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阅读记忆
查看话题 >原来我曾看过那么多怪书啊!
(一 )

昨晚翻出两本漫画《机器猫》 ,这个系列的《机器猫》(当时也有另一个版本,翻译是《哆啦A梦》)是按照中国古书籍的排版和翻页方式, 是199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到现在已经29年了,不过我是1999年买的。

小学六年级,隔壁班的女孩S想跟我交朋友,通过我们共同的好朋友Y“牵线搭桥”,小学六年时间我们从来没有在过一个班(好像是因为五年级之前她在县城就读),所以即便成了朋友,也不像我和Y那样有深厚的感情基础,我其实比较明白她的想法,那时候,我们俩分别是班里的第一名,她喜欢“学习好”的我,又想跟我比较,所以表现出来的就是,她跟我在一起有一点傲娇。
有一次,S过生日,请我和Y去她家吃饭,这在那个年代,在农村,请同学吃饭是很少见的,而我们却被正式邀请,像大人一样,现在想起来还是会感动。那天具体吃了什么都不记得了,我只记得有一道农村家里很常见的白糖拌西红柿,虽然去之前幻想会吃到鸡鸭鱼啥的。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说话,忘了谁说了一句笑话,我笑得一口饭在嘴里半天没咽下去。
饭后,她带我们去房间里看书,他们家书很多,其中有好多本《机器猫》,我看的爱不释手,看我喜欢,她就给我借了两本,允许我拿回家看,我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 那时候电视上虽然有《机器猫》动画片,但是我家没电视机!
一两周之后,我万般不舍的把书还给她,暗自下决心要自己买,当时这个版本的漫画一本3.6元,我攒了好久。有两块钱是那年村里过会,我爸妈忙着盖房子的事情,给钱让我自己去买点东西吃,我没舍得,都攒下来。钱攒够以后,我走路到余下镇,当时镇上的书店也不多,只有中学门口那家有漫画书,踌躇再三,反复摩挲那些排列整齐的漫画书,最终买了第6卷和第7卷。 买回家以后开心了好多年,毫不夸张,我大学期间寒暑假回家还会翻。
后来,虽然和S的友谊没有长存,但是每次看《机器猫》,我都会想起可爱的她,在不缺朋友的年纪,我们有过那么一段珍贵的情谊。
(二 )

说起看书,可以追溯到二年级左右吧,识字并学会查字典,我把我家、邻居家、亲戚家,所有能看的书都看了,可能就是那时候打下的“根基”,我到现在看书都很杂。
不过那年代,能看到什么好书啊,看得最多的都是《故事会》、《古今传奇》一类的杂志。我记忆非常深刻的几个故事,故事一:一个男的做梦,看到很多白色的光,他就去砍那些白光,后来醒来发现,她把自己的母亲和妻子都杀死了,据他回忆,中间听到妹妹在哭,他就把妹妹抱到另一个房间,继续去追砍那些白光,所以只有他妹妹幸免于难,后来他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
故事二:有个男人结婚前夜和朋友去打球,因为手上的戒指戴着不舒服,他就把戒指摘下来随手挂到球场上一座雕塑的手上。结婚当夜,那尊雕塑复活,找到他家,紧紧的抱着他,最后他不知道是惊吓还是窒息而亡,人们在他的尸体上看到淤青的勒痕。
故事三:战后,有一家人搬到一个屋子里,屋子的地板上有一张人脸,无论这家人怎么擦拭,这个人脸都擦拭不掉。后来人们才知道,这栋房子以前的主人死在屋子里了。
有那么一段时间,《故事会》(或其他类似杂志)连载过郑渊洁的故事, 此外,很多都是什么新农村男女谈恋爱、婚外情、乡村致富之类的故事,当时年纪不大的我,看得津津有味。
还有一个杂志叫《少年文艺》,家里有几本以前姑姑留下来的,这个杂志刊载的都是正经的文学作品,算是给贫瘠的童年一点点文学的滋润吧,否则想想也蛮逗的,一个十岁小女孩,脑子里装的都是乡村爱情或者都市奇幻故事。

再有就是小人书,残缺不全的漫画书。小人书又被叫做娃娃书,我家里有一些,都不太全,不是《杨家将》这类传奇故事,就是抗战读物,我都不太记得了,只有在邻居家看过的一本“古堡奇遇记”:有个人在一座古堡上看到了已经死去的歌唱家,他前去古堡,想一探究竟。没头没尾的这么一本小人书,让我念念不忘很多年,不过前两年我找到这本书了,叫做《 喀尔巴阡古堡》。

