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孩子肠道里的未来,家长必看!赢在起跑线
新生命诞生,肠道内微观世界的奇妙演变随之开启。
婴儿期肠道菌群似神秘导演,于纯净生机的成长土壤里,编排影响宝宝一生健康的“剧本”。

从少量”先驱者”渐成庞大复杂群落,其衍变藏生命奥秘。
究竟何力构建此微观生态?是顺产与剖宫产的差异,还是喂养模式或其他因素的交织?
让我们带着对生命起始的敬畏好奇,深入探索婴儿肠道菌群领域,解锁成长密码与关键影响因子。

01
婴儿期肠道菌群的初始状态与快速发展
胎儿在子宫内时肠腔处于无菌状态,出生后数小时细菌开始定植。
初期菌种多样性低、主体间差异大,以变形菌门富集、拟杆菌门减少为特征。
出生后,肠道菌群快速变化,新生儿生后24 小时大肠埃希菌占优势,双歧杆菌于生后第2 天出现并迅速增长,第4~5天占优势,1周后数量可达细菌总数98%,同时大肠埃希菌数量下降,类杆菌等随双歧杆菌出现有所增加。
因为初生肠内氧气多,有利于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定植,它们消耗氧气降低肠道氧化还原电位,为厌氧菌定植创造环境,促进厌氧菌生长繁殖。
02
三阶段发展
- 发育阶段
宝宝出生3~14个月是肠道菌群“发育阶段”,双歧杆菌是肠道益生菌,母乳喂养与双歧杆菌水平正相关。
- 过渡阶段
15~30个月为“过渡阶段”,宝宝开始接受固体食物,母乳比例减少,肠道菌群种类和丰度快速变化,母乳时间过长会延迟”过渡阶段”。
- 稳定阶段
30个月后进入“稳定阶段”,饮食稳定,肠道菌群与大人相似,厚壁菌门菌株数量趋于平稳。
若宝宝缺少母乳喂养,可能不到 30 个月就被迫 “长大”,提前进入“稳定阶段”。

03
影响婴儿期肠道菌群的因素
- 分娩方式
伦敦大学学院研究发现,剖宫产新生儿肠道菌群易变且易受潜在致病菌影响,83%剖宫产婴儿携带此类菌,而阴道分娩婴儿比例为49% 左右。
这与剖宫产破坏母体共生菌传递有关,潜在致病菌或来自环境,但随婴儿成长,肠道菌群差异会减小。

- 喂养方式
- 母乳喂养通过低聚糖促进双歧杆菌生长,建立优势菌群。
- 配方粉喂养婴儿菌群更多样,但双歧杆菌少。
且双歧杆菌能抑制有害菌,因此母乳喂养婴儿肠道抵抗力更强。
- 生活环境
不同生活环境影响宝宝肠道菌群组成。
如非工业化地区婴儿肠道菌群以长双歧杆菌为主,高效利用母乳低聚糖。
工业化地区则以短双歧杆菌为主,利用母乳低聚糖有限。

- 其他因素
维生素缺乏、滥用抗生素易致肠道菌群失衡。宝宝用抗生素危害大,包括肝肾损伤、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且扰乱肠道菌群,易诱发肠道疾病,妨碍营养吸收。
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会破坏菌群平衡,婴幼儿风险更高。
此外,维生素缺乏、久病卧床、急性感染、激素治疗、大面积烧伤者亦易肠道菌群失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