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条目翻译 - 火花行动
Operation Spark
“火花行动”是被称作“黑色交响乐队”(Schwarze Kapelle)的德国陆军军官和保守派政客在二战期间策划的反纳粹密谋计划之一,计划的首要目的是刺杀希特勒。1941年,国防军军官特雷斯科(Henning von Tresckow)创造了“火花行动”这一代号,因为他认为,希特勒当时似乎战无不胜,个人魅力强大,且所有德国军官都已向他个人宣誓效忠,若想推翻希特勒和纳粹政权,就必须先杀掉希特勒。希特勒之死就将成为“火花”,即发动政变,推翻纳粹,结束战争的信号。
至1943年初,德军未能战胜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承受了灾难性失利,在北非也遭遇败绩,盟军还愈发频繁地轰炸德国本土,很多德国人对纳粹政权的忠诚都变得大不如前。密谋集团认定,这就是发起“火花行动”的良机。控制着后备军(Ersatzheer)的弗里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Friedrich Olbricht)步兵上将制定了一个在希特勒被杀后利用后备军夺取国家控制权的计划。特雷斯科当时已经在东线担任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指挥。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君特·冯·克鲁格(Günther von Kluge)知晓特雷斯科的秘密活动,但既没有向盖世太保检举他,也没有参与其中。他允许特雷斯科将一些持反纳粹立场的军官安插进集团军群的参谋部,但也曾试图劝服特雷斯科放弃行动。
主要密谋者
亨宁·冯·特雷斯科少将,中央集团军群作战指挥
法比安·冯·施拉布伦多夫(Fabian von Schlabrendorff)中尉,特雷斯科的特别作战军官
鲁道夫-克里斯蒂安·冯·格斯多夫(Rudolph-Christoph von Gersdorff)上校,特雷斯科在阿勃维尔的情报联络官
格奥尔格·冯·博泽拉格(Georg von Boeselager)少校,中央集团军群总部附近的骑兵部队指挥官
阿克塞尔·冯·登·布斯舍(Axel Freiherr von dem Bussche-Streithorst)上尉
艾伯哈德·冯·布赖滕布赫(Eberhard von Breitenbuch)上尉
维尔纳·施拉德(Werner Schrader)中校
奥尔布里希特步兵上将,武装力量后备办公室(Wehrersatzamt)负责人
在中央集团军群的刺杀企图
1943年2月19日,希特勒乘飞机抵达乌克兰文尼察的元首总部“狼人”(Führerhauptquartier Werwolf),一直呆到3月13日。要离开时,他决定在返回德国之前于当天再去一趟斯摩棱斯克附近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他将会见克鲁格,并在军官食堂用餐,最后离开。这是特雷斯科密谋集团遇到的第一个行刺机会。
特雷斯科准备了3个选项:
1. 博泽拉格少校已经组建了一支骑兵“仪仗队”部队,暗地里将很多反纳粹主义军官都安置进了这个单位。他将率领这支部队在机场到司令部之间的森林中拦截希特勒,消灭希特勒的党卫队护卫,之后杀掉“元首”。该选项被否决,因为密谋者不想看到德国军人自相残杀,而且若希特勒的护卫比预想中的要强,那袭击还可能会失败。
2. 密谋者在军官食堂的晚宴上直接击毙希特勒。该选项也被否决,因为很多密谋者都厌恶这个射杀一个手无寸铁之人的计划,不愿配合。
