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破碎的时代寻找自我

一、世代的创伤:被封存的灵魂档案
从事助人工作,让我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表面上看是「学历贬值」、「就业压力」这些现实问题在困扰着年轻人,实际上是一个更深层的存在困境——我们失去了可以真正依托的价值。
当我们说「考研才能有好工作」、「多考几个证书才有保障」时,我们是不是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在我们身边,我们多少都会遇到几位看似「成功」的人:研究生毕业、大厂工作、收入可观,但内心依然空虚。他们转而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沉迷于社交媒体的点赞,热衷于各种时尚标签,但这些新的依托很快又显示出它们的虚幻性。每一次咨询都像是一场灵魂考古。
当我们的祖先在东非大草原上挣扎求生时,他们面对的是真实的生存威胁。而我们今天呢?我们或许是把自己关在一个由想像构建的「安全区」里,用各种外在标准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些标准像是一个个稻草人,看似能带来安全感,实则经不起生活的风雨。
在这个时代,我们像是被关在一个由期待织就的鸟笼里。笼子的栏杆由各种社会标准铸成:高学历、好工作、体面的身份。我们以为达到这些标准就能获得自由,却在虚假的安全感中渐渐失去了与自己对话的能力。
表面上,人们谈论著考试分数、职位晋升、房贷压力,但在这些具象的焦虑下,流淌着一条世代相传的隐痛:我们都在寻找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地方。
二、在碎裂中寻找完整:四重世界中的迷失者
存在心理学家尝试澄清世界的完整面貌。从存在心理学的角度,人类生活在四个交织的世界中:内在世界(Eigenwelt)、人际世界(Mitwelt)、自然界(Umwelt)和超越界(Überwelt)。
这个框架让我们看见现代人存在的矛盾。但在这个加速时代,这些世界像一面面破碎的镜子,每一片都反射出我们不完整的样貌。
在内在世界(Eigenwelt)里,我们像迷失的候鸟,失去了辨认方向的本能。
这两年开始有人注意到,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与日具增,但随之而来的学历贬值,导致某些研究生无法专注研究,他们内心惶恐,担心自己毕业即失业。但问题比是否能找到工作更深层,找不到自我存在的处境才真正让人惶恐。
曾有一位学妹向我描述她的困境:「从小到大,我总是按照既定的轨道前进。现在我达到了所有目标,却感觉像个精心设计的机器人,完美地执行着所有程序,却感受不到生命的温度。」
这不是一个人的困境,而是一整代人的写照。我们戴着社交媒体上的面具,演绎职场上的角色,扮演家庭中的好孩子,却在每个角色的缝隙中丢失了真实的自己。
人际世界(Mitwelt)在这个高度连接的时代呈现出深刻的悖论。
科技让我们前所未有地相连,却也让我们前所未有地孤独。疫情带来更多线上工作的机会,但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每天和数百人在线上开会,和上千人在社群媒体上互动,但夜深人静时,却找不到一个可以真正倾诉的对象。
这种貌似便利,实则孤立的生活模式就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现代人际关系的虚妄。我们不断地在网路上展示生活的片段,仿佛在建构一个永不破碎的完美形象。但这种展示本身,却成为了真实连结的阻碍。每一次点赞、每一则留言,都像是隔着一层无形的玻璃,我们看得见彼此,却触碰不到对方的灵魂。
自然界(Umwelt)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像一个逐渐褪色的梦境。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丛林中,我们偶尔从玻璃帷幕的缝隙间望见一小片天空,却早已忘记了与大地相连的感觉。多少人已经记不得最后一次赤脚踏在晨露浸润的草地上是什么时候?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分辨出四季更迭中,大地的呼吸节奏?