对了,还有童话书,安徒生和格林童话,有一年,我哥不知道从哪里拿来一本格林童话,我看完以后,邻居小姐姐拿回家看了,后来这本书就不见了,我怀疑是她哥藏起来不给我,但是我没有证据,为此我疏远了这家人,直到现在想到这本消失的童话书,还是很心痛。
表姐表哥们上中学那会,托福看了他们在学校借阅的《镜花缘》《红楼梦》选集、《聊斋》选集等,好歹算读上名著了,因为太喜欢《红楼梦》了,后来攒钱买了全本。等我终于上了初中,可以借书了,看的书才慢慢走上“正轨”,但也有例外,有一个我心心念念借了一本书,名字好像叫《红桃皇后》还是《蜜桃皇后》啥的,本来以为是《爱丽丝梦游仙境》那种童话书,结果,谁晓得,这是一本彻头彻尾的“小黄书”,鬼知道中学图书馆竟然混入这种书。当时我超级害怕,赶紧把书还了回去。不过我现在又有点不确定,那本书到底有没有可能是倪匡的《浪子高达》系列中的一本。(不过这个系列我也没看过,只看过简介)
(三)
读高中那些年,班里开始流行《会有天使替我爱你》、《梦里花落知多少》这类校园言情小说,处于青春期的我,也被荼毒过,还有备受争议的安妮宝贝、韩寒等人的书,那时候我的生活费很少很少,勉强能吃七八分饱,就这样我还是能攒下钱买书, 有一次买了川端康成的《睡美人》, 拿回家看着看着就觉得很不对劲,最后认定这也是一本“小黄书”,把它压到箱底,怕被家人看到,以为我误入歧途。 这件事情我说了很多次,想起来还是觉得好笑。
很多年后,我重新看了一遍这本中篇小说集,此时心智成熟,接受度也高了,说实话,这本书写的很好,但我不喜欢。作者的描述太细致入微,以至于这么多年,一想起他的文字,潮湿冰冷黏糊糊的感觉会立刻包围我,让人极度不舒服。日后我看过其他日本作者的书(不多),不知道是日本文化氛围,还是翻译的原因,这些日本小说家的作品都很细腻,注重感官描述和情绪渲染。
真正开始所谓的阅读,其实是到了大学,主要以小说为主,于是终于体验到了,什么叫做“徜徉在书籍的海洋里”,不过这个时期的阅读,还是会受周围人的影响,班里其他同学看了什么书,大家都会分享。 那些年连同毕业后一两年,陆续读了陈忠实、苏童、余华、严歌苓、叶广苓……还有一些可能别人中学时代就已经看过的国外名著,诸如《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这类,四大名著中的三本(除了《三国》)也是这些年读的。
毕业上班以后,阅读量开始慢慢减少,甚至中间有几年我根本不看书。 那段时间,我感觉读的书越多,知道的道理越多,越对周遭世界无能为力,越焦虑,循环往复,无以排解。 有段时间,人生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也曾阅读了大量宗教类和心理类书籍,结果就是,收效甚微。所以,其实看书并没什么用,它无非是一种心境的反应,一种精神的陪伴罢了。
最近几年又开始慢慢恢复阅读,阅读面更广了一些,历史、散文、小说、科普类书籍都会看,看的书越杂,便越能感觉到自由。尤其是今年,突破了所谓“中年危机”的屏障,很多事情豁然开朗。就像武侠小说中,凡大侠者,闭关修炼,在密室中过武功修为的关隘,过不去,走火入魔(钻牛角尖),过去了,武学造诣炉火纯青(一片清明)。就像那句话说的,知道世界的残酷之后依然热爱这个世界。我是知道这个世界的残酷之后,才学会如何爱自己。用《三体》中的一句话总结就是,我怎么样,与你何干!而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别人怎么样,又与我何干!
(四)
经济能力允许以后,终于不用饿肚子攒钱买书了,我买了很多书,有些书直到现在也没拆封,比如《指环王》全集。这些书随着我数十次的搬家,跟着我颠沛流离,每到一个新居,我都会先把这些书安顿好,好像有了它们的陪伴,生活才是生活。
不过,随着电子书的兴起,我存过书友共享的资源,也在线浏览过(像《盗墓笔记》就是在线网页看完的,花钱买觉得不值当),后来朋友送给我一本kindle(《鬼吹灯》是在这上边看完的,可以反复阅读,但又觉得买一堆书占地方),我买书的频次越来越少,随着亚马逊的退出,kindle也渐渐失去宠幸,去年到今年,我的阅读几乎都是在微信读书上进行的,到今天为止,我阅读时长392小时,今年就占了252小时,微信读书上标记读完了46本书。可能对于很多阅读大神来说,这几个数字微不足道,但对我来说,已经比较满足了,我几乎是利用所有个人独处的时间在阅读,有些时候,和别人多说一句话都觉得浪费时间,也不太需要去和无关紧要的人表达和交流什么,我的独处更为有效和高质。
当然,我也会思考,电子书方便的同时,是不是也失去了一些什么东西,就比如,我昨天翻到25年前买的漫画书,虽然纸质发黄变脆,但是打开书页,闻到里边的油墨香味,还是能想起和这本书相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