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众旅行攻略
查看话题 >再一次走西口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pbw2vcMmphlWidGtcm_-Aw
从河曲的晨曦中醒来,按行前原计划,今天应该直奔河曲老城西门外的西口古渡。然而昨天落日余晖中黄河与长城的剪影一直在梦中萦绕,如果今天按原计划跨过黄河一路西去,黄河与长城的相会在我记忆中就只留下模糊的剪影了——这让我怎么接受?!于是立即决定,放弃河曲旧县城和海潮禅寺,换取再细看一次黄河与长城的半天。
绕出县城,刚上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不久,就看见在S40灵河高速/G18呼准高速晋蒙黄河大桥旁,四五个土墩台牵着长城在山坡上行走,保存状态非常好,居高临下俯瞰着河面。水流汤汤,车流滚滚,水流向西,车流向北,只有土色烽燧和河州上棕色的秋树静止不动。站在河岸细看黄河水,青波荡荡,远望仿佛静止的河水原来流速还是很快的,在枯水期也一刻不息。



站在河岸塑胶步道,向东能望见昨晚路过的娘娘滩,明亮的秋光中,灌木葱茏,像蓝绿桌布上的一盘蔬菜,几乎看不到居民建筑。
继续沿河东行,还有明长城山西镇所辖罗圈堡、楼子营堡等军堡,都驻守在河岸,防备冬季踏冰而来的游牧部落。负责山西镇西北片区军防的河保路参将驻于河曲营城(即今河曲县城),河曲营、楼子营、罗圈堡、灰沟营堡、唐家会堡、五花城堡、河会堡、杨免堡都位于黄河岸边,黄河沿岸有蒙古人在冬季河面结冰而渡河登陆的威胁,同时黄河沿岸又是粮草物资运输交通要道,因此这些城堡都战略意义重大,直至今日这条交通线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不就是它显著的价值吗?
按照《中国长城志》的记载,连接和护卫这些军堡的这段长城应该是修筑于明代万历时期。虽然隆庆五年明蒙达成和议之后,双方整体上进入了一段和平时期, 但明廷并未停止边墙的修建,尤其是对此前已修筑的边墙和军堡的加固、包砖等修缮工作。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五月, 宣大山西总督马鸣銮建言:“该镇(山西镇)西路逼近虏穴, 边垣(即长城)三百余里在要冲, 而水泉、楼子营、草垛山等处更甚, 土牖低薄, 建议包修。其水泉、常梁、土墩等处, 土边共长八百丈; 楼子营、小沙墩等处, 土边共长九百五十丈。勒令本年闰三月始, 九月中告完。又……楼子营、吴峪、石墩等处, 土边长一千二百一十二丈。勒令次年四月起, 至九月终告完。”
四百年前苦心经营的土墙,能大体完整保存至眼前这般,尤其是在官方还没有普及和提倡保护文物之前,让人不得不敬佩山西人,固然有“老天爷喂饭吃”的山河形胜,但也离不开自己的珍惜爱护。
这一段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离长城远了一些,穿行在村居之间,干枯的玉米秆堆成了小山,戴着红头巾的妇女坐在地头。到梁家碛村,长城重新出现在路南侧高岗上,墙体断断续续,但墩台仍然密集。阳尔塔1号烽火台墩体近似矮胖的长方体,站在大峡谷旁的高崖上,是山西地区常见的实心夯土墩台,残高约两层楼,南面开小门洞。


过坪头村进入偏关境内,终于回到昨晚匆匆一瞥的“黄河边”观景台,今天晴空朗照,不同于昨晚薄暮幽寒,景与人也都不同了。长城曲折,黄河、铁桥、峡谷、烽燧则朴直,河对岸的层层黄土阶地上散落着土黄色的村屋,鸟雀啁啾。

从小路俯冲下河岸,果然找到观景台指示的寺沟古渡,一个渔家乐大门紧锁,白色小艇闲置在浅滩,两个男人排坐在岸边守着鱼竿。此处河岸平坦,因为沉积作用,河水也显得更浑浊一些。


连贯的长城高墙也在我身后从高坡上俯冲下来,到离河面码头平台仅两层楼高的石坡处,残留明显的墩台痕迹,远望就能看见一个小门洞,看地图显示石峁关就在周围,不知是否就是关口遗址。可惜被渔家乐的围栏圈起,不便靠近。

返身仍从小路爬上这段长城所在的高坡,近看墙体,从墙外看残高至少五米,从断面看底部厚度也四五米,夯层也比较明显。走上墙头,顶宽可容两个人并排行走,虽然两侧荆棘丛生,但中央已被行人踩踏得很平坦。


