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再见爱人(第7期)
本文首发于公号:吉他加蛋挞
作为从第1季开始看的忠实粉丝,很少看到这一季这么精彩的掩人耳目,也很少看到这么激烈的内心表露和挣扎。第一季我是断断续续追完的,章贺和郭柯宇的关系更像是很久没见的朋友。第二季Lisa姐的隐忍和乐观让他们这一对度过了婚姻危机,也看到女性在相对传统的婚姻形态中那种相对弱势的局面。第三季最难受是傅首尔和老刘,明明感情深厚却不能再一起生活;而金句则是王诗晴说出的那句,“我们要有进入婚姻的勇气,也要有离开婚姻的勇气。”到了这一季,只能说其中一些情况非常典型且有趣,所以来梳理一下。

第一季第二期:章贺悬崖喊话郭柯宇 1)黄圣依和杨子抛开他们可能的人设不谈,我个人认为杨子对黄圣依没有什么尊重,更多是打压和否定。他们确实像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基于契约和经济而不是基于感情。让人咋舌的是,黄圣依竟然没有个人财产的概念,从来都是杨子管钱,只是被张泉灵问了之后张才委婉地提醒了她。杨子不仅表现地爹味,而且他实际上没有什么改变做出来,目前为止,而且估计接下来也不会。因为任何严肃的问题都会被他用老板的语调敷衍过去:“我们今天必须改正,防止再发生。”或者是绕到别的话题上。如果说杨子演的话,更像是他根本没掏出真心,不仅对圣依,对身边所有人都一样。他是在意镜头的,所以说出那句“今天就是被网暴我也要说”。如果这是他真实的样子,那只能说他没有什么真心了。

2) 葛夕和刘爽其实他们的问题很模糊,更多的是刘爽的不作为。除了刘爽花了丈母娘的钱还隐瞒这件原则性的问题,好像看不出其他的。不过最新一期(第7期)中,葛夕说出了症结。作为“初代”网红,刘爽可能真的已经离不开他的偶像(网红)包袱,以至于他的行动总是预设了观众,他的反应不是那种两个人的,而更多是舞台上的演员——所有的行为和话语都是在观众的目光之下的。但问题是,关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这些“假想”的观众给不了什么有用的建议,他们的评论也无关紧要。因为这里面没有对错,也没有显而易见的好坏,而更多的是私人领域的选择。古往今来,也有很多看似独自修行的人预设了一些潜在的“观众”,比如修道士预设了他们的修行总是在上帝的目光下,儒家君子贤人告诫我们要在天道的运行中“慎独”,所不同的是他们追求的是道德和智慧等抽象的东西,而不是具体的其他人的评论(价值上后者“显得”小很多)。只是在刘这种情况下,他就真的变成了一个演员,他忘记了自己才是生活的主角。而个人生活的最根本处境,恰恰是个人面对自我和困境的时候的那种孤独,TA必须做选择,而又没有先例可借鉴,没有旁人能完全帮他做决定。消极来说这是茫然和虚无的,但积极地看我们也可以看到个人在TA的命运中的自由和主宰,套用存在主义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我们被迫自由”,所以我们要勇于运用这自由,面对自己的内心。

3)麦琳和李行亮这一对现在在网上的声量已经太大了,有太多对麦麦的吐槽甚至谩骂。麦麦确实有让人抓狂的地方,但是我觉得网络上言论太激烈了。在最新这期,由于双方的一位朋友的介入,确实是挖到了他们关系的深层。麦麦拿的是那种妈妈的旧脚本:我的关注点完全在你,我为你完全付出。但这种关注和付出不仅不是不求回报,而是会成为感情勒索和控制——“我都是为了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但是麦麦身上又有作为恋爱中女生的那个部分,我希望你懂我,理解我的点,照顾我的情绪,而你是冷漠的,毫无反应。这样麦麦就成了一个矛盾的复杂体:高付出叠加高索取。当然这当中还有某些女生另一个典型:容貌焦虑。所以麦麦其实非常典型,她的某些特征可能就是我们身边亲人朋友的样子。我认为李行亮也很典型:理工科男生的思维,甚至最新这期他都用AI往自己身上套。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应试教育是在压抑情感和情绪的部分,而不断强化解(决问)题能力,我们这个社会(相对旧式一点的)对男性的期待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独当一面。所以即使在麦麦已经很过分的时候,李仍然能够清晰理智地说出自己的看法。理智的人总是有被压抑的一面,因为他们把社会的期待更好地转化为了自己的活动方式,他们是更“社会化的”。

这一点上我是很共情李的,因为过去的我也是在压抑情感和情绪的部分,强调理性和稳定。在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中,主人公在影片的最后才学会跟自己和解:不是理性不够手段不多,而是无法找到合适的情绪出口,而这些积压的情绪反过来纠缠着我们的头脑,在影片中他女儿自杀的事情让他始终无法释怀,并让他在寻找外星人的蛛丝马迹上面寄托自己的情绪和困惑。在宗教中,“观世音”菩萨化身为女性,也是在照看人间疾苦;而基督教的上帝,即使在古典神学中是“不动情”(impassibility),仍然要对人有慈悲怜悯,要回应人的祷告;以至于在中世纪晚期基督被塑造成一个“受苦者”的形象,与我们一同受难。(而在早期神学中基督是一个战胜魔鬼和死亡的胜利者)

在我看来,人类的碳基生命,如果说有什么不同于硅基生命(AI)的地方,那就在于我们独特的感受、情感和经验。作为人类我们继承了共性,而每个人又如此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化学反应又纷繁复杂,又没法作比较;而相对于物理和化学,生物性的东西是一去不返的(鸡蛋不返生,“人无再少年”),没有经验上的轮回或者重来可言。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这话之中有着属于生命的最奥秘的东西。
我们不是单纯古典哲学说的“理性的存在”,而是知情意(认知、情感情绪、意志)的结合体。我们并不是要退化成某种AI最强大脑,我们的弱点很可能是特点:我们是活在这人世间,经历过五味杂陈,人生百态,虽然完全的幸福难得,但深重的苦难也不唯一。相比于只需照顾简单温饱的猫咪,我们感受和理智的多样性造成了需求的多样,也让幸福变得困难重重:个人健康、家庭、事业、婚姻、友谊、社会交往的理想形态难达到,“万全法”始终难觅。但这恰恰是神奇的地方:没有完美则完美值得渴求,在失望处寻求希望,在一方面失意而另一方面寻求补偿,在一个阶段受挫而另一个阶段如意。知情意的合体才是人。好友给李的意见是“做个人”,直面情绪培养对情绪的敏锐度,这是很好的建议。我听到过一个观察情绪的方法,就是每天回家的时候问问自己,今天的感受是怎么样的,把感受形容出来,这样久而久之就能够更容易察觉别人的情绪。当然,麦麦那样处理情绪的方式是错的:只有情而没有知和意也是不行的。
海边少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近期观影小结
- 为何使徒保罗去到了欧洲:从边缘到中心 (2人喜欢)
- 博士论文写作:灵感从何而来 (2人喜欢)
- 评再见爱人的结局 (1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