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use的碎碎念——搬砖,人生是旷野还是轨道(2)?
上一篇文章说到在慢慢面试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确了2个找工作的方向。第一:就是我一直以来的工作岗位:IT行业销售岗或我感兴趣行业的销售岗位。第二:离家近(越近越好)我感兴趣公司的任何岗位,薪水放在最后的排序,只要是有五险一金&双休的岗位。
我自己关注了大兴和丰台就业平台,也参加了一次大兴区的线下招聘会,在大兴区体育局。 大兴区线下招聘会的质量明显比街道线下招聘会的好很多。线下招聘会至少可以和用人单位有一次初步的沟通,稳就业&促就业是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这类单位的政绩和KPI,至少北京区域是搞的红红火火。这类部门的一票人的工作内容就是助力没工作人士找工作,联系用人单位参加招聘会,唉,这样的工作内容我也想干。
除了内推,自己在boss, 猎聘,智联招聘平台上投简历,必须可以把各区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就业服务利用起来。还有一个资源我这个阶段没有用,就是家人亲戚的渠道推荐,我没有用这个渠道是因为我(觉得)我的亲戚们即使尽他们的信息力量能帮我推荐一些工作岗位,大概率不会是我相对喜欢的工作内容,更不会有相对薪酬好的岗位,如果有可能薪酬相对好的岗位推荐,我肯定不会放过家人亲戚的推荐渠道。既然现状如此,我就还是选择之前的前同事们内推,线上平台简历硬投和政府部门就业平台这3条途径了。
我找工作的体验是离家近且我感兴趣公司的任何岗位这类岗位实在很稀缺,这次找工作至今也就有3个工作岗位符合这个条件,2家我都去面试了,其中1家面试沟通过程中我对其感兴趣的程度直线下降,1家面试后没有下一步进程了。另外一家我没有获得面试机会。其中一家因为符合我的找工需求,我不仅boss上投了简历,还给招聘者邮箱投递了简历+写了简短的自荐信,还给招聘者手机发了短信。邮箱和手机号码都是在另一个渠道看到的。后续招聘者也邮件回复了我拒信,还挺明白的告知了我没有面试的原因:直接用人领导还是想找个熟手,而不是一个跨行业的。
我找工期间参加了陈怡静的一个线下工作坊,陈怡静之前领英中国区产品运营和用户增长负责人,她在谈到她找工的经历中就说到身在中国,如果一个人可以更加积极主动一些,就能赢过50%或者更多人了,相比之下我觉得这段找工经历来说,我还是没有非常主动,因为基本是在找工的中后期,即我已经获得了目前入职企业的口头offer前后,我才可以一天上下午各安排一个面试&线上视频面试,之前面试数量有时候1周只有2个。我觉得1周内可以安排4~6个以上的面试的节奏算相对比较积极的。
因为在找工期间我还安排了几次出游,贵州和张家界&长沙,在张家界&长沙游玩时,每天在酒店睡觉休息之前,我会把boss, 猎聘和智联招聘上的打招呼和用人单位沟通信息全部回复完,这样平台会判定你在积极找工作,算法会把你的信息更多展现给平台上的用人单位,猎头,既然已经在积极找工了,就让简历扩散的越多越好。
找工期间,有经济支撑的有计划出去玩就出去玩,反正第一次接触都会先是电话,沟通若干问题后就是线上视频面试或线下面试。游玩过程中能接电话就行。
感兴趣的公司职位就重复投。有一家公司销售岗位我相对感兴趣,7~8月份的时候在boss上就联系过2次,对方没有任何反馈。后来11月初我看到相同的销售岗位又被推送出来,就继续联系,对方HR这次要了我的简历,还安排的面试。后来在面试中我就和面试官说起之前就想尝试投递简历,但一直没反馈。面试官笑着说7~8月份整个公司都在组织架构调整,不可能安排进新人面试。现在10月底算是基本调整完了,招聘活动才开始。
海量简历投递起来,没有办法。我看了下在boss平台的数据,2685沟通过,即用人联系我+我联系用人单位,这里面还有大量沟通保险代理人&经纪人职位的。发送简历的数量是396, 我实际参加的线下+线上面试大概有50场左右(所有招聘平台),沟通过2685家,只有396家让我发送了简历,然后看了我的简历+电话/线上和我沟通后,再能安排我面试的也只有35~40家左右了,剩余10场面试是其它招聘平台或内推机会了。