站在圆形墩台顶部尽情瞭望,这段长城俯冲到寺沟古渡的河岸,贴着河滩行走了上百米,折向东避开一处深沟,随后再次冲向河岸。难怪观景台介绍说这段长城在石峁村附近两次从塬上俯冲下去亲吻黄河。墙内还有一个梯形烽火台,高大而完整。



墩台林立,长城蜿蜒,从偏关护宁寺所在的寺沟村到石峁村这一段长约两公里的长城被称为“黄河边”。以我一路所见,这是老牛湾段之后第二段非常壮观而完好的黄河与长城并行。我也十分庆幸,幸好今天折返回来细看,这样的精华段落怎么能错过。
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继续向北约五公里,到达偏关河汇入黄河的关河口,昨天在偏关城目送我离开的那些墩台,一路队列到了这里。看展板介绍,此处有三个墩台守望,还有一座暗门、三道墙门,明清时期,因为从此处走西口的人流稠密,这里还设置了关口巡检司等管理机构。

站在观景台上俯瞰,细弱的偏关河从黄土塬的深沟中迟缓地走来,扭了一个V字形,再汇入黄河。在偏关河围绕的V形小半岛上,关河口村一排排窑洞横七竖八,每一排窑洞有两孔、三孔、五孔、九孔不等,门洞都像军堡的城门一样呈拱形。远望过去一片沉寂,没有人烟鸡犬,看起来似乎搬迁废弃了。坡顶一个保存很好的圆墩,俯瞰着关河口,谷底横跨偏关河的石桥西岸还有一个圆形墩台,只是看不到暗门和墙门,也看不到地图所示的长城从偏关河南岸跨过河面,重新折向北迫近黄河岸。

为了从近处一探究竟,沿着逼仄山路盘旋下河边,河边渔家无人,满地落叶秋风扫,小艇凝滞在河边。河边的那个墩台虽然完整,但近看发现也被掏了窑洞。僻静的关河口村四下无人,连鸡鸣犬吠都没有。




离开关河口,我才心满意足折返回河曲的方向——仔仔细细看完了这段“黄河边”,这下可以放心地去看河曲西口古渡了。在空旷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上随黄土的身躯跌宕,一边畅快一边感叹:蚌病成珠,在明长城山西镇军防体系中最险要的偏关,也拥有山西最丰富的长城资源。
正午时分回到河曲县城,掠过河保营城的土墙和护城楼,来到城西的西口古渡广场——清至民国西北最繁盛的水旱码头,以至于清乾隆二十九年原本的河曲县城向北迁移至此,成为今日的新县城。走西口的人们多是因为贫苦无着,不得不寄希望于“人挪活”,但走西口的人多了,却活络了沿路的水旱驿站、枢纽,历史常常如此矛盾。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掏苦菜。”如果不是这首民谣,我真不知道河曲、保德这样黄河东岸的河滩之地也会如此贫苦。不过转念一想,夹在管涔山与黄河之间的狭窄河川,气候干旱,地狭人稠,实在是只有奔走他乡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
据河曲本地民俗学者考证,仅从1875年至1945年间,就有10万河曲人走西口,如今有20多万河曲人定居在了口外,而现在的河曲县内,也不过十多万人口。在河曲人走西口的队伍中,有的人经历了千难万险而成功了,也有人从此失踪杳无音信。河曲县每年的“河灯节”就是从清朝留下来的风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要在黄河上放上三百六十五盏麻纸扎成的河灯,以此祭奠在走西口的历程中死难的亡灵。
河曲人走西口出发地究竟是在哪里?
走西口出发地有两处,其一就在河曲县城西门外的黄河古渡口上船,进入昨天我从偏关南下河曲时途经的十里长滩,而后北上;其另一处就在上游的河湾、梁家碛渡过黄河后,经内蒙古的马柵(即今龙口镇)进入鄂尔多斯地区。有的沿途定居,有的继续北上,到达包头、河套等地。
河曲县城西门外的西口古渡,对岸是准格尔旗龙口镇的大口、大占等村,大口因是口里人走口外的路口,故得名“大口”,古时也曾是一个较大的渡口和市口。大口向南到准格尔旗小占村,以南就是陕西府谷。再向西是黄河西岸支流黄甫川,黄甫川在府谷县川口村汇入黄河。黄甫川再向西又是一条支流清水河。黄甫川与黄河之间就是晋陕蒙三省(区)和两河交界的多岔之地,也因此这段黄河两岸才成为晋陕人走西口北上的要道。



