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余华《活着》
余华的《活着》,被《亚洲周刊》评选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小说以徐福贵亲身经历为切入口,从国共内战写到新中国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大食堂、三年自然灾害,一直写到文化大革命、包产到户。总结起来就一个字:惨! 解放前,徐福贵家有一百多亩良田,条件优越。娶妻陈家珍,粮行老板的女儿,家境殷实。徐福贵从小游手好闲,长大后染上嫖赌恶习,最终落入老千龙二等人圈套,输掉全部家产。 为此,父亲一气而亡,母亲身患重病。徐福贵进城请郎中为母治病,被国民党强拉壮丁,行军途中遭解放军包围,全军覆没。解放军优待俘虏,发路费、开路条,幸存下来的徐福贵终于回到阔别两年多的家乡。而此时母亲早已死去,家珍带着一女一子艰难度日。为了生计,徐福贵不得不向龙二佃租土地。 新中国成立后,龙二被划为地主枪毙,土地全部分给农民,徐福贵分得五亩田地。儿子已值读书年龄,家中无钱,不得不将女儿凤霞卖掉。 正当一家人日子渐有起色,时间进入1958年,人民公社运动开始,农民的土地重新集中起来,兴办公共食堂,开展大炼钢铁运动,又适逢三年自然灾害,于是民不聊生,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雪上加霜的是,家珍身患肌无力,逐渐失去劳动能力。而儿子友庆则在为生孩子的校长(县长夫人)献血时抽血过度死亡。好在凤霞又重新回到家里,成为主劳力,一家三口,勉强度日。 凤霞长大成人,面临婚姻,因她年幼生病留下残疾,成为哑巴,只好嫁给搬运工万二喜。万二喜也是残疾,是个偏头。不过人残心善,夫妻感情甚笃。 造化弄人,凤霞在生产时大出血死亡。实行包产到户后,徐富贵家因缺乏劳力,日子反而更加困苦。家珍油尽灯枯离开了人世,万二喜也在一次事故中被水泥板夹死,只留下他们的儿子苦根和徐福贵爷孙俩过活。而苦根最终也病重死去。至此,徐富贵亲人悉数死亡,只有一条老牛与他相依为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小说把众多人的苦难集中在一个家庭,读起来有人间地狱之感。作者通过徐富贵一家的苦难,揭示社会的黑暗:旧社会苦,新社会更苦。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新中国实行土改,农民分得土地,但种种原因,一些农民又将土地卖掉,重新陷入贫困,这也是土地集体化的原因之一。 实行土地集体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业化的需要。中国是农业大国,工业落后,所以遭列强瓜分。新中国优先发展工业,但百年战乱,生产力破坏严重,工业的发展,只有依赖农业。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满足不了高积累的需求的。与农业相关的工业产品,一家一户的运作模式也完全不可能吸收消化。所以,土地集体化,是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土地集体化,就没有工业化,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改革开放。 关于三年自然灾害,有人认为主要是人祸,而不是天灾。不过我听老人讲,至少在我的老家,当年确实遇到了自然灾害,主要是下雨。与书中所写不同的是,小说里说的是水稻,而老人讲的是小麦。小麦更可信,因为水稻只要不收割,即使阴雨,晚一点收可能减产,不至绝收。小麦则不然,小麦在地里就会发芽发霉腐烂,让你颗粒无收。 关于大炼钢铁,公共食堂,也就是大跃进,对经济破坏是确实存在的,但不只是表面的炼钢运动、吃食堂等等。破坏主要来自浮夸风,即彭德怀所说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本来因自然灾害减产,但各级不但瞒报,还年年增产,一增一减,贻害无穷。 首先发现并纠正浮夸风的是毛泽东。比如四川李井泉报亩产二千斤,毛不信,特意派田家英、戚本禹到四川种试验田,得出亩产不超过六百斤的结论,在铁证面前,李井泉才不得不承认错误。 再比如1959年4月29日,毛主席在《党内通讯》上发表的《致六级干部的公开信》中指出:包产问题。南方正在插秧,北方也在春耕。包产一定要落实。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例如,去年亩产实际只有三百斤的,今年能增产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吹上八百斤、一千斤、一千二百斤,甚至更多,吹牛而已,实在办不到,有何益处呢?又例如,去年亩产五百斤的,今年增加二百斤、三百斤,也就算成绩很大了。再增上去,就一般说,不可能的。 毛主席写信到小队一级,大概历史上绝无仅有,可见中央的指示是被各级打了很大的折扣的。 关于文革,书中着墨不多,主要写城里的武斗,因为文革对农村的冲击可以忽略不计。文革期间,我国农业基本是稳步发展的,崩溃论是一些人的别有用心。这一点,可以参考《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包产到户后,徐福贵的日子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困难,因为他家没有劳力,又失去了集体的关怀。实行包产到户时,很多人觉得土地是自己的,只要勤劳,就能致富。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农村不但没有富裕,农业发展也走进了死胡同。被树为单干典型的小岗村,重新搞起了集体化,其他大部分地区,农民背井离乡沦为苦力,土地实行流转。再过若干年,土地所有制问题,一定会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活着》这部小说,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老调重弹,毫无新意。

茗烟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读书札记——麦家《暗算》
- 读书札记——刘斯奋《白门柳》
- 读书札记——刘玉民《骚动之秋》
- 读书札记——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 (1人喜欢)
- 读书札记——徐则臣《北上》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