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年庆首日:农友、平台、消费者对谈回顾
以下文章来源于城乡豐年慶,作者城乡丰年庆

食通社说 昨天是丰年庆第一天,在下午的圆桌“种地的人,吃饭的人,与生态农业,向何处去?”,食通社的同事见到不少久违的老朋友。 今天,丰年庆的重头戏——市集将拉开帷幕,食通社也会出摊。欢迎广州的朋友来工美港现场逛集,也可以观看我们的两场线上直播。关于食通社参加的其他活动信息,可以点击这里。
11月29日上午十点,丰年庆第一天,志愿者们早早到达会场,开始卸货、布置场地、搭建摊位、制作物料,江边的小广场再次被摊位帐篷填满。

摊位搭建后,摊主们陆续到达,开始为第二天的市集做准备!
下午两点,丰年庆第一场论坛开始,来自不同地区的售卖平台发起人、工作者交流彼此链接起农户与消费者的经验与感受、困难与解法。无论是外部环境下行的冲击,还是气候与天灾的危害,今年对于所有在有机农业链条上的人来说都是颇为艰难的一年,大家在荒年为彼此打气——先创造更多对话的环境,再去寻找探索更多可能性的机会。

明日,11月30日,丰年庆正式开始,所有的摊主、活动、演出、工作坊、论坛已就位!项目众多,眼花缭乱,值得期待,请呼朋引伴而来,并认真查收一份2024丰年庆日程表!

圆桌回顾:
种地的人,吃饭的人,与生态农业,向何处去?
农户能赚钱,也能开心地劳作;消费者能买到心宜的粮食,也能不止于购买,而是成为有机农业的一环——作为链接起农户与消费者的生态健康食物售卖平台,该如何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进一步推动人与土地的关系呢?
来自南方与北方、城市与乡村的各个售卖平台发起人、工作者,以及消费者一起来到丰年庆论坛,交流各自的发展经验、困境与人生故事。

大家共同讨论到,受到数字化和互联网化的推动,以及疫情影响,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已经完全转入了线上消费。消费者越来越习惯线上购买,快递到家,虽然便捷,但对于线下农夫市集的开展、产品交易、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是打击很大的,有机产品背后的生产农友被抽象化,甚至失去了"人"的属性,被迫成为一个标签。
而作为城市消费者,我(作者)很容易卷入这种机械的叙事中,即便购买有机产品,在其中所看重的服务,相比于"这颗菜、这颗水果从哪里来,谁来种植",我更关心的可能只是如果出现质量问题,能不能无理由退货?
至于更大的——比如今年是否有气候原因影响收成与品质?农户与平台遇到的发展难题是什么?能否被解决?有机农业真的与我有关系吗——这些似乎都不在我的思考范围里。

远离土地也许是一种惯性与教育,作为消费者的曹小红成长于大山之间,她的家庭从小教育她要出走,要离开,这也让她对于田地是并不喜欢的。曹小红是在养育孩子、接触有机农业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和土地、粮食之间的关系的:想要更加健康,想要更加有抵御风险的能力,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家人的,抑或朋友的。
当外部环境使我们有时感到失望或不安的时候,寻回安全感的方式不止是回到内心,也可以是回到土地。在重新认识土地的过程中,曹小红成为了一位链接农户与更多消费者的购物团团长。
在分享的结尾,她在ppt中展示了一张胡萝卜的照片,这是她的父亲在山中丰收的作物。
每一位分享的朋友都表示:希望消费者能了解更多有机农业,并不是期待大家都要去平台工作上班,也不是命令大家要去田间走走,而是希望农户们的具体生活与真实处境能被看见,在看到一颗菜的时候多想一步,它是怎么来的?除了连接起农户和消费者,乡村与城市,大家也在努力重新塑造我们对土地与粮食的认知。
山脉与田野,自然绵延几百几千公里,其中的作物连接了不同地区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在一个很小的论坛上,经验与故事南北通透,口口相传。
一个以"人、土地、粮食"为核心的讨论空间是善良的,是有生命力的。

来自仙娘溪汇耕田的杨国星既是售卖平台创始人,也是农友本身,在分享时,扎根在土地里的话语与思索,在面对公众的表达上会偶尔遇到卡壳,会遇到不知如何表达,但卡壳,也多像土地里的一块石、一颗种子,给他的讲述、耕种、链接,打下一个往前走的逗号。
撰文:胡星宇
图片:张裕楷
食通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比起吃瓜京东美团商战,打工人更该关注这两部电影 (3人喜欢)
- 气候变化在农村真的只是“天灾”吗? (8人喜欢)
- 五一活动|手工市集里的小农餐桌,五天不重样 (2人喜欢)
- 天不时,人如「合」|农村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坊招募(咸阳站) (2人喜欢)
- 街采外卖员:社保新策遇冷,他们的烦恼和困境 (3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