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推荐新书书单(人文类)

黄晓丹《九诗心》(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南开大学文学博士、任教于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的青年学者黄晓丹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与写作的最新作品,以屈原、陶渊明、李清照、文天祥等中国古代历史上、为今日读者耳熟能详的九位诗人为中心,叙写之于他们诗歌作品的深入解读与其生命故事的共情式感悟。作者的书写,完全建立在通读这些诗人的全部诗歌作品、并完整把握其生命脉络的基础之上,将诗人的作品及其生命旅程,放置在中外经典作者与文学经典的比较分析视角下,结合个人疫情以来的沉痛生命体验,予以既富于主体间性、又充分激发读者共鸣的动情书写。这样的作品,不只可以帮助读者深入走进这九位诗人的文学世界与生命世界,也同样是我们在如今这个巨变时代里、从文学经典中获取慰藉和力量的方法指南,值得大力推荐和细读。

(法)玛丽亚·桑托斯-赛恩斯《记者加缪》(启真馆图书&浙江大学出版社):一部聚焦法国作家、思想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的记者生涯的大众学术研究专著,以加缪供职于《阿尔及利亚共和报》《巴黎晚报》《战斗报》这三家报纸时、撰写的社论和新闻报道为核心一手材料,辅以加缪同事和亲友的重要回忆性文献,来细致、全面而准确地还原作为记者的加缪的人生面向。在这些精准的史料分析当中,读者既可以管窥加缪的媒体观、政治观,以及文学创作与思想生产的主要面向,也可以领略新闻媒体在经历了“二战”、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知识界的左右思想分野与对抗的二十世纪法国扮演的重要角色与非凡作用。一部兼具加缪个人生命史、法国现当代新闻史与法国知识分子史三重视角的佳作,值得推荐。

刘子超《血与蜜之地》(新经典&文汇出版社):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媒体人出身的作家刘子超关于巴尔干半岛的旅行文学新作,也堪称作者迄今为止出版的四部旅行文学作品中最好的一部。作者的书写,有着相互交融且脉络清晰的两条线索共同推进——一是如实记录旅途中遭遇的普通人和寻常事,并借助于其媒体人训练培养出的观察眼光与问题意识,直观呈现这片土地上过往的历史、文化与纷争,之于如今这些寻常人事共同构成的社会文化生活样态的决定性影响;另一条就是围绕这片土地上展开的以分与合为关键词的历史与政治风云变迁,来讲述被建构出来的民族主义、身份标签与“分别心”,之于巴尔干半岛历史上发生的众多悲剧,以及其当下的贫穷、衰落与萧条的直接渊源关系。透过作者如实的白描笔法记录与问题意识清晰的观察书写,本书不只可以跟今年中国作家柏琳出版的同主题作品《边界的诱惑》、构成显著意义上的互文关系,也同样可以以“巴尔干”为方法,让读者继续深思当下这个巨变时代里,战争与和平、封闭与连接、仇恨与博爱等背反式的重要命题,为人类未来共谋良善出路。

巫鸿《偶遇》(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世界知名的考古学与艺术史学者巫鸿老师的一部立足于向大众读者普及视觉艺术赏析与解读方法的图文并茂的佳作。书名中的“偶遇”与“漫游”这两个关键词,很好地概括了全书的内容特色——所谓“偶遇”,就是对任何视觉艺术作品,都应该抱一种君子不器的鉴赏态度,既立足于作品的构图、技法、细节等展开美术学本体的细致欣赏,也尽可以将个人生命体验和包括艺术学、社会学、文化史等在内的多学科知识融汇其中,纵情挥洒自己的艺术想象力;所谓“漫游”,就是指在“品读”视觉艺术作品时,应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各种限制,充分运用古今与中西同类作品的比较分析与贯通鉴赏,以生产更丰富的作品意义。精美的图片与宽松的文字排版组合在一起,赋予了本书以展览画册一般的形式感和翻阅体验。值得收藏与从容闲读。