在这样的疏离中,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与自然的连结,更是一种生命的韵律感。就像一位来访者说的:「我感觉自己像一台不断运转的机器,完全脱离了自然的循环。」这种脱离,最终导致了我们与自身生命韵律的断裂。
而在超越界(Überwelt)中,关于生命意义的追问往往被淹没在日常的琐碎中。
「为了生存都已经精疲力竭,哪还有精力思考人生的意义?」这样的叹息,道出了多少人的无奈?但吊诡的是,正是因为失去了对意义的追寻,我们的忙碌才显得如此空洞。这种空洞感一旦被觉察,就会像黑洞一般吞噬掉所有表面的成就感。
三、在碎裂中重生:反脆弱性的生命智慧
就在这样的碎裂中,我却看见了一种新的可能。
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真正的成长不仅是在压力下保持韧性,而是在混沌和不确定性中获得重生的能力。就像骨骼在负重中变得更强壮,免疫系统在病原体的挑战下更加健全,我们的生命也需要在「必要的失序」中找到新的秩序。
一位在裁员潮中失业的工程师的故事特别让我印象深刻。初次见面时,他的话语充满恐惧:「十年的职业生涯,像被一封邮件摧毁了。我感觉一切都失控了。」
那时的他,眼神中充满了一种近乎绝望的茫然。但在接下来的几次咨询中,我看见了反脆弱性如何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展现。当我问他:「失业让你最害怕的是什么?」他停顿许久后说:「我发现我害怕的不是找不到下一份工作,而是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如此脆弱。一个公司的决定,就能让我之前所有的努力化为乌有。」这个觉察是转折点。
正是在这种表面的崩塌中,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价值。「我开始问自己,为什么当初选择这个行业?是真的热爱技术,还是只是为了那个光鲜的头衔?」这种追问,让他开始看见之前被忽视的可能性。
之所以一个人忽视自己的可能性,往往来自在年轻时丧失了追寻自我的热情,因为害怕失败而胆怯,在工作、择偶、购置房产等方面总是做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结果是一次次的退而求其次,最后只会把自己逼得无力可退。
「我不够好」、「我不配得」,所以不敢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人事物,这又会加深自己的不配得感和自我贬抑,于是我们成为打击自己最深的人,直到我们有天真的站不起来,或因为受不了压力而情绪爆发。
这种转变正是反脆弱性的精髓:在表面的失序中,生命找到了更深层的秩序。那些看似的失败和混乱,往往暗含着重新定义自己的契机。就像大自然中的森林,偶尔的野火不是终结,而是新生命萌发的开始。
四、觉醒之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自由
每一次的觉醒都像是一场灵魂的蜕变。那些在夜深人静时浮现的焦虑与不安,或许正是生命想要突破的信号。就像蝴蝶破茧而出前的挣扎,那不是毁灭的征兆,而是重生的必经之路。在长期的咨询实践中,我见证过太多这样的蜕变时刻。
一位准备考研的女孩最初来访时,浑身笼罩着浓重的焦虑:「我必须考上研究生,否则就是失败者。」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集体的困境:我们太习惯用外在的标准来定义自己的价值。
但当我们追溯她如此想的起因:「这个『必须』来自哪里?」她屡屡沉默。直到有天,她的眼泪无声地滑落:「好像从小到大,我都被这样的标准定义着。」这一刻的领悟,打开了一扇新的门。
在接下来的对话中,我们开始探索她内心真实的声音:「其实我很喜欢写作,但总觉得这不务正业。」「为什么不务正业?」、「因为...因为这赚不了多少钱?」、「所以对你来说,金钱就是衡量事物价值的唯一标准吗?」
在这些对话的缝隙中,某种更真实的东西开始萌芽。就像春天的嫩芽,在冰雪消融后悄然破土。这个过程让我想起塔勒布所说的:真正的智慧不是来自于稳定和可预期,而是来自于我们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新的可能。
尾声:在深夜的寂静中
那些让我们烦恼的焦虑与不安,或许正是指向重生的路标。就像我们的祖先在东非大裂谷中直立行走时的忐忑:不是因为知道前方有什么才起步,而是因为迈步才发现了新的可能。
在这个加速崩坏的时代,我们最大的挑战或许不是外在的竞争,而是如何在纷杂的价值中寻找内心的真实。每个人都在这条觉醒之路上摸索前行,既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也是世代记忆的传承者。在这个意义上,治疗不仅是个人的疗愈,更是集体的救赎。
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功课:在承认脆弱中找到力量,在接纳不完美中寻得完整,在看见伤痕中发现新生的可能。每一次的醒觉,都是灵魂回响着远古呼唤的时刻,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成长,往往来自于我们敢于拥抱生命中的不确定性。
深夜,当城市的灯火渐次熄灭,那些被日光掩盖的真相,或许能在寂静中显现。每一个焦虑的灵魂,都是一盏等待点亮的灯。。每一盏灯后面,或许都有一个灵魂正在经历着自己的蜕变。而觉醒,就是认出那个能点亮自己的火种,使自己成为自己的光。
作者:高浩容。哲学博士,台湾哲学咨商学会监事。著有《小脑袋装的大哲学》、《写给孩子的哲学思维启蒙书》等著作。咨询、讲座或其他合作,请洽公众号:"容我说"。
高浩容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你是真的很忙,还是停不下来?
- 如何在关系里实现“刚刚好的温柔”? (1人喜欢)
- 为什么有些受害者保持沉默? (1人喜欢)
- 在关系中,遇见真实的自己
- 清明节最大的意义,是让活人开始思考死亡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