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正在无意中建造一个行星大脑摘抄
大脑在撒哈拉沙漠中建造——现在它已经长得比沙漠还大——由全人类用纯粹的机械构造建造,它控制着全世界的活动,进行着全世界的思考。 ” 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问题:协调中心能否在比人类大脑更大的范围内联合起来?不管你喜欢与否,市场是一种智慧。那么,考虑到这种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分支,我们可能还没有建立一个行星大脑皮层吗? 布里顿将这一理论推向了令人费解的最终结论。他推测,也许在“数十亿年后”,“世界也将连接在一起”——就像神经中继器将星系连接在一起一样——将“灵魂”赋予“整个宇宙”,使整个宇宙成为一个思考的神经系统。英国科幻作家奥拉夫·斯塔普尔顿在1930 年和 1937 年也提出了类似的设想。 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也是布里顿的崇拜者。然而,罗素质疑布里顿激进的共产主义愿景,以及他希望文明像脑脊髓一样集中化的愿望。罗素指出,我们的身体“不是民主地被大脑控制,而是专制地被大脑控制”。这位哲学家打趣道:“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头发和指甲喜欢被剪吗?”当阑尾发炎时,我们几乎不在乎阑尾的“自决权”。 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机械化大屠杀之后,诺贝尔奖得主科学家开始坚持认为,我们这个四分五裂的世界必须变得更加协调。他们警告说,任何物种如果开始干涉原子,而又不能克服自相残杀的斗争,就无法生存。 帕沃夫斯基设想这种情况会逐渐发生,不知不觉地发生。人类曾经合作实现人类目标,但这种协同作用被篡夺,产生了一种超人的格式塔,默默地服从其各部分。一种无形的“生命”形式凝聚在一起,就像蚁丘一样。尽管人们最初制造机器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的目标,但人们的存在似乎越来越像是在为机器提供食物和燃料。在不知不觉中,人类的共同努力慢慢变成了维持这种新兴的生物机械“有机体”的手段。帕沃夫斯基明确指出,这种反常之处在于,尽管由此产生的寄生生命形式剥夺了我们物种的“世界主权”,但它本身是“无意识的”:不仅缺乏明确的身体,也缺乏所有的主观体验。它是一个盲目的、无趣的、植物性的独裁者——一个星球上的杜鹃。帕沃夫斯基将这种新出现的“利维坦”描述为“优于人类并像巨大身体的细胞一样包裹着人类”。 达纳认为他发现了一条铁律,解释了生命之树的普遍趋势。这一发现源于一个未经检验的假设,当时这种假设广为流传,即有机进化——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分支——必须朝着“一个遥远的神圣事件”的方向发展,正如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诗意描述的那样。对达纳来说,这个事件就是大脑越来越大的凸起。 “螃蟹从其类似虾的祖先进化而来,其进化过程可谓是一场向前涌动的浪潮 尽管达尔文认为达纳的理论是“疯狂的”,但它却深入人心。它甚至促使达纳开创了一个新的地质时代。1864 年,他宣布地球已进入“思维时代”。在他看来,之前的所有进化都像是在膨胀的颅骨中积聚能量,而现在,这种能量正在向外扩散,在行星尺度上重组自然。人类作为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现在是主导的地质力量。 受到 Dana“头部化”理论的直接启发,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其他地质学家也同意了这一观点。人们为这个新的地质时代提出了多个名称,但“灵生代”这个术语占据了主导地位:描述生命物质的流动主要由精神力量决定的时代。正如 Dana 的一位同事所说,这个时代的特征是“大脑”对其他一切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 1889 年,《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目击报告,称红海上空出现了一片蝗虫云,其巨大程度足以遮挡阳光。作者估计,蝗虫云内有 24,000,000,000,000 个生物,重达 43,000,000,000 吨。 当一位名叫弗拉基米尔·维尔纳茨基的年轻俄罗斯矿物学家读到这篇文章时,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彻底的转变。维尔纳茨基意识到,最好将这场火山群比作“拥有自由能量的移动岩层”:一个地球物理事件。 这一事件激发了维尔纳茨基毕生的决心,他不仅要揭示行星如何创造生命,还要揭示生命如何创造行星。他证明了生命是行星变化的巨大推动力,证明了地球物质中有多少是由生物产生的。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维尔纳茨基更加坚信,正如生命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地球圈,人类智慧也将从根本上改变生物圈。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地质事件,而不仅仅是一次历史事件”。 因此,在“头部化”和“灵生代”理论的启发下,维尔纳茨基宣布地球系统将开启一个新的“层”,这一层由思维生命的活动所决定。他称之为“心智圈”:一个思维的行星外壳。 整个 20 世纪 20 年代,维尔纳茨基在与德日进的交流中发展了这些思想。后者认为“万物必将汇聚”:所有进化都趋向于一个大统一,这将体现神圣精神本身。德日进认为,没有什么可以阻止这一高潮,即使是行星灾难也无法阻止。 与德日进的唯心论相反,维尔纳茨基的唯物主义色彩要浓厚得多。他指出,地球系统中“人工化学化合物”的负担越来越重,而人类现在又创造了“新物种”,模糊了合成与天然之间的界限
尽管如此,维尔纳茨基最终也否认了婴儿智力圈可能破坏其自身命运的可能性。回顾二战高潮时期的职业生涯,他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他羽翼未丰的“思考上层”已经陷入了更具破坏性的痉挛状态。
早在 1920 年代,维尔纳茨基就预见到了核能的灾难性潜力。他在未翻译的文章中预见到了地球将冲向一个“大转折点”:原子能的释放。他质疑这是否会导致“自我毁灭”。
那么,在 1943 年亚原子力即将大规模部署之际,我们的“智慧圈”预言家是否考虑过灾难的可能性呢?他没有。和达纳一样,维尔纳茨基的这一观点是基于进化的必然性。生物学从变形虫进化为猿类,再到人类的蜂巢思维,经历了漫长的挣扎和艰辛。鉴于过去看似从未间断的“进步”,维尔纳茨基得出结论,当代对灭绝的恐惧被夸大了。他辩称,“智慧圈”的蓬勃发展并非偶然现象——其根源极其深厚。”
在其他信件中,维尔纳茨基重申了这一信心。从地质学角度来说,人类圈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人类历史的‘偶然事件’——无论是个人还是趋势——都无法改变它。”
原文链接 https://www.noemamag.com/are-we-accidentally-building-a-planetary-b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