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医到底有多卷?张雪峰:8年制博士很难留在北京,评论区吵翻天!海外读博又能行吗?
11月初的时候,小佑在网上冲浪,刷到了张雪峰和一位河北的家长连线的视频。
视频里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想学医,目前的成绩能选非985的普通8年制学校。
家长说孩子现在很犹豫,害怕博士毕业之后没法在北京留下来。因此过来问一下医学博士的相关情况。
(*图源网络,侵权必删)
听了家长的话,张雪峰的回答直白又犀利:
“别说非985,985的8年制都不一定能留下来。北京太卷了,很多人以为在哪个学校毕业之后就能留在对应的医院,实际上现在医院想留人越来越难。”
对于张雪峰的回答,评论区的网吵翻了天,有的亲自现身说法反驳张雪峰,自己就是非985学校的8年制,还是留在了北京某三甲医院。
对此持反对意见的网友力挺张雪峰,表示张雪峰是站在精英教育的角度,想留在北京还需要人脉和资源,并不是学历决定一切,何况还是非985学历。
关于8年制博士能不能留北京,没有绝对的答案,但是关于学医的卷,没几个人会反驳。
到底卷在哪里
有人说读到博士就不卷了,自己已经到了学历天花板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早些年的时候学历还没贬值,博士生自然是“香饽饽”,毫不内卷。
可是近年来,博士生也逃不过内卷,国内医学生读博的竞争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博士阶段的竞争与挑战
尽管读到博士阶段,学历门槛已经很高,但竞争并未因此减少。博士生数量的扩招,实际上加大了毕业的难度和内卷程度。
以2020年和2021年的数据为例,我国博士毕业人数分别为6.62万和7.0万人,总体毕业率分别为57.07%和55.64%,其中医学博士占据了相当比例。
毕业率还呈现出下降趋势,显而易见,无论是两年制还是8年制一体化的医学博士,毕业难度都不容小觑。
想要顺利毕业,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值得注意的是,只在博士毕业上的“严出”在国外也同样适用。
科研与人脉的竞争
在国内,科研环境相对不是特别纯粹,不仅涉及科研和论文发表,还掺杂了人情世故,这种事件也客观存在。
医学硕士和博士生除了科研工作外,可能还需为导师“打工”,并且因为自己是学生,缺乏拒绝的权利。
从某个方面来看,导师拥有一定的学术话语权,能够影响学生的前程,因此部分博士生的疲惫不仅源于科研,或许也包括人际关系的焦虑。
如张雪峰所言,学历是基础,但人脉同样重要。
医学博士就业的挑战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我国每年医学类本科毕业生超过50万,而卫生人员总数为1523万。
尽管医学人才需求大,但医学博士就业难并非因为岗位缺乏,而是因为难以找到与其付出相匹配的理想岗位。
医学博士向下兼容不难,但这样的选择往往与他们的努力和期望不成正比。
资源集中与竞争加剧
内卷的本质是中高端资源太过集中,这也是内卷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才饱和之后,僧多粥少,我国中高端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导致竞争激烈。
不是每个博士都能进入顶尖医院,这些医院对个人产出如科研和高影响因子文章有严格要求。
例如,北京天坛医院要求近五年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影响因子3分以上的文章。
如上图的某三甲知名医院聘拟人员公告,也倾向于招聘名校医学博士。
在资源优质的地区,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导致博士生毕业门槛提高,招聘门槛也随之提高,加剧了整个医学圈的内卷现象。
于是有部分同学选择了海外读博,一方面是想逃离国内的内卷现状,另一方面是为了扩宽国际视野,寻找更好的机遇与资源。
海外读博可行吗
海外读博再从医可行性高吗?从两个方面来看:
海外读博独特之处
1、科研环境相对纯粹点
就这个问题,小佑进行过很多采访,在以往的文章中学员都有提及读博氛围,感兴趣可看末尾就读体验文章。
总的来看,海外读博相比于国内在科研氛围这块有一定的优势,不同于国内的科研领域可能会出现的学阀当道与人情事故,
海外博导往往只在意你的科研水平与能力,并不会额外要求你替他们做苦力,对于论文数量也没有要求,比数量,他们更在意你的论文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你能节省很多时间不再忧心于与科研无关的人际关系问题,专注于自己能力的提升与成长,相对简单的环境也能让人更高效的进行学术研究。