一座禹王庙坐落在西口古渡广场中央,始建于清代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重修,也称河神庙,现存正殿和戏台,戏台是县城唯一幸存古戏台,果然比护城楼对面那座更精致一些,也是山西常见的卷棚顶拼接悬山顶。
虽说是河神禹王庙,供奉的仍是释伽牟尼和大肚弥勒。这座庙在建筑上没有什么显耀,但特别之处是这里不住僧道,只供体弱鳏寡孤独河路人员养老居住及接待外地行河中生病船工养病。那么就相当于一座民间的收容所。民国时期船运繁盛,七月十五放河灯的民俗也在这里举办。
走下广场到河岸边,黄河潆洄曲折,河面开阔宽广,水流平缓,对行船来说是一处很好的港湾,河中还有沙洲,难怪成为著名的古渡,只是走西口的痕迹只存在于河岸汉白玉栏杆上的浮雕了。对面就是准格尔旗的大口村,传说中另一个古渡,但从此岸望去似乎没有旅游开发的痕迹。



河东岸残存高约两层楼的长城土墙,墙内就是河曲著名的护城楼,原本是城外的一座敌楼,乾隆年间将玉皇阁重修至此,是山西境内一座著名的护城楼,也是整个明长城沿线作为庙宇使用的唯一一座敌楼。护城楼南侧还修了一座吕祖庙,现在住着人。护城楼对面是明代河保营城的北墙,保存状态很好,石基和包砖都还留存,只是部分墙砖脱落,西北角台也很完整,几乎是原始高度,眼前场景跟我去年十一月初见时没有什么变化。



西口古渡已没有渡船了,于是跨上晋蒙黄河大桥,在桥上跨过了山西与内蒙古的分界线。来到对岸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龙口镇大口村,掠过河边一块块收割后的农地,当河曲县的西口古渡越来越近时,猛然发现了大口村路边走西口的痕迹,比对岸河曲的西口古渡广场显得更原始更简陋一些:一艘破铁船,一片黄土滩,一个无人问津的售票处,除此外立有一块青石市口碑记,应该是当代重铸的,碑文很清晰。题名“俞旨准令开立市口碑记”,康熙四十八年立。立碑人是国子监贡监生和河保营参将,碑文开篇称“河保古林胡地也,明初开关,边民居止寥寥数族……”看来昨天所见偏关林胡大道果然名副其实,这里是古代林胡的聚居地,林胡和楼烦确实比邻而居,分立于陕北和晋北地区。碑文接续内容大致是准许黄甫川和河保营贸易者仍在当地贸易,并修筑关圣龙王河伯神祠三大楹保境安民,石碑背后还附有蒙文。


相距百米的路东侧有一座护宁寺,坐西朝东、凭山面河,与对岸偏关护宁寺呼应,但规模更大,看起来更精致。青金石色的山门横匾是2009年题写的,但结合刚才的碑记和路边介绍牌,这座寺庙应该初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在此处开市口时。

继续沿乡道向南,临近小辿(现名小占村),黄土丘陵变了颜色,从一致的黄棕色变成了红白相间,仿佛关西大汉突然变身十八女郎——离莲花辿景区越来越近了。莲花辿得名来自于清康熙帝,他在平定噶尔丹叛乱时经过此处,被五色斑斓状若莲花的地貌所吸引,在得知此地貌尚无名称的情况下,就命名为“莲花辿”。
过小占村才几百米,路牌上大字“陕西沿黄观光路起点”——陕西把自己境内黄河岸边的公路命名为沿黄观光路,宣告我进入了陕西榆林府谷县。以准格尔旗龙口镇为短暂的跳板,现在我正式离开了山西,踏上另一个地理板块——陕北,黄河是两个板块之间最明显的界限。


按照地质地理学,秦岭、大巴山地不断抬升,成为中国大陆东部季风区内南北之间的一大屏障,北方干旱化、黄土堆积,发展为半干旱黄土塬、丘。整体抬升的鄂尔多斯构造盆地在以干冷环境为主的环境中接受黄土加积作用,成为“黄土高原”。吕梁山与六盘山之间陕北-陇东,就是黄土高原的主体。因此,自从昨天西出管涔山,其实我就进入了地理意义上的陕北——黄土遍地,梁峁纵横,看了一天这样的地貌,今天才进入行政意义上的陕北。
可是进入黄土高原的核心区,首先看到的却是一种丹霞地貌。府谷莲花辿景区正在修建,并未营业,不过倒也无遮无拦。


