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短剧发展谈文艺创作
今年我陆陆续续看了几部短剧,虽然样本还不够大,但我总感觉短剧就像是知乎爽文,虽然大部分都一言难尽,但是仔细找找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以《禁欲大佬他沦陷了》为例,我先是无意中看了第三版(是的,同一个剧本被翻拍了三次),被结局搞得很不爽所以又去看了原著小说和第一版。原著小说是古早的言情小说套路,里面的思想陈旧到我几度怀疑这是十几二十年前的作品,没想到竟然是这两年完成的。小说一共900多章,剧情非常狗血。女主是记者,男主是“禁欲大佬”,女主追踪社会新闻时和男主有过一面之缘被看上了,于是男主以金钱诱惑女主,女主为了救生病的妹妹便同意了。一年之后,女主的妹妹又急需未上市的新药,于是男主再次用新药“强迫”了女主。故事里当然有疯子一样的白月光各种搞事,甚至还有带球跑和被变态囚禁的情节,最后的结局以男女主结婚生子收场。
原著男主其实非常腹黑,在认识女主前生活很混乱,和“禁欲”也没有太大的关系。男主对于白月光搞事心知肚明,某种程度上也纵容了白月光。第一版短剧把男主的人设改得比较好,演员长相也很正派,不过可以明显看出早期短剧的缺点(也是很多人对短剧的印象):服化道极其简陋(比如男主在厕所用莲蓬头浇女主,莲蓬头甚至没出水,大概率是搭的棚景没接水);除了主演外其他演员的演技完全没眼看,简直像是在大街上随便抓了人来演,所谓的“董事长”、“著名医生”看起来都像庄稼人;剧情反转生硬,经常上一个镜头还没说清楚,下一步就强行反转;摄影和打光也十分糟糕。从各个角度来说都是十分粗糙的制作。
尽管如此,这个故事还是有有意思的地方,女主的人设相对比较立体,男主并没有像很多偶像剧一样从一开始就对女主表现出不切实际的爱,女主对男主也毫无幻想,前半部分甚至可以看成是女主忍辱负重的成长史。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剧本又被翻拍了两次(第二版据说跟原著剧情相差较大所以我没看),到了第三版明显能看出制作经费的上涨。首先是服化道的全面进步,和第一版的农村自建房画风相比,这一版虽然比不上电影电视剧的豪华,但也精致了一些;第二是演员演技的大幅提升,主演的信念感很强,基本都能做到不出戏,配角的演技也好了很多,说台词的时候基本不尬;第三版几乎完全照搬小说剧情,虽然被有些人诟病拖沓,但剧情衔接也因此自然了很多;打光和摄影也比之前专业,甚至比有些粗制滥造的网剧要强。这一部拍得非常香艳,可以看出导演对镜头语言的应用显著强于第一版,男女主之间的拉扯也十分具有性张力(虽然中间男主坐在床上的镜头肚子上的褶子还是让人一秒出戏)。这版拍到原著一百章左右的时候(此时男女主甚至还没完全进入拉扯阶段),强行让坏人下线,男主跟女主表白后,非常突兀地就结束了。
除了这部典型的短剧题材以外,我还看了稍微先锋一些的短剧《引她入室》(女主联手小三和保姆大整渣男)和《昨夜星辰又逢君》(女主穿越成女尊文里的太子,有好几个太子妃),以及虽然是近期拍摄(制作相对比较精良,演员演技也不错)但是特别难看的《追妻三十六计》。这些短剧目前自然都称不上是优秀的文艺作品,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以至于现在的短剧拥有了接近电影票房的庞大市场。
从《禁欲大佬他沦陷了》第三版和第一版的区别,很明显能看出资本涌入后行业的变化。据说现在很多三四线的演员也开始接拍短剧,一如当年的网剧。以前的网剧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现在却有了许多只在网络平台播放的优秀剧集,甚至不少一线明星也参与了网剧的制作。可以想象,不远的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专业人才涌入短剧市场,高水平短剧的出现也将是一种必然。这种进步让我对文艺创作又有了更多的思考。
一直以来我都十分不认同所谓的曲高和寡以及某些所谓的文艺工作者对群众审美的蔑视。诚然,有一些人的作品的确超越了整个时代导致当时无法被理解,但是我一直相信绝大多数好的作品是可以让所有人都感受到的,只是每个人因为受教育程度和生活背景的不同所得到的的乐趣不一样。就像以前的一些小品作品对社会并不乏一些深度的思考,而即使是文盲也可以从这些作品里得到乐趣。
古今中外,“上等人”的艺术似乎总是和老百姓的艺术是割裂的,然而艺术史上的许多革命却往往都是对于这种“上等人艺术”的推翻和解构,就像是文艺复兴将艺术的主角从神变成人、浮世绘的许多画师都是被传统画派驱逐的(描绘的内容也多以平民阶层的生活为主)、而杜尚则在“高雅”的美术馆里摆上一座小便池。诚然,“ 上等人”的艺术可以不计成本地追求某种技法的极致,而且也确实诞生了许多影响至深的作品,但是我依然认为老百姓的艺术更具有生命力。
回头看这些年来的流行文艺作品,无一不是认真回应了老百姓的精神需求。上个世纪的武侠小说正顺应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老百姓对个人英雄主义的需求开始萌芽;琼瑶的时代女性虽然可以开始工作,但是仍然难以在事业上取得较大的发展,婚姻也大多以包办为主,这时候对爱情的极致追求正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更是一种对自由的呼唤;21世纪初的偶像剧不再追求用电视剧教育人,女主也大多是平凡出身,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普通女性在现实中失权的无措感,虽然很多人认为当时的剧情非常悬浮不切实际,但是优秀的偶像剧作品里女主很多都是坚韧又善良的,男主也并不是脸谱化地爱地死去活去。近些年,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文学开始兴起,时至今日已经出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时代的风貌,这从众多改编自网络小说的影视作品可见一斑。
由此也可以很大程度上解释短剧市场的火爆,我认为这并不能仅仅用一句“下沉市场审美水平低”来轻下结论,这种想法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傲慢。事实上很多自认为可以割韭菜的粗制滥造的作品也并割不到韭菜,能火爆的作品纵然有很多缺点甚至是硬伤,但是总能从中找到一些吸引人的地方。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老百姓有各种各样的精神需求,此时一旦有了可以诞生相应文艺作品的土壤,自然便会受到群众的欢迎,而蓬勃发展的土壤则终会孕育出优秀的作品,甚至是全新的、革命性的艺术形式。
从这里,我也感受到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在不断进化。我一直认为艺术是人的想法和情感的外化方式,现在我越发觉得文艺作品除了对创作者有很大的意义,同时还可以极大地丰富别人的精神世界、消解人对生活的愤怒,使人不至于徘徊在一种空落落的孤独中,以至成为一个纯粹功利的空心人。文艺创作者必须要发自内心地尊重观众和读者,而普适的人文教育将扩展人对文艺作品欣赏的边界,使人能够从更多类型的文艺作品里获得切实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