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梅隆:凌晨三点玩漂移,再回家画科幻
“我曾经在凌晨3点的雨夜跑出去,在高速公路上玩漂移,以时速80英里的速度侧身行驶半分钟......我穿梭而出,幸存下来。然后我就回家去画这些充满肾上腺素的动感场景。” 这位中二患者,就是《终结者》、《异形2》、《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大制作的导演卡梅隆。而我手中这本收录近300张设计图、手稿的《詹姆斯卡梅隆:我是如何拍电影的》,正是由他亲述而成,其中一、二、四章尤为吸引我。 开篇一章,是卡梅隆从幻想家进入影视圈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并不只有努力与智慧,更重要的是他的成长与思考历程,令人百感交集: 8岁时,“爸爸在家里的咖啡桌上放着建造地下防空洞的指南”;大学头一年立志硬科幻,却发现“要想引起可爱女孩的注意,必须对《指环王》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读了《文学经典指南》”;阅读大量科幻小说后,“开始相信人类可能注定要走向自己创造的世界末日”。该章尾声,则是他把糟蹋其画稿的导演暴揍一顿。 第二章主题是模拟人类。这一章不仅涉及《终结者》、《异形2》等量大管饱的珍贵手稿及背后设想,诸如动力装载机、智能枪(灵感来源竟然是斯坦尼康)、红外线机械眼等,也提到了拖稿往事。 1983年,他得到了《异形2》等两份剧本任务,同时还在拍摄《终结者》,但他凭借精彩的62页半成品剧本,让《异形2》制片方为他宽限了时间,并赢得了导演+编剧的双料席位。 第四章主题是宇宙。他谈到了电影《2001:太空漫游》与《星球大战》、阿波罗登月事件等因素对他科幻观的影响。 例如202-203页,是他早年创作的“宇宙血缘号”画稿,其包括“核聚变推进器、巨大的磁性进气口,以及巨大的散热器”以及居住舱,这些对于飞船的设计构想在后来被用在了其代表作《阿凡达》之中,而他对“火箭推进、航空电子学和空气动力学”等课题的研究,更是让其在2005年被邀请加入米国国家航天局顾问委员会。 这些年来,外界对卡梅隆作品的各种延伸式解读或许早已偏离了他的创作理念。 在我看来,对一个科幻大师的研究,绝对不能脱离其成长历程与创作历程。他曾对刘慈欣说“科幻不是关于创造未来的。它关乎阻止某种未来”。读完此书,你或许更能理解他这句话。
-
左手。华伦斯坦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02 10:4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