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笔记
被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却非常难。自己期望什么、想要成为什么、希望过怎样的人生。
没有任何理由不可以过自己喜欢的人生。
自由是不再寻求认可,就是被别人讨厌。
自由是你被某人讨厌。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证据,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针生活的表现。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分离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自由是不要害怕被人讨厌。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
课题分离
“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能够理解课题分离就会发现,其实一切的卡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会是全新的发现。)
我改变了,发生变化的只是“我”。作为结果,对方会怎样我不知道,也无法左右,这也是课题分离(即不干涉)。
如果被认可欲求所束缚,那么“人际关系之卡”就会永远掌握在他人手中。
“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但是,距离也不可以太远。”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请你考虑一下认可欲求的实质——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
所以,必须把“对自己的执著”换成“对他人的关心”。
这种期待并不会每次都能被满足,因为“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不要这种期待并不会每次都能被满足,因为“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期待落空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大失所望并感觉受到了极大的屈辱,而且还会非常愤慨,产生诸如“那个人什么也没有为我做”“那个人辜负了我的期望”或者“那个人不再是朋友而是敌人”之类的想法。抱着自己位于世界中心这种信念的人很快就会失去“朋友”。
根据看的人所处的位置或角度可以产生无数个中心。这就是地球仪。(刚才所说的“你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也是一样,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是直面“人生课题”。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首先,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而且,共同体感觉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
希望你不要只拘泥于眼前的共同体,而要意识到自己还属于别的共同体,属于更大的共同体,例如国家或地域社会等,而且在哪里都可以作出某些贡献。
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不仅包括家庭或公司等看得见的存在,也包括那些看不见的联系。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如果按照“人的社会”这个共同体来考虑的话,你和教师都是平等的“人”。如果被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那就可以正面拒绝)
没必要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更多其他的“我和你”、更多其他的“大家”、更多大的共同体一定存在。(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学校中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闷在自己房间里就好比停留在杯子里躲在一个小小的避难所里一样。即使能够临时避雨,但暴风雨却不会停止。)
“虽不同但平等”吗?哲人:是的,是平等即“横向”关系。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经济地位跟人的价值毫无关系。
(勇气)
人害怕面对课题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这不是能力问题,纯粹是“缺乏直面课题的‘勇气’”。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首先应该找回受挫的勇气。
人怎样才能够获得“勇气”?阿德勒的见解是: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如果能够认为“自己有价值”的话,那个人就能够接纳自我并建立起直面人生课题的勇气。
就是通过为共同体也就是他人服务能够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而是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之前讨论到的“共同体感觉”或“鼓励”的话题也与此紧密相关。
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活着就是对妈妈的意义。
如果能够与某个人建立起横向关系,也就是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的话,那就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以此为突破口,所有人际关系都会朝着“横向”发展。
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的,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察言观色地隶属于纵向关系,这才是想要逃避自身责任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首先与他人之间,只有一方面也可以,要建立起横向(平等)关系来。要从这里开始。(即
对方接不接受是他的课题,自己有没有平等的对待是自己的课题。)
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的,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无论是爱还是交友,都与年龄没有关系;交友课题需要一定的勇气,这也是事实。关于你和我的关系,我们可以逐渐缩短距离,保持既不靠得太近但又伸手可及的距离。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总是牵绊着自己、严重束缚着自己的言行。我的自我意识根本不允许自己无拘无束地行动。
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阿德勒“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这就是自我肯定;与此相对,在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
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自我接纳。
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一切都是“勇气”的问题。
自我接纳。只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也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课题,继而也就不难迈出迈向他者信赖的步伐了。
要想获得归属感就必须把他人看作伙伴,而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这就是他者贡献(不需要自我牺牲)。
行为方面的目标:
①自立。
②与社会和谐共处。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人生和谐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是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只凭事物的一部分就来判断整体的生活方式。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苦恼于口吃的人只关心“自己的说话方式”,从而感到自卑和痛苦。因此,自我意识就会变得过剩,说话也会更加不顺畅。
笑话别人口吃的人只是极少数。用刚才的话说,充其量就是“10人中的1人”。并且,采取这种嘲笑态度的愚蠢的人,我们可以主动与其切断关系。但是,如果缺乏人生和谐,那就会只关注这1个人,并认为“大家都嘲笑我”。
人际关系不顺利既不是因为口吃也不是因为脸红恐惧症,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
工作狂则是只关注人生特定的侧面。只不过是以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本来家务、育儿、交友或兴趣应该全都给予关心,阿德勒不认可任何一方面突出的生活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不敢正视人生课题的生活方式。“工作”并不仅仅是指在公司上班。家庭里的工作、育儿、对地域社会的贡献、兴趣等,这一切都是“工作”,公司等只不过是一小部分而已。只考虑公司的工作,那是一种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
这种时候,只能用“行为标准”来接受自己的人总会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不只局限于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我们应该把精力均匀地分配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是集中于某一个领域,物极必反,我们的生活应该是百花齐放的。即应该创造更多的生活支点来和谐生活/人生。)
