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生动力的一些思考
毕业后,我长期处于的困境就是,为什么我学生时代成绩好,毕业后却很难有动力完成考试,甚至其他的事?
之前探讨过动力不足这个问题,我的动力来源是价值感、被看见。
我之前学生时代的时候为了保持好成绩很有动力,因为我认为优秀等同于我是一个高价值的人,在同学中有优越感,在老师家长那里能收获喜爱,也能让我忽视自己的一些其他不足。
但是在考研、备考或者各种考试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很难有足够的动力去完成一件事,因为在这其中没有反馈,我不知道自己优秀与否;我不能实际地感受到,完成不了这件事对我的威胁,毕业后,没有任何事情是必须的唯一的选择,我大可以放弃。相反,我会更在意容貌等更外在的方面,因为这涉及到与人交流时别人对你的评判。
所以,我好像一直处在一个困境里,难道我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只能靠复刻学生时代那种环境吗?事实是自己是自己的唯一负责人,除此之外,没有人有义务围着你转,给你打分。
当脱离了高考赛道,我的人生动力在哪?
我开始反思价值=自身优秀这个公式,好像在很多人眼里确实如此。周围人的眼光,条件严苛的招聘启示,社交媒体上有颜有钱有爱的成功人士画像,上不完的“岸”……功绩社会所谓的活出自我,滋生出无止境的贪婪欲望和自我剥削。
高考、考研、考公好像确实给我们人为划定了一道门槛,我们在没得到它之前,总是有种不配得感。那那些被拒之门外、所谓不合格的人,就不配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吗?但是我发现周围的人总还是能找到工作的,且不说是多好的工作,也就是说,无论你在哪个水平,在这个社会上总有吸纳同等能力需求的岗位。
是的,需求。虽说人生是旷野,可是全世界70亿人涌上这片旷野,早已遍布了密密麻麻的路径,上级与下级,需求与供给,所有选择的可能性,织就成环环相扣的网络……总有人会需要你的价值。
如果将价值=自身优秀,那么优秀是没有尽头的,况且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标准,那么是要满足所有条件才配有价值吗?是否是优绩主义带来的一种陷阱,让人永远在人为构造的水平线之下,去够那个合格线,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确保自己是安全的。
于是,我又开始审视之前我提出的困境。我发现,我好像一直理解错了自己。
其实,我的底层思维链路是 价值=他人的认可=自身优秀①
但或许真实的公式是 价值=他人的认可=为别人提供价值/满足他人需求②
对于我而言,能让我获得行动力的价值来源于他人,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或许自身的优秀并不等同于满足了他人的需求。我一直以为是我本身的优秀,才换来了别人的认可,因而收获了价值感,实际上是因为,我的优秀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是一种付出的回报,尽管我在平时对家人的关心上是缺乏的,在老师面前也比较内向,但是成绩弥补了这一点;同学或许有崇拜的,或者认为我能帮助他们学习,但是对于自己的好朋友来说,成绩好坏并不重要,而是我对朋友好,才收获了朋友的爱。
所以,只是学生时代恰好成绩好本身能为周围的人提供部分情绪价值,满足他们的部分需求,所以我能通过别人看见自己的价值感;而备考过程中因为缺乏反馈,所以我看不到别人眼中我的价值感,也就没有了动力。
而我真正要让自己获得持续的人生动力,不是不断地去创造各种标准或者艰苦的环境,让自己去够到所谓优秀的标准,因为够不到的话,我就会觉得没意义、想放弃,会否定自己过往的经历;而是要将目光着眼于我能为别人提供什么,这样我就永远是在零基础的水平线上不断精进,永远是往上走的,只是走得快与慢,近与远的区别而已。
所以当我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反复确认自己配不配,因为很多事情是没有标准的,也不要纠结于考不考得上,因为不到最后一刻是没有结果的;而是要向外看,或许多努力一分,我就能做得更好,帮助更多的人,但求好事,莫问前程。
对于每个人而言,如果我们将优秀作为目的和标准,那么我们就需要不断地迎合各个阶段别人或者社会为我们设置的目标,达不成就不断贬低和剥削自己;达成了我们或许会觉得自己了不起,将自身价值作为为别人提供的价值,从而不关注身边人具体的需求(我都考这么高/这么有钱了,你做的一切就是满足我,我下次才考这么好/才给你钱花),同时,我们吸引的也是那些奔着这些优秀标签来的人(要不是看你好看/有钱,不然谁喜欢你),而真实的自己反而被埋没了。
但我们将具体的人的需求作为我们的价值来源,那么我们便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不给自己设限,不因为所谓的合格标准来评判自己,我们会随着努力越来越接近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优秀是满足需求的众多手段之一,而其被其掩盖的每个人具体的需求,才是“对症下药”的根本。
纠正了这一看法,那么在之后面对人生各种挑战和考核时,我们或许能更加勇敢和坦荡:我想成为研究生或许是想要精进自己的专业技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让人有共鸣;我想成为公务员是想要服务更多人;想要成为人民教师,是为了让更多学生更好地收获知识;而我们的备考目标也不是答对多少题,考了多少分,而是怎么做,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更听得懂。分数线从来不是“海岸线”,我们也从来不是溺水自救的人,我们本就在岸上,走着自己的路,那些只是外界辅助我们检验自己收获水平的参考工具而已,因此,没有什么好怕的。
同时,我们的人生道路也能更加广阔,所有的考试和工作不过是我们助人路上殊途同归的手段,都是我们实现目的的工具。成为公务员和成为服务员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后者还能更直观地面对具体的人。
最后,我们也能更精准地识别服务对象:打工人的工资来源不是自己的工作,而是老板心目中你给他提供的价值;面试成功或许也不是你是最优秀的人选,而是你最符合招聘者的需求;家人表面上是要求自己成绩好,有好工作,结婚生子,其实背后的需求是关心、安全感和付出有反馈……
独行快,众行远。究竟要多久,才能真正意识到世界上还有他人,而我并不孤独呢。所谓助人自助,他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为他人提供价值,或许就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过去我好像太把目光着眼于自我,反而会耗尽自己的能量;多看到每一个具体的他者,或许能获得源源不断地动力,走得更远。曾经我认为要为自己而活,现在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样的人而活,又能为他们提供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行动,好像更容易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