卡先加《追逐光的孩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藏族青年纪录片导演卡先加多年来电影拍摄与创作的手记合集,文笔虽质朴、却异常生动,虽平实、而自蕴诗意,坦率、真诚而细节满满,加之藏地“万物有灵”与敬畏自然的信仰加持,赋予全书内容以一种圣洁般的“灵晕”效应,深入人心。作为仍然处在创作成长道路上的青年作者,本书最为动人的部分,其实并不是导演畅谈创作《光之子》《英雄谷》等纪录片的心得与观念,而是他以纪录片创作生涯为线索,讲述一位没有任何背景、名望与身份加持的藏地青年,在实现电影梦想道路上遭遇的种种崎岖、艰辛与水到渠成后的“柳暗花明”。而感怀作者的老师、电影创作道路上的“贵人”万玛才旦老师的两篇随笔,成为全书当中最为感人、也颇具史料价值的作品。在围绕“藏地电影新浪潮”展开的史料梳理、对话访谈和深度研究越发涌现的今天,卡先加这部以导演自述形式面世的作品,足以给包括松太加、拉华加、德格才让等在内的优秀藏地电影作者,提供些许文本示范,在这一创作浪潮的开创者万玛才旦已经仙逝的语境下,接续丰富藏地电影与文艺的一手原创史料生产。

薛冰《彼此的抵达》(后浪图书&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长居南京的学者、作家薛冰以南京已经命名的近300个地铁站名为中心、叙写的一部关于南京历史文化的优质普及性著作。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百度百科”式的地铁站名介绍,长期从事南京地方历史文化写作与普及传播的作者,在每一站站名的条目书写中,有着极其清晰而简明晓畅的问题意识——站名的命名书写背后的考量与象征意义,站名指向的城市方位的古今历史、地理与文化沿革,跟这一方位相关的名人轶事、民俗文化与民间掌故,以及这一方位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建设成就与全新都市面貌。正基于此,这部关于南京地铁站名文化的小册子,既有了乘坐地铁畅游南京的旅游文本指南价值,又有了以地铁为媒介、深度了解和开发南京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与今日发展的城市人文路径参考与城市文化共同体的建构意义。书名“彼此的抵达”,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地铁为南京居民、游客与南京这座城市的丰厚“实在”之间提供坚实连接的不俗意义。非常值得推荐。

(日)高桥文治《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书局):日本学者高桥文治关于金元易代时期的代表性诗人元好问的研究佳作,体现出三个层面的学术观照——首先是文学研究与史学研究的相互观照。作者充分发挥日本中国学学者擅长“小学”的出色功力,将元好问诗词作品的文本细读与相关背景考据发挥到极致,由文学作品的详解,观照金元易代之际华北文人士大夫共同面临的生命困境与时代巨痛。在上述交融式分析的过程中,实现了元好问的个人生命史研究与时代大历史研究的相互观照。除此之外,贯穿于本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意识,还有南北中国政权的政治文化博弈与正统争夺,使得南北区域比较研究与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历程研究,成为本书中的第三组观照。值得推荐与细读。

翟德芳《生于1958》(中华书局):吉林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拥有中华书局、三联书店等国内一流出版社管理工作经验的资深出版人翟德芳退休后倾力书写的一部关于自己青少年成长、学习与阅读生活的回忆录。由于作者的青少年岁月,横跨从“大跃进”到改革开放启幕这关键二十年的历史时期,因此其书写,自然具备了一种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生活史的史料价值。而受益于考古学专业的训练,作者在书中,注重个人“小历史”跟时代“大历史”的相互观照,在涉及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和地理、民俗等相关信息的交待时,力求考证准确,更加突显了本书的史学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其充满贫困、匮乏与窘迫的青少年岁月的精准还原,来佐证所谓“中国崛起”的时日尚短、以及今日国人相对富足的生活跟改革开放之间的直接渊源关系,从而对那些过高估计中国当今发展成就与世界地位的言论,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本书单所收书目,全部来自蓑翁在十一月份读过、最近三个月里出版、并且个人评星在四星或以上的文学人文艺术类书籍,点评为蓑翁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供书友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