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反叛:一个重度卡片写作者的真实日常
"为什么还要用纸质卡片?电子卡片不好用吗?"
"这样的卡片写作方式,是不是太费事了?"
这可能是我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在 Notion、Obsidian、Logseq、workflowy、Flomo、语雀、飞书等强大的数字工具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依然在背包里装着纸笔的人,看起来像个数字时代的异类。
不是因为我不会用数字工具,恰恰相反,正是在尝试了各种数字笔记之后,我更加确信纸质卡片的不可替代,我心中有个执念:在思考和创作这件事上,工具的先进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否真正帮助你思考。
是的,比起电子笔记,纸质卡片确实多了几分"麻烦"。但正是这些看似多余的步骤——掏出卡片、书写、整理、归档,让我的思考变得更加深入,创作更加自由。
作为一个重度卡片写作者,我想分享我的日常实践。这不是一个教程,而是一份真实的使用记录,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每日必做
每天早上会写下好几张卡片,分成战略、创意、事务三类,事务类当天完成,创意记录在待办,每周检视,战略收集到项目,每周每月检视,择优置顶。
每天对照昨天的卡片,昨天的卡片,永远置顶的卡片来开展当天的工作。
卡片是所有思考的起点,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终结这些卡片,包括完成卡片写的事情,将卡片的想法完善到电子卡片中。
完成的卡片,立刻放到卡片盒中,已完成的卡片不再用任何价值,不再回头看。
每天睡前,我会整理当天的临时卡片,将有价值的内容转入永久笔记,已完成的则立即归档放入卡片盒,保持思维的轻盈。
我对卡片盒的定义:只是用来放置已处理过的卡片的容器,即「动态清零」工具,再无其他价值。
生活场景
我的背包里始终装着 20+ 张空白卡片。购物时,我用它列清单;等候时,我用它记录思考;旅行时,我用它收集印章;在医院陪伴孩子等待时,我用它与孩子即兴作画。
有一次在地铁上,听到旁边的小孩问妈妈:“为什么天是蓝的?”妈妈回答:“天空是大海的梦。”这个回答太美了,我立刻掏出卡片记下。
对于突发的灵感,我遵循一个简单的原则:立即记录,保持原始感受。
阅读场景
每本书都会配 10 张以上的空白卡片当书签。读到精彩之处,抽出卡片写下想法。
例如读《设计中的设计》,一段文字让我想到了三个具体例子,立刻写在卡片。一本书读完,这些“书签”就变成了精华笔记。我曾写下这样一张卡片:“如果你要教人设计,首先,你得告诉他设计教的不是设计,而是人生。这会让学习态度端正,视野宽阔起来。如果仅仅是为了学习设计而看设计、学习设计,学习到的设计仅仅是表层,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阅读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个段落深深触动我,我立刻抽出卡片,记下:“长跑是一场与自己对话的旅程。写作何尝不是?——村上春树。”随后在卡片写下自己的感触:“创作和长跑的共同点:孤独、持续、节奏感。”
不同类型的书籍需要不同的卡片笔记。专业书籍,我会记录核心概念,并配以实际案例和个人理解;文学作品,我着重记录打动人心的句子,以及由此激发的感悟和联想;传记类书籍,我关注关键事件及其带来的启发;实用类书籍,则重点记录可以实践的方法和改进建议。
工作场景
开会时我不使用笔记本,而是用卡片记录。一张卡片只记一个要点,会后整理时可以直接排序,无需重抄。例如最近产品讨论用掉了 12 张卡片,摊开后,问题和解决方案一目了然。
管理复杂项目时,我会将每个关键环节写在一张卡片上,排序分出重点击破的卡片,每天完成一个阶段的卡片就放进“已完成”卡片盒中。
遇到棘手问题时,我先写下所有困惑点,每张卡片记录一个问题。然后分别为每个问题写下可能的解决方案。这种“问题—解决”配对法,能帮我快速找到突破口,尤其适合在紧急项目中使用。
项目结束后的复盘同样离不开卡片。我会记录项目中的成功经验、值得改进的地方、可以优化的流程,以及对团队的建议。这些卡片不仅是经验的总结,更是未来项目的脚手架。
写作场景
写文章时先用卡片写下所有想到的点,然后再开始根据主题组织卡片。将散落的卡片摊在桌上,调整顺序,文章结构自然浮现。例如最近尝试写作冲刺,每天写一篇文章,完全使用这种方法,比以往顺畅得多。
从卡片到文章,我遵循一个自然的过程:先是头脑风暴,记录所有相关想法;然后按主题将卡片分组;确定各组卡片的顺序;补充必要的过渡和例证;最后进行精修润色,确保文章流畅自然。
在写作过程中,我会特别关注几类卡片:承载核心观点的主题卡片,支持论点的论据卡片,生动的案例卡片,以及写作过程中迸发的新想法。这些卡片相互支撑,共同构建出完整的文章框架。
整理场景
卡片整理遵循一个简单的节奏:每天处理当天产生的卡片,每周梳理主题找寻联系,每月进行深度思考提炼主题,每季度进行系统归档和回顾复盘。这种渐进式的整理方法,让思考更有层次,创作更有深度。
每周末,我都会整理一周的卡片。例如,有一次发现连着三天都在思考“概念”这个主题,于是把相关的卡片摊开,像拼图一样排列,一篇关于“卡片创作到底是什么”的文章框架就此完成。
每季度进行一次卡片大清理,将积累的卡片按主题归档。那一叠叠厚厚的卡片记录了我的思考轨迹,翻看它们时,总能发现自己思维的变化。几个不同时期的观察串起来,就是一个选题。深夜写下的一个句子,第二天可能变成一篇文章;随手记下的观察,半年后成为项目的灵感来源。
整理卡片时,我经常发现“意外之喜”。例如,上个月我整理时发现三张看似不相关的卡片:创意流水线、汽车工厂技术革新方式、图书封面的设计方法。放在一起,竟然擦出了火花,成为了一篇关于“卡片创作标准流水线”的文章初稿。
整理电子笔记永远没有翻卡片时的惊喜多,整理卡片写作的过程就是整理思路的过程,不要急着连接所有想法,让其自然衔接。
小结
七年的卡片写作告诉我——最好的工具不是最先进的,而是最适合你思维方式的。
卡片创作的方法,前人早早已经在用,的确不是什么创新的方法,但它确实让我的思考和创作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这或许就是我至今仍在坚持的原因。
如果你也想尝试卡片写作,不必纠结工具,先准备几张卡片,写下今天最打动你的一个想法。
也许有一天,你也会发现,那些看似原始的纸片,也有可能成为你思考和创作最得力的伙伴。∎
本文首发《个人生产力发展指南》
-
默庐读书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1-27 17:32:23
cnfeat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新手必看:如何选择卡片创作的最佳尺寸?
- 创作开挂第1步:打破25个认知偏误 (1人喜欢)
- 写作无需胸有成竹 (1人喜欢)
- 创作卡顿将永远存在
- 卡片创作到底是什么?一篇读懂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