2、医学博士类型多样化
在我国博士一般是以学业或者研究形式,而非工作形式,因此大部分学生读博会感到很痛苦,因为读博期间没有工资,需要家里人提供经济支撑,少量的博士补贴也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生活开销,
而国外的博士类型比较多元化,比如岗位制博士在国外比较常见,博导就是你的老板/雇主,他们会把你当做雇员,毋庸置疑,岗位制难度确实很大,但是小佑也帮助过很多同学申请到了岗位制。
岗位制博士通常是由雇主或组织提供薪水和福利。比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带薪年假、餐补、车补,房补等等。还提供20天的年假。
固定工时,一周30~40小时,不接受加班,不接受内卷,国外雇主喜欢高效且有规律的工作方式。
海外读博就业形势
1、需求量大,前景广阔
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对健康工作者的需求导致了较贫穷国家的更大短缺,因为工作者被更好的工资和工作条件所吸引。
例如,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些国家,外国训练的医生数量从十年前的32%增加到2020年的36%。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部分欧洲国家训练的医生在全球范围内非常受欢迎,尤其是在中东和新加坡地区。
加拿大、丹麦、澳大利亚和瑞士等国家面临医疗工作者的短缺,这为海外医疗专业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
英国的医院和诊所在2022年9月有超过133,000个职位空缺,比前一年增加了7.9%,其中几乎12%是护理职位。
NHS总共缺少154,000名全职工作者,如果当前趋势持续,到2036年这个数字可能会上升到571,000。
2、国外从医薪酬
一般来说,国外医生的年薪普遍高于国内,尤其是美国的医生,如图所示:
而我国的医生薪酬相对来说较低,不过这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与消费水平呈正相关,发达地区的薪酬确实更高,消费水平也高。
美国医生的薪酬水平非常高,2022年医生的平均年收入为35.2万美元(折合241万元人民币),相比2018年的29.9万美元(折合205万元人民币)增长了17.7%。
英国医生的年平均收入为50,673英镑,折合人民币456,680.2779元。
澳大利亚医生的年平均收入为澳元101,670,折合人民币502351.47元。
卢森堡的专科医生年薪为352,300美元,普通医生年薪为278,900美元,是全球医生年薪最高的国家。
3、海归博士回国就业现状如何?
总体来说,海归博士偏好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尤其是高科技和生物医药领域,以及技术和教培类岗位。
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京津冀地区是海归博士的首选,这三个地区占据了80%海归博士的选择倾向。
回国就业现状也比较可观,非要说不可观的原因大概是学校排名靠后,或者没有学到国外的先进科研技术。
一般来说,回国就业优势体现在3方面:
就业选择多样性:海归医学博士回国后的就业选择呈现多样性,他们可以进入高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国企和事业单位、外企、私企等单位工作。
特别是对于有志于从事医学研究和教育的海归博士,高校和科研机构是主要的就业去向。
政策支持力度大:国内对海归人才给予了一系列的政策倾斜和福利,包括大城市“拿户口”更容易、租房购房补贴、创业计划补贴高达百万等。
这些政策为海归医学博士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小佑在之前那篇文章有进行过政策梳理,原文链接:重磅!最高资助30万?这5大热门城市的海归人才引进计划,你看了吗。
职业发展广阔:海归医学博士在国内的职业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独特的国际视野和先进知识,在医学领域进行创新研究和实践,
培养多元化人才回国建设社会也是国家进行国际友好交流与互相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