站在还没修好的观光平台上向北望,冰蓝的黄河仿佛夜空,两弯沙洲如星环。黄河西岸陡然盛开一朵朵红莲,花朵硕大,花瓣挺翘,莲花之间的沟壑覆盖着绿草,仿佛荷塘中的绿波。

莲花辿在地质学上是一种丹霞地貌,是砂岩、泥质砂岩、砂页岩、泥质页岩组成的岩石互层,几种岩石交错层理发育,且颜色混杂,通常以粉红色、紫色、灰白色、灰绿色互层相间而存在,所以也叫“五花肉”。虽然有色彩斑斓的外貌,但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很难生长草木。
黄甫川与黄河之间的这片莲花辿是三省、两河交界,历史上匈奴、党项、鲜卑、羯、氐、突厥、蒙古、契丹与汉族杂居,因此也是曾经的四战之地:
北魏太武始光四年(公元427年),太武帝西征大夏国,由君子津大缠(今说大占)渡河,取道攻占统万城(大夏国都,今陕西靖边白城子)。
在北宋,这里是河东路的西北角,宋辽大致以偏关与河曲之间的董家寨附近为界。北宋在这段黄河两岸设置了行政区府州,以及火山军、保德军等军镇,下辖董家寨、雄武寨、河滨堡、安丰寨、百胜寨、西安堡等堡寨。辽则在火山军以北紧贴边境设置了宁边州。金朝继承了辽的疆域和区划机构。
公元1644年,李自成渡河破河曲,攻太原,势如破竹,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二月,口外部落尼鲁特噶尔丹侵犯,康熙御驾亲征,二十六日驻河曲县李家沟,驻跸大口村时,将这片奇特地貌命名为“莲花辿”。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陕甘回民军首领马化龙部欲入山西,大同总兵阎文忠率兵1500人赴河曲防堵。闰四月二日,回军数十人强渡黄河。初五日,转战长滩,至十一月十七日,盘踞200余日,杀滩民1200余人。
1938年6月,第二战区北路军总司令兼国民党第35军军长傅作义进驻河曲。9月在河曲城关关帝庙举行河曲军事会议。期间日军多次轰炸河曲、黄河西岸及府谷、保德、神木等地。
1948年3月,晋绥分局在府谷、内蒙古准格旗、山西省河曲县毗连的三角地带成立河府县,同时组建了中共河府县临时县委和河府县临时政府。辖府谷墙头、麻地沟、黄甫、古城,内蒙古的大占、小占、马栅、魏家峁、哈岱高勒,山西河曲的十里长滩一带。
……
如今,莲花静静开,黄河缓缓流,除了府谷与小占村交界处挺立山头的那只红色雄鸡,应该也没有谁好勇斗狠了。
俯瞰莲花中的小占村,一片青砖青瓦仿古建筑有模有样,北侧最高最大的一朵莲花上面有观景栈道,不知是否即是网上所说的逐虏台。明长城延绥镇(榆林镇)“大边”长城东端起点是陕西府谷县黄河边梁龙头山顶的一座大烽火台,明朝时称“逐虏台”,清朝将此台更名为“逐鹿台”,新中国建立后,又将此台改名为“筑里台”——不同的名字背后是不同的心理和为自己正名的动机,现在在地图上又有一个“竹里台”,离小占村两三公里远。
眼看日头偏西,不容我慢慢探寻了,于是赶去下一个确定性更强的地方——“明长城陕西起点”遗址,明长城延绥镇最东边的军堡是黄甫川堡,今陕西省府谷县黄甫镇黄甫村,“明长城陕西起点”则在黄甫镇墙头村——就在莲花辿景区路对侧,墙头村原名“墙头起”,就得名于明长城(边墙)起头。
金色的玉米秆还来不及收割堆拢,几个人弯着腰忙着在地里撅肥壮的大白菜,我钻进窄巷,按导航很快就在民房背后找到了:“明长城陕西起点”、“明长城遗址”两块白玉碑面对着黄河,背后一段只剩二三十米长的土墙就是明长城延绥镇东端起点,残高接近两层楼,紧贴着院墙,看断面不过五十厘米厚度,夯层还比较清晰。

秋日西坠,黄河与长城在陕西也并肩了。想象着飞升到高空俯瞰,这段黄河可是左右都挽着长城的啊,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冈。西岸是陕西府谷墙头村、明长城延绥镇,东岸是山西河曲铁果门、明长城山西镇,黄河两岸都有长城的地方,在国内还有哪里呢?


继续沿着沿黄观光路向南行,依然投宿去年初识的府州古城。边走边不由得对比,陕西这段沿黄观光路风光不如对岸山西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峡谷两侧山崖不再陡峭,从黄甫镇冯家会村开始,对岸河滩就比较平坦,此岸倒仍是高崖,但此岸却没有连绵的长城,墩台也不多,还得借对岸山西河曲的长城风光。直到晋陕峡谷观景台附近,才总算有一处可以观览晋陕峡谷壁立千仞长河落日。

难怪陕西这边的叫沿黄观光路,山西的叫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确实底气不同。山西是山河的宠儿,山西人也无愧于这份宠爱。
再见之前先说再见了,山西。一见山西误半生,我从未想到会对你如此入迷。

- End - 新浪微博:城事人生 公众号:城事人生
城事人生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看过了上百座塔的一点点领悟
- 看完了上海12座古塔 (2人喜欢)
- 从雁门关到无定河的自驾之行总结 (2人喜欢)
- 从黄河走向无定河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