是按照“行为标准”来接受自己还是按照“存在标准”来接受自己,这正是一个有关“获得幸福的勇气”的问题。
幸福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判断你的贡献是否起作用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是你无法干涉的问题。是否真正作出了贡献,从原理上根本无从了解。也就是说,进行他者贡献时候的我们即使作出看不见的贡献,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也可以。(即要课题分离,别人怎么想不重要,自己感觉最重要,不需要寻求他人认可。)
获得贡献感的手段一旦成了“被他人认可”,最终就不得不按照他人的愿望来过自己的人生。通过认可欲求获得的贡献感没有自由。
如果能够真正拥有贡献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因为即使不特意去寻求他人的认可,也可以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也就是说,受认可欲求束缚的人不具有共同体感觉,还不能做到自我接纳。
只要有“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就可以。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
甘于平凡的勇气
普通和平凡真的不好吗?有什么不好呢?实际上谁都是普通人。没有必要纠结于这一点。
自我接纳就是其中的重要一步。如果你能够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假如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的登山,那么人生的大半时光就都是在“路上”。也就是说,“真正的人生”始于登上山顶的时候,那之前的路程都是“临时的我”走过的“临时的人生”。
请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
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
我们的人生只是点的连续。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舞动人生
也许是这些人在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活在“此时此刻”吧。也就是说,不是活在“在路上”的人生之中,而是时常活在“此时此刻”。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并且,暮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
所有的人生都不是终结“在路上”,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在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终会跳到哪里谁都不知道。当然,作为跳的结果最终会到达某个地方。因为一直在跳动所以不会停在原地。但是,并不存在目的地。
用别的话说也可以理解为“把过程本身也看作结果的运动”,跳舞是如此,旅行等本身也是如此。即当下做了当下即完成”。
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旅行”已经开始,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当然,即使因为某些事情而没能够到达金字塔,那也并非没有旅行。这就是现实性的人生。
但是,如果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顶而是登山本身,那就可以说是现实性的活动。最终能不能登上山顶都没有关系。(如果登山的目的是登上山顶,那它就是潜在性的行为。说得极端点儿,乘坐电梯登上山顶,逗留5分钟,然后再乘电梯回来也可以。)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如果感觉能够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是想要通过关注过去或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把人生当作故事是很有趣的事情。但是,在故事的前面部分就能看到“模糊的将来”;并且,人们还会想要按照这个故事去生活。我的人生就是这样,所以我只能照此生活,错不在我而在于过去和环境。这里搬出来的过去无非是一种免罪符,是人生的谎言。但人生是点的连续、是连续的刹那。如果能够理解这一点,那就不再需要故事。
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人生最大的谎言
虽然想上大学但却不想学习,这就是没有认真过好“此时此刻”的态度。当然,考试也许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也不知道该学到什么程度,所以也许会感到麻烦。但是,每天进步一点点也可以,解开一个算式或者记住一个单词都可以。也就是要不停地跳舞。如此一来,势必会有“今天能够做到的事情”。今天这一天就为此存在,而不是为遥远的将来的考试而存在。
你父亲也是在认真地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与远大目标或者那种目标的实现没有关系,只是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假若如此,你父亲的人生应该是很幸福的。
不要用线的形式去看其到达了哪里,而是应该去关注其如何度过这一刹那。
你自己的人生也同样。为遥远的将来设定一个目标,并认为现在是其准备阶段。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情,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我们就会无所进展,只能每天过着枯燥乏味的单调生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这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请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
人生很简单,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认真过好了每一个刹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令其过于深刻。
站在现实性角度的时候,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假如我认真过好了“此时此刻”,那每一个刹那就都是一种完结。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
来吧,甩开人生的谎言,毫不畏惧地把强烈的聚光灯打向“此时此刻”。
因为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所以才要谈现在。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了什么而活?当有人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阿德勒的回答是:“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
人生并不存在可以作为常识来讲的意义。
假如遭受到了重大天灾,按照原因论的角度去回顾过去以及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又有多大意义呢。
阿德勒在说了“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之后还说:“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为什么茫然呢?那是因为你想要选择“自由”,也就是想要选择不惧招人讨厌、不为他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的道路。
就像旅人要依靠北极星旅行一样,我们的人生也需要“引导之星”。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
对你而言的人生意义在认真跳好“此时此刻”的时候就会逐渐明确。
那就是“一个人的力量很大”。不!应该说是“我的力量无穷大”。
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如果我改变,世界也会改变。我之外的任何人都不会为我改变世界…
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我还不知道自己和自己所看到的世界是否会改变。但是,我可以确信地说“‘此时此刻’正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是的,那种光强烈到根本看不到明天之类的事情。
你终于露出年轻人应有的笑容啦!让我们度过各自的夜晚,然后迎来新的早晨吧!
门外一片雪景。天空中的满月柔和地照着脚下的雪。多么清新的空气!多么夺目的光芒!“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
因为哲学真正的意义不在于“知识”而在于“热爱知识”,想要了解不了解的事物以及获得知识的过程非常重要。最终能否到达“知”,这不是问题关键。
如果不懂得如何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时候就会因为想要满足他人期待或者不想伤害他人而导致虽有自己主张但无法传达,最终不得不放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这样的人的确很受周围人的欢迎,或许讨厌他(她)们的人也很少;但另一方面,他(她)们也无法过自己的人生。
这个世界无比简单,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获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