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古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这一句当时很明白,因为老彭是何许人,当时很明白。听者不知老彭为谁,可以问一问夫子。夫子自不会不知而妄言。 这一句之所以起争论,正为老彭已不详。《论语集注》说“老彭,商贤大夫,见大戴礼,盖信古而传述者也。”一个“盖”字,可见大戴礼也语焉不详。“商贤大夫”,倒可以解释句中的【我】字。孔子是宋人,殷商后裔。比如同姓,可以说我家谁谁,有亲昵意。可见这一句说话状态是极放松的。 事迹磨灭了,理趣还在的。
古是个什么意思,古道热肠,人心不古,这里的古相当于人之初,今人亦知好之。好古当然不是好古板的古。《论语》里孔子好古的例子很多,与禹无间然,久不梦周公,诗书礼易张口就来。可以说一部《论语》就是夫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写照。
禹之治水是作么,禹是顺应水性而疏导之,他疏通了九州,正因为没有自作主张。
周公制礼是作么,周公是顺应人性而教导之,他不好殷之覆辙,正因为他体察了民心。后来礼崩乐坏,正因为后之君子于礼乐生发处失察了。
好古,好的是天真,好的是与天地没有隔阂,好的是与时偕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追求。
不作,不师心自用而为之。天听自我民听,天作岂不亦自我民作。民之所作,不得已而为之矣,比如小岗村之民。
述而不作,其理趣即实事求是。
述而不作,亦不外于科学精神。作过做题家的都知道按公理定律来解题,渗不得半点己意,人在此时,最是无我,思路一通,以无厚入有间,迎刃而解,何等痛快。这痛快正是理性光辉之照耀。公理定律的发现者亦非作者。他们超凡入圣,只因为他们明白了天意。
述而不作,述得什么?
信而好古,好得什么?
不可能拘于具体的人物事迹,而是这些人物事迹传达的天意。
《论语》所录孔子的话,不是他自己的话么,他用了自己的话表达的非一己之私,其中有人生天地间的天理。
观其大略,述而不作,无外乎此。《论语》是极浅显的,想在《论语》上刻出自己的脸子,是缘木求鱼,因为《论语》本身就没有脸子。
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