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一通碑:《马老师传艺德教碑》
新野县博物馆藏有清光绪十年《马老师传艺德教碑》一通,专为一位民间能工巧匠立传,在这个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今日重读,别有一番意义。
《马老师传艺德教碑》系清光绪十年,57名木屐工匠协力筹资,为自己的好师傅马虎云树的碑。此碑原立在马虎云世代居住的张营村(今城郊乡官碾北)白龙庙前。1984年6月6日,由新野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身高1.97米,宽0.73米,厚0.15米,额书“万世芳现”四字。
碑文350余字,首先概述了木屐的发展史和它的用途。碑文道:“其制创自神禹,山樏(音垒)有作……可以寻山(盘旋上山),可以蹑(音聂,意为踩踏)石,可以登城,可以行水。”山樏是屐的前身。据史书记载,“樏”这种东西,是大禹(即碑文中说的神禹)治水登山时穿的。前齿短,后齿长;用于下山的,前齿长,后齿短,使人体保持平衡,以防跌跤。“木屐”之名,第一次见于《晋书·宣帝纪》青龙二年,魏蜀作战,“关中多蒺藜”,司马懿“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着屐,然后马步俱进。”可见,这种软材平底木屐又是在战争实践中为对付扎脚的蒺藜而制造的。直到今天,那种皮帮、木底、木腿的所谓“泥屐”,在我国农村仍然可见。
碑文还赞颂马虎云制屐有方,“匠心独运”、“得其精巧”,他所做的木屐,深受当地群众欢迎。不过,大家特别崇尚的,是他传授技艺无私的美德。碑文写道:“凡在他人,当必秘其术而不传。而公则以其术公于人,不以其术私于己。”据马虎云的曾孙辈讲,马姓原系佃户,世代受苦。虎云成年后,即进城学制木屐,本想另谋生路,摆脱贫困。后来手艺学成,贫困依然,不过总算多了一种养家糊口的本领。马虎云对于亲族乡邻中凡学这种手艺的,皆悉心教授,分文不取,使不少乡邻也学会制屐的本领,这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大公无私、热心助人的高尚品质。
碑文说,此碑是根据“公所得之术与公所传之人”,“本其实事以为序”,署名的徒弟有57名之多。他们绝大多数属于封建制度重压下的劳动者,他们“思其术因益思其人”,无不为马老师精心制屐又热心传艺而感动。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就应该有劳动人民的篇章,颂扬劳动人民的高贵品德。为能工巧匠立传,这就是《马老师传艺德教碑》的可贵之处。
【附】碑文
尝闻《考工记》,有工木者焉,工木者祗治木而已;有工皮者焉,工皮者祗治皮而已。若屐之为物,木与皮相成,以一人而兼治者也。其制创自神禹,山樏有作,虽亦留其形,似而究未传其精详。至战国孙真人出,而屐之名肪焉。可以寻山,可以蹑石,可以登城,可以行水。宇宙间善于其事者有几人哉?不谓张营村有马公讳虎云,其人者,作屐未尝有所师法,匠心独运,偏能得其精巧,诚乃天授,非人力之所能为也。凡在他人,当必秘其术而不传。而公则以其术公于人,不以其术私于己,以故乡党宗族中,当时怙冒亲承者,先受其指画,后世服从,恐后者亦沐其德泽。倘非造作有方,何能永传后人而勿替?公今殁世已叁拾余年矣,其徒思其术因益思其人,爰立石碣,共相徵序与(于)余。余曰:大德不器,小道可观。其途虽殊,其理则一。公之精于屐,即公之精于道。道者也,余亦不敢过为揄扬,仅即公所得之术与公所传之人,不揣固陋,本其实事以为序焉云尔。⑦5
(署名从略)
大清光绪十年仲秋月上浣 谷旦
(作者为新野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