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苦禅:不练书法不读书,写意画就成了兴味索然的空架子
李苦禅先生曾说:“要多画速写,多练字,多读书。画家的速写,如同作家的日记,既练手、脑,又深入了生活。没有生活,无从谈创作,造型不准,笔墨无所依托。不练书法不读书,写意画就成了兴味索然的空架子了。”

在探讨李苦禅先生关于艺术创作的精辟见解时,我们不得不深入剖析其“多画速写,多练字,多读书”的核心理念,以及这些实践对于画家乃至所有艺术创作者的重要性。李苦禅先生,作为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的巨匠,其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精湛的笔墨技巧上,更在于他对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他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学者在艺术道路上探索的方向。

多画速写:捕捉生活的瞬间
“画家的速写,如同作家的日记”,李苦禅先生此言道出了速写对于艺术创作的基础性意义。速写,不仅是技艺的磨练,更是艺术家与生活对话的方式。它要求艺术家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对象的形态、神韵乃至情感,这不仅锻炼了观察力和表现力,更使艺术家得以深入生活的肌理,感受其脉搏。正如作家通过日记记录日常,画家则通过速写积累素材,提炼灵感。速写中的每一笔,都是对生活瞬间的定格,是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深刻感悟。
在速写的实践中,艺术家学会了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抽丝剥茧,抓住事物的本质。这种能力,对于创作而言至关重要。没有生活作为源泉,艺术作品便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缺乏生命力与感染力。速写,正是连接艺术家与生活的桥梁,让创作有了坚实的根基。通过不断的速写练习,艺术家能够逐渐培养出对美的敏感与追求,使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精神。

多练字:书法与绘画的互通
“不练书法不读书,写意画就成了兴味索然的空架子”,李苦禅先生的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书法与绘画被视为同源而异流的艺术形式,它们共同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书法不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其笔法的运用、结构的布局、气韵的流动,无不体现出艺术家的审美追求与精神境界。
对于画家而言,练习书法不仅能够提升线条的驾驭能力,还能在无形中培养对“势”的把握,即画面中的动态平衡与节奏感。书法中的“笔意”、“墨趣”,正是写意画所追求的意境之美。通过书法训练,画家能够更好地理解笔墨的轻重缓急、干湿浓淡,从而将这些技巧融入绘画之中,使作品更具表现力与深度。因此,练字不仅是技艺的提升,更是对艺术精神的涵养,是通往更高艺术境界的必经之路。

多读书:滋养心灵的土壤
“多读书”,是李苦禅先生对艺术家学识修养的强调。书籍,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源泉。对于艺术家而言,广泛的阅读不仅能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滋养心灵,提升审美品位与文化素养。艺术作品,往往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反映,是其思想情感与审美观念的物化。因此,艺术家的学识修养直接影响到其作品的质量与深度。
通过阅读,艺术家可以接触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精品,了解它们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从而在比较与借鉴中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同时,阅读也能激发艺术家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使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另外更重要的是,如评论家王进玉说,书籍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能够引导艺术家思考生命的意义、社会的变迁,使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与人文关怀。

生活、技艺与修养的融合
综上所述,李苦禅先生提出的“多画速写,多练字,多读书”,是对艺术家全面发展要求的精炼概括。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三个维度。速写,让艺术家深入生活,捕捉灵感;练字,提升技艺,深化意境;读书,则滋养心灵,拓宽视野。这三者的结合,不仅提升了艺术家的个人修养,更为其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动力。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艺术创作者往往面临着诸多诱惑与挑战。然而,只有坚守初心,勤勉实践,不断追求技艺的精进与心灵的成长,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李苦禅先生的教诲,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艺术探索的道路,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于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对于技艺的磨练与提升,对于知识的渴求与积累,始终是艺术家不变的使命与责任。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创作者,我们应当铭记李苦禅先生的教诲,将“多画速写,多练字,多读书”作为艺术实践的座右铭,不断锤炼技艺,丰富学识,深入生活,以真挚的情感、精湛的技艺、深刻的思想,创作出既有时代气息又具人文关怀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曾艳)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