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看社会工作的冷静期
最近网上有很多文章谈到社工发展。什么社会工作热,社工冷。一线社工工资不能按期支付,还要往项目里垫付资金,以至于迷失;社工机构中伪社工比坚持专业混得到,拿项目,懂得业主单位心思,花心思宣传,而轻服务;懂得编故事感人迎合各种检查,而忽视真正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等等。这些消息对于社会工作发展的确是存在的乱象,在这个大浪淘沙、社会发展的环境下,势必让一些只顾眼前利益,而缺乏专业和伦理的机构得势。但长远来看,作为社工机构应该自我检视,越是错综复杂的环境,越要清醒认识自己,找到自身定位。
拿社工站来说,社工站本是服务辖区老、小等特殊群体,对他们开展心理支持、资源链接、困难救助等等服务的。从湖南的禾计划、广东的双百工程,推广到全国。本应该由各地逐步探索,但到了地方,由于政绩等因素,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全面推开。进而造成社工机构盲目扩张,认为发展的春天到来。这一时间,很多社工机构匆忙成立,借证兼职人员多,或临时聘用社区持证人员,造成了行业的鱼龙混杂。而实际上接到项目后的社工机构垫资现象严重,项目资金往往要延期才能到位。社工认为的春天并不是春暖花开,而是倒春寒。
社工站作为一个公共服务体来说,聚焦的是特殊群体,关注的是老弱病残。而在真正开展服务时,在开小组、社区活动中,这些群体能参与进来吗,情况并不理想。但社区、上级部门要检查,要看到群众的收获感、幸福感,那么社工开活动就变成了手工制作、烘焙等等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活动。检查组看着热闹足够了。社工站的特殊群体服务性并没有体现。这和社工站本身将资源和精力关注到特殊群体的定位相偏离。那最终社会工作成为领导和社工机构眼中的社区活动。这种错觉的确应该让我们静一静了,社会工作从内的检查机制到外的服务形式都该思考一番。
社会组织的使命和初心是什么,不是想着法子拉关系,拿项目,这样这个行业终究发展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