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泛滥、技术进步和思维转向
近两年,越来越感觉“标签”趋于泛滥。
无论是当下流行的“十六型人格”还是之前流行过的“星座”,或是国外的“LGBT”和国内的“1450”,都是标签的一种具体体现,这种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从历史的角度讲,标签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前几年的“美分”、“公知”,再往前的“造反派”、“走资派”、“黑五类”,继续往前又有“科学派”与“玄学派”、新文化与“学衡派”,甚至历史课本中的维新派、立宪派、革命派也是一种标签,再往古寻访,理学、心学是标签,儒、道、佛是标签,先秦诸子百家分类的本质也是标签。
标签与其背后所指的关系,实际反映着“名”与“实”之间存在的联系,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应。《庄子·逍遥游》说“名者,实之宾也”,“名”是由“实”而生的,是反映“实”的特征的。从实中抽离而出的共性特征形成了标签,所以作为名的抽象性“标签”,是能够反映实的具体性特征的。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看到的一些特征,轻易地给他人打上标签,从而构建对他人的认知;也可以根据自我的特征,提前给自己打上标签,方便他人快速构建对自己的认知。
这种通过打标签的方式来构建认知的好处是基于共性,易区分我者和他者——有了共同的性质,才能区分不同的群体,使新接触的人很容易找到并形成认知和认同,不用费心费力分析思考。鲜明的标签能够快速与个体的固有认知产生联系,可以实现简单明了地分类并判断出下一步的交往对策(无论是自己对他人还是他人对自己),进而快速拉近人与人的关系。打个比方,新入职的社畜常会问:“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若是同校或是兄弟院校,便叫一声“学长/姐”或“师兄/姐”。新环境中也常会问:“你是哪里人?”如果籍贯相同,自然就多了一分亲近,即使不同,也会引出许多聊天的话头,进而拉近关系。
但坏处也显而易见,它忽视了人的个性和矛盾性,弱化了人的思维。毕竟人是复杂而多样的,而通过鲜明的特征标签,不用认真剖析观照自己或他人的内核。给自己打上标签后,虽然更容易在群体中快速找到同质性并形成自我的身份认同,与人熟悉的方式快速简化,且更加明了,但可能会导致对他者的排斥,且标签越鲜明,越容易对异质性的他者产生排斥。同时,它也消解了过去人们从认识到了解再到构建认知的复杂又漫长过程。
即使认识到标签的缺陷,很多人还是不排斥甚至乐于给自己或别人打上标签。因为它确实避免了更加繁琐的分析思考,节约了时间,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工作和社交变得更加简单轻松。标签化的大流行与快节奏的社会有很大关系:快节奏的生活让每天的安排十分紧凑,时间显得如此宝贵,工作/学习已经使得思维的精力耗尽,如果再需要为其他活动或社交而耗费时间和心神,是很让人疲倦甚至烦躁痛苦的。但若有现成的标签,能不费心力就快速形成认知,自然让人乐于接受。这种简便省时的方式能大行其道,也就理所当然了。
同时,技术的进步又加深了标签的泛滥化。现代科技使人可以以近乎无视空间的方式交流沟通,同样解构了传统以距离为限的附近,人以原子化存在,即项飙所说的“附近的消失”。这也就意味着在现代社会中,人构建自己的“附近”、形成身份认同是可以无视空间距离、与现实距离无关的。但这种无视空间、跨越地域的附近构建方法又给一部分人带来了新的问题——我究竟是谁?
本身一个人的“附近”是具体的,是以空间为限,经营构建形成的安身之所。但通过明确标签和技术的便利,人可以无视空间距离的限制,快速进入一个又一个“附近”,在不同的“附近”中形成自我不同的身份认同。基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和飞速发展的科技,标签化的认知方式也带来了快捷的社交活动方式。比如近年来新兴起的“搭子社交”。人们的社会身份随着不再固定于特定地域的社群而产生了流动,获得不同的身份认同和归属关系。搭子社交似乎成了这段话最好的表达。这种垂直细分型的社交模式,不用费神费力,短暂的关系不会造成负担,但足以维系短暂的快乐和轻松,只需要一些简单的标签就能快速找到并融入新的群体,也可以快速从一个群体中抽离。
从心理学角度讲,打标签这一行为并没有什么原罪,反而是一种正常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但技术进步和快节奏生活带来的标签泛滥化却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标签的泛滥化会使个体的思维趋向弱化和封闭化,没有明确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看不到矛盾的复杂性,更容易形成偏见和“单向度的人”,最终将导致社会趋于封闭。
马尔库塞认为,单向度的人形成的根源是技术的进步。随着技术的进步,不同阶层的人分享着同样的技术成果,使文化发生变化,语言逐渐贫乏,思想范围收缩,人们的思考方式变得简单化、二元化、极端化,整个社会会不可避免地走向单向度。而“附近的消失”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新的野蛮化,甚至让人们重回动物性、本能化,社会会随之变得高度情绪化。人们越来越通过抽象的概念和原则来理解世界和生活,却忽视了周边具体的社会关系。
但是,这种问题似乎又不是标签带来的。
正如“历史本身并不具有意义,历史的意义是后人赋予的”。标签本身也不具有意义,它只代表了一种特征。而标签的意义正是每个使用它的人所赋予的。标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维的片面性和绝对化,甚至思考能力的丧失。
复旦哲学教授王德峰说,没有闲暇,你不能穿着拖鞋,戴着睡帽在屋子里漫步,在外面散步,你能创造什么呢?人类只有在闲暇的时间当中才有可能发展作为人类的能力,才能去打开马克思定义的“自由王国”——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便是自由王国。
只有闲暇下来,才会去思考人生的意义,才能够分析标签背后的复杂群体,才不会被一叶障目。而当下人们缺乏的,恰恰就是用于思考的闲暇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