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做自己”:和室友冲突中的一些思考
半小时前发生了这样一个冲突。
分界线内为小故事,其实较为琐碎八卦。完全可以跳过这一部分看。
因为知道室友哥经常中午会点外卖吃,所以自己点外卖时顺便问了问他,你想不想吃?我给你多点一份。我也没问他要钱或者AA:这一般是我们之间的规矩。
没料想,我在他午睡醒来后说了两遍“你去拿下外卖。”他就直接破口大骂:“你tm为什么要说三遍?我知道我要去拿了啊。”我一惊,因为我们之前经常会爆发一下争吵,但是最近一个月却没有发生过冲突了,前天还一起邀请了其他同学来吃火锅。
我先问:“我什么时候说了三遍?”
“你在我午睡前的一个小时就说让我去拿下。”
“是的,我在你午睡前和你说让你一点钟去拿一下,结果现在一点半了。你也没拿啊。”
我心头也有怒气,继续说:“我为你点的外卖,你去拿下不是很正常?我之所以在你午睡醒来之后又说二遍,因为在我说了第一遍之后你不为所动。我以为你没听见。”
“我‘嗯’了啊。而且我开始叠被子,这也叫不为所动?”
“你在床上躺了那么久,我说第二遍让你去拿个外卖,有问题?” 不过我现在回想起来,心中亦疑惑:这是什么很值得计较的事情么?
“行,那你也别吃了。下次也别点了。”室友说完径直走出房间,留我一个人发懵。
一个人在房间里很容易便“越想越气”,心中也充满委屈,只好自己拿了外卖。虽然知道室友哥本身在言语上不持重,待人处事叫人觉得轻慢,说好听点那是“真性情”、“做自己”,说不好听点常常是肆意妄为,令人觉得不甚尊重,有小人之貌。不过我当时心中到时候没想这些事情,心中只是满满当当地怒火中烧,伸直满脑子都是谋划如何报复,但是很快我就变得更冷静下来,搁置了这些想法,中间的过程与许多幻想先不做谈及。
室友过了一会儿拿了自己的快递回来。我见了心中还是委屈和愤怒,但我还是自然地问:“你拿了啥回来?” “我的新电脑屏幕。”
“我外卖拿回来了,你吃不吃?”
“不吃了,你吃吧。”
我先向他道了歉,说,如果我之前说话的语气过于命令式的、或者给到他压力,那我要像你道个歉;并做了一些解释我自己的委屈。
室友情绪也缓和了,说:“我刚睡醒之后起床之后讲话可能比较‘真’。”
我当时脑中第一反应是:“但你知道这种‘真’很多时候是会伤害到别人的?”
室友说:“嗯,确实。”
我回想起这件事情,首先我倒不觉得自己真做错了什么。因为即使是在两小时间说了三次让对方去拿个外卖,我认为在那个情境下,符合合适的限度。我倒觉得他突然表达的攻击性一下把事情升级了。
其次,关于“真”的问题。这其实是我想写这篇的重点。室友所谈及“刚睡醒起床之后讲话可能比较‘真’”,很明显,这是一种为他所做行为的辩护。他诉诸了行为的“真实性”或者说某种“真诚”whatever you call it,本意在于表达:这就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而已,我在睡醒之后会更容易表达真我;既然这是我最真实的想法,那我为什么要杀掉自己真实想法,去迎合你呢?甚至我为什么要压抑住自己真实想法?我直言表述何坏之有?你凭借什么来指责我呢?
这些都是非常好的问题,对于经验和理论都尚未丰富和成熟的学习者来说(比如我),易容易感到困惑,可能甚至有陷入歧途的风险。
我考量这一问题的路径是这样的,“真”(真实/真诚)在这个语境下,实际上有两种可能的含义上的分歧:
第一种,“真”指向表达出最直接的感受,当这个人感受到了攻击性/欲望时,就应该释放出那种攻击性/欲望的,这是室友当时所理解的“真实/真诚”:就是释放出最直接的感受,甚至接近于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第二种,“真”指向内心的平衡与调整。这听起来很奇怪:如果需要有调整和协调的过程,那还称得上真实吗?事实是,每个人不仅有攻击性、同时也有理性思考、关怀性等等促成关系发展的心理能量,甚至包括一时间或许还有其他欲望,所以一个人“真实”反而是去看见内心的冲突,然后需要在不同心理能量中作出平衡和调整。这是对自己的真实。
显然,第二种更全面地描绘了人的心理活动。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两年前一个我很好的朋友曾发过一条朋友圈提到这样一句话,让我看后大受叹服,她本身是一个情绪极为丰富、敏锐的人,她说:“我们的本性不仅有情感,也有理性...”如此简单的道理,却能在不同语境和契机下产生不同的启迪。
我在美国上课的时候,我忘了具体什么契机了,一个同学因为发言过于频繁而且喜欢上课讲一些笑话或者她丰富的联想,却有点拖慢课程进度,于是这样一个对话出现了:她对教授说:“but I am telling the truth!" 教授和蔼微笑地回答: "but you don't have to speak it out."
当然,这里并不是真的说让这个同学不要说她认为对的东西。这个老师说这一番话的目的恰恰就是本篇之要点:“真”并不一定是表达自己最直接的感受,而是看见内心中的冲突,并在其中寻求平衡。
下次再有人以“真”来为他们的行动辩护,何不直言:“克制不住自己冲动还要找借口😂三岁小孩儿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