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空间
最近看了很多电影和书籍,杂乱而又千丝万缕相互联系。人们都说当我们在生活中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往往会诉诸于文学艺术。最近突然特别喜欢看捷克新浪潮的代表电影《雏菊》,两个姐妹古灵精怪,做着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我突然很想看这样的鬼马行空的电影,电影的美学呈现出极致的绚烂,甚至有种魔幻主义的色彩。我很喜欢里面的带花环的女孩,两个女孩陷入了存在主义的困扰,她们觉得没有人关注她们,没有人注意到她们,所以她们开始通过破坏的形式去打破这个社会的规则和习俗。电影中呈现出一种荒诞性,也同时让人反思、忍俊不禁。每一个人都在试图扮演一个合格的公民,做社会期待的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但是我们可不可以反思传承下来的习俗,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一些属于自己独有的生活和行为,我觉得这是我本能被这部电影所吸引的最重要原因。


最近也开始学习英式英语,习惯听美音的我,在考BEC考试时竟然听不出英音,当时觉得自己英语都白学了,所以下功夫磨耳朵听各种各样的英式英语。还看了B站上的世界旅行创作和摄影艺术,云游了爱丁堡、格鲁吉亚、巴黎、迪拜和罗马,这些都是我想去的地方。看到爱丁堡让我想起了在墨尔本看到的圣派翠克教堂,觉得有时候各国的风景建筑或多或少大同小异,主要是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群和他们的思想态度。我始终觉得旅行如果真的说让人们增长见识,是在于能够深刻的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了解这个国家社会的思想观念。同样的,一个好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活力极具包容的社会,可以让各种各样的人群存在,也可以允许各种各样的人群,无论是正统的还是新奇的。我们时常感叹外国人的松弛和活力,我想部分原因是发达国家的年轻人已经实现了后顾无忧,就是他们的先辈们已经为他们打下了良好的教育医疗住宿基础,而我们可能更需要父母的托举。此外,我认为实现松弛还有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保持警惕、不被消费主义所裹挟,不盲目追逐同质化的目标。很多时候我们喜爱攀比,喜爱攀比汽车、房屋、衣服、包包,这是被消费主义裹挟的结果。同时,今天各行各业的卷是无效率,是来自于大家去争取单一的目标,比如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成长不能简单的被成绩所评定,很多小孩被“淘汰”却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天赋。我是幸运的,因为我上大学之后可以说才找到了自己兴趣和天赋所在,也一直孜孜不倦的学习磨炼。昨天和一个姐妹聊到我们共同认识的一个小女孩,小女孩通过艺考考上了浙江传媒的双语主持,她从初中才开始学习英语,从来都没有出过国,可是她的英语流利到让我惊奇和自愧不如,我的生日派对上她还充当小摄影师帮我拍了很多美丽的照片。现在她也是小有名气的英语主播,她的目标是考上耶鲁大学的新闻学硕士,我相信她一定能被录取,因为我知道她已经相对于大部分年轻人开辟了属于她自己独有的道路,找到了她的天赋,实现了她的自我。她的例子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你所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天赋,并数十年如一日的去打磨它。

最近也看了梁永安的《她们何以不同》和索尔·贝娄的《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我发现自己还是倾向于习惯于阅读中日作家的书籍,对于欧美作家的语言叙述模式和内容我始终很难完全接受,有种读天书的感觉,我想原因之一是文化背景知识的匮乏,还有是在翻译过程中文学性的流失。我想我还是得慢慢习惯欧美作家的叙事,我也在同时看诺顿全英文版英国文学。我时常想假设我去英国读英国文学,事实上以我的英文水平还是略逊一筹,一页纸基本上有很多英文单词我不太认识,可以说我的英文学习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我相信如果能够精读诺顿的文学理论书籍,我的文学知识水平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因为我发现诺顿的英国文学不单纯在讲文学知识,像很多国内的文学史教材纯粹是罗列要记背的知识点,而诺顿的文学书籍则是从某个文学时段的社会背景、政治结构、国内外的形势去分析,在这种大背景下了解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无疑是更加全面和客观的。

© 本文版权归 Birkin Heard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