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琼瑶,我的文学启蒙导师
吃早饭时一如既往刷着新闻,忽然看到琼瑶离世的消息,仔细一看竟然86岁还是轻生。活到这个岁数还有什么想不开的呢,想必是不堪病痛,自助安乐死。看了她的遗书,果然尽兴的人生,不需留恋,对自己的大事,也完全掌控,毫无遗憾。
这一天网络上铺天盖地的纪念,多数都是回忆她的电视剧。曾几何时,“琼瑶剧”成了一个特定名词,甚至提到“琼瑶剧”脑中就会自动浮现出某些特定场景或常见台词。但是在遥远的80年代,我是先通过琼瑶的小说认识她的。
还记得第一次读琼瑶小说,是5年级寒假,在姥姥家小北间的热炕上,表姐们正在看不知哪里借来的一本《庭院深深》,我也想看,她们嘱咐我不要被大人发现。第一次看爱情小说的兴奋,又带着偷偷摸摸看禁书的忐忑,两天啃下了这本长篇,我深深沉迷感动。后来不知怎么那本书还是被妈妈发现了,但她似乎没有大发雷霆,只是嘟哝了一句“小孩子不要这么早看这种书”。后来我竟然在自家也找到了几本琼瑶的书,也没有被禁读,于是越发明目张胆读起来。

再后来,我跟同学借,在租书摊上租,陆陆续续看了好多本琼瑶小说。《几度夕阳红》,《一帘幽梦》,《彩云飞处》,《菟丝花》,《六个梦》。。。我跟着主人公的命运牵肠挂肚,又哭又笑。看到文字精彩处,还记读书笔记,小本本上抄了好多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人物外貌描写,还有诗词引用等等。写作文的时候,把一些书里看来的新词新句用上,真的得到老师夸赞,感觉从此作文水平有提高。也看过其他一些作者的言情小说,但似乎都没有琼瑶写得那么细腻感人,文笔清丽。妈妈说,别相信小说里的故事,都是假的,编出来骗人的。怎么会呢?这么现实的成人世界,复杂的三角关系,门户差异年龄差异生离死别都阻隔不了的纯洁爱情,有什么比这更真实呢?
初中的时候班上流行看武侠,经常有武侠小说在课上被没收。我于是认定看武侠的都是不务正业的表现,坚决不看。同学们向我推销金庸古龙,我一口咬定,琼瑶才是最好的作家,无人可比!
后来电视上的琼瑶剧盛行起来,最初的质量还行,后来到了刘雪华马景涛夸张地哭天抹泪大喊大叫的场景,肉麻台词不断重复出现,就渐渐免疫了。再后来红透亚洲的《还珠格格》,我竟然至今没看过。感觉编琼瑶剧的琼瑶,跟写小说的琼瑶,不是一个人。
成年后我再没读过琼瑶小说,怕一回头,物是人非。就让我永远保留当年初读言情时的美好记忆吧。几年前金庸去世的时候,大家纷纷感慨世上再无江湖。其实金庸早在1972年就封笔了,相当一部分读者在他封笔之前还没有出生。我们所怀念的,不过是自己的青春,是当年读书时欣欣荣荣的少年情怀,是像风筝一样远去的少年梦。
感谢琼瑶,成为我青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