足更多不同观众的情感需求。
二、“N+文旅”综艺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乘着文旅产业发展的东风,文旅类网络综艺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N+文旅”综艺模式以既有的综艺制作逻辑为载体,保证观众对于新综艺的熟悉度和认可度,并与当地的文化元素和旅游资源交织融合,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渠道。例如《爱的修学旅行》《再见爱人》《春日迟迟再出发》采用“情感+文旅”模式,《奇遇人生》采用“纪实+文旅”模式,《花儿与少年·丝路季》以“游学+文旅”模式,《一馔千年》《澳门双行线》以“美食+文旅”模式,《非遗里的中国》以“非遗+文旅”模式,均成为叫好又叫座的综艺典范。这些节目使得观众在关注热梗、热点的同时,更思考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凸显文化情怀,同时也为观众推介了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 孙馨,于忠民.情感观察类真人秀叙事创新与价值构建研究[J].东南传播,2021,(09):142-144.
[2]刘慧.女性情感观察类综艺的主要特征及价值影响——以《妻子的浪漫旅行》《女儿们的恋爱》为例[J].中国电视,2021,(09):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