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她正直勇敢有阅读量
一本值得一看的传记,往往都有一个令人难忘的转折点。阅读《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到第41页,我读到了这一刻: “饭后,男性们都要出去抽烟,辩论学校中的政治或哲学,而妻子们则形成她们的圈子。年轻的桑塔格不知道该怎么和其他夫人们聊天,也不知道该聊些什么,经历过许多失败的夜晚,她终于鼓起勇气走向教授......” 此前,她像集邮一样阅读名人作品、学术追星,在14岁时拜访知名作家“因为无法达到她偶像的智识要求而不肯原谅自己”。 直到书中41页的那一天,她才像每一位充满魅力的传主一样——从“成为更好”的模仿者/辅助者,到开始选择“成为自己”。 1957年,她前往牛津读书。四个月后,她前往巴黎,这是“无数美国人享受欧洲波西米亚流亡式迷人生活的城市”,甚至让她邂逅了新的感情。 这一切没有让她沦为社交囚徒,而是进一步看清了自己对文学的野心。她在日记写道: “除懒惰之外,没什么能够阻止我成为一个作家.....为什么写作对我来说如此重要?主要是因为我以自我为中心......为了建设那一点点自我......我应该自信起来,说出那些应该被说出的东西。” 她的成名之路,伴随着摩登时代的浮夸氛围与消费文化,直到晚年仍被众多媒体要求她对现实世界的种种现象做出评点,她的形象时至今日仍会被印到大洋彼岸的空白笔记本封面。但这些并没让她停滞。 像《洛杉矶时报》所言“她有着可改变的清醒头脑,这样的头脑不畏惧反对自己之前的观点”。 从小说《恩主》到《火山情人》,从散文《关于“坎普”的札记》到《反对阐释》、《疾病的隐喻》、《论摄影》再到备受争议地点评911,桑塔格的创作生涯展现出独立思考的个体力量。 这让她的人生经历了无数次口碑波峰与波谷,也让她和波伏娃、阿伦特被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 施赖伯这本《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我看到了一个人是如何与病痛博弈、如何与自己人性的弱点博弈、如何与主流社会对人的捆绑不断博弈的抗争史。 电影《好东西》那句给力的台词,正适合注释她的一生:我正直勇敢有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