我自己在若干个SAP,IBM离职同事群里,感谢热心建群的前同事们。群里不时有高薪(40万以上)技术类岗位+销售类岗位信息发出来,偶尔有ID吐槽,大概率因为自己的年龄的原因,技术岗面试机会非常少。我觉得原因是高薪的岗位能收到的简历就非常多,用人方可选的空间非常大(真不一定就是年龄歧视,就是选择空间很大),所以除非简历上有很亮眼的内容,大龄求职者的简历就被HR筛下去了。这个时候,内推的作用就尤为可贵了,总还可以有一次面试沟通的机会。
如果自己的简历持续在招聘平台或者内推中没有面试怎么办?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简历的作用就是获取面试机会,如果自己的简历已经写的很扎实了,把家人亲人的渠道也动员起来,面试机会仍然还是非常少,我个人觉得真可以想想直接从市场上获取反馈了。既然没办法把自己的劳动时间卖给当下用人单位赚钱,如果还非要工作的话,想想能不能直接卖给市场算了。自己&自己找有信任度的伙伴成立小公司看看可以销售点什么产品或服务。市场的反馈是真实残酷的,可以微盈利,就继续探索运营。市场不买单,那么就做好尝试一段时间后要止损的准备。简历通过内推&亲人内推、求职平台和政府求职平台还持续没有面试机会的话,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市场反馈,如果还想继续搬砖,恐怕要自己搭建搬砖公司了。
我前文提到的陈怡静由于领英停止中国区运营,也失业了。她在分享活动和她的自媒体平台上聊到,没有计划去求职打工了。而是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出书,做企业独立顾问,为上市公司和高营收创业公司提供战略规划、增长策略和人才评估等服务。完全去市场中试错去了。
我身边的亲人、认识的朋友有一些是在央国企,体制内工作的人,这些人的岗位就是轨道,在过去经济增速变化不够快的时候,就是一眼可以看到退休的工作生活。在经济好的时候,轨道类的工作岗位被一部分年轻人嫌弃,没办法想象自己未来40年怎么能做这种一眼看到头的工作?不少人辞职到体制外求职。由于经济增速增长,国内巨变,经济大环境从2013~2018的烈火油烹到了现在的经济下行,通缩停滞,央国企,体制内的工作岗位转身被年轻人追捧为“上岸”了。大家觉得轨道类工作又香极了。轨道类的工作内容和环境并没有变,只是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比起旷野工作有可能会碰到不断失业,大龄后长时间失业的情况,那必须轨道类可以干到退休年龄的轨道工作真好。
我想说的是可以干到退休年龄的轨道工作很好,但有经济支撑可以选择工作或不工作,或搞小作坊试错我觉得更好。人不必须要工作,只有缺钱才需要为钱搬砖,出售自己的时间精力&劳动服务换取薪酬。当下的大学生就业困境,并不是就业市场上工作岗位不足,而是中高薪白领类这类岗位在大量消失,考编上岸和央国企类职位就是最好的工作。体力向技术类岗位大量缺人,比如家庭装修工人,比如中高级别(需要培训)的家政服务,比如需要专业培训之后的半失能,全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本质是一种供给错配。缺钱才需要搬砖,无论是被自己之前的积极投资搞出来的房贷还是车贷这类硬性债务,如果没那么缺钱,就可以在搬砖选择上有更大的空间了,降低债务,积极主动,希望每个求职者的搬砖选择都可以尽可能扩大。
© 本文版权归 leadenmous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leadenmouse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M的碎碎念—理想生活 (3人喜欢)
- M的碎碎念——帅哥的礼遇&理想生活 (5人喜欢)
- M的碎碎念——搬砖,人生是轨道还是旷野? (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