3. 将一枚定时炸弹偷运上希特勒的飞机。这就是他们最终打算实施的计划。
刺杀所用的定时炸弹改装自英制塑胶爆炸物,后者是阿勃维尔从被俘的SOE特工处缴获的。炸弹配备铅笔雷管(Pencil detonator),里面的细铜管装有氯化铜;氯化铜烧断控制着弹簧撞针的金属丝的过程没有声音,但耗时10分钟,金属丝被烧断后,撞针将击发火帽(percussion cap),进而引爆炸弹。这一机制在起爆时间延迟阶段不会发出任何声音,而发条机制和燃烧引信则分别会发出滴答声和烧焦的气味。
炸弹将被装进本该装着两瓶君度酒(Cointreau)的盒子。特雷斯科认识希特勒随行人员中的一位叫海因茨·布兰特(Heinz Brandt)的中校,此人将和希特勒同乘一架飞机。特雷斯科请求布兰特将盒子捎回德国,交给自己的朋友赫尔穆特·施蒂夫(Hellmuth Stieff)将军(施蒂夫是反纳粹主义者,但没有参与这场闹剧)。特雷斯科声称自己打赌输给了施蒂夫,所以送酒给他。
特雷斯科的助手施拉布伦多夫将携带盒子去到机场。就在希特勒和随从们准备登机时,施拉布伦多夫将用钳子偷偷启动引爆装置,之后再把盒子整理好,交给布兰特。
炸弹将在起飞半小时后爆炸,飞机在那时已经飞到明斯克附近,离前线足够近,可以将空难归咎到苏军战斗机头上。
接到空难以及希特勒遇难的消息后,奥尔布里希特将动用后备军,在柏林、维也纳、慕尼黑以及各个军区(Wehrkreis)中央夺取控制权。这是个大胆但也可信的计划,若希特勒真的被炸死了,那该计划还有成功的可能,但劝服陆军部队与可能会负隅顽抗的党卫队交战则是一大难题。
但是,就像1939年埃尔泽(Elser)实施的炸弹刺杀一样,走运的一方还是希特勒,他自己称这是“天命”(Vorsehung)。英制雷管已经被测试多次,是相当可靠的。当时,雷管运作正常,但却未引爆炸弹:火帽似乎因处在温度过低的货舱中而失灵了。
知晓炸弹失灵后,施拉布伦多夫展现出了超凡的镇定,乘下一班飞机去找布兰特中校,在被发现或者炸弹最终爆炸之前取回了盒子。行动所用的炸药后来又被格斯多夫和施陶芬贝格使用过。
后续的刺杀计划
博物馆自杀式炸弹袭击
1943年,柏林的一座军事博物馆将展出一系列缴获的苏军武器(由中央集团军群提供),展览将在3月21日开幕,希特勒、空军总司令戈林、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海军总司令邓尼茨以及国防军最高统帅部负责人凯特尔将一起参加私人参观。
格斯多夫上校自愿担任人体定时炸弹。他将把炸弹藏在军大衣下,由于博物馆没有供暖,在室内穿长款大衣并非可疑举动。格斯多夫将在希特勒抵达的几分钟之前启动10分钟定时引信。就在炸弹马上要爆炸之前,他将冲上去抱住希特勒,最后二人一起被炸死。
尽管计划如此,但就在希特勒马上就要现身时,出于安全考虑,参观时间缩短至8分钟,而希特勒更是在短短两分钟之内便结束了参观,在格斯多夫的定时炸弹爆炸前早就离开了。格斯多夫好不容易才逃了出来,拆除了炸弹。
冬季制服自杀式炸弹袭击
由于标准制服已在实战中暴露出无法抵御俄冬季恶劣气候的劣势,陆军下了新式冬季制服订单,还给希特勒安排了新军装预览。武装党卫队和空军野战师也将采用该制服,因此希姆莱和戈林也将到场。密谋集团得到了大好机会:一举消灭3名权势最大的纳粹要人。
三人中有一个曾经修改了日程安排,最终,预览定在1943年11月16日。
自愿发动自杀式袭击的是阿克塞尔·冯·登·布斯舍(Axel von dem Bussche),他将在担任模特时在冬装背包内藏一枚地雷,在纳粹高官们聚在他周围时引爆。但就在展示会的前一晚,运载新制服的货运列车在盟军空袭中被炸毁。德方改了预览时间,但由于一直没有找到三名纳粹要人都有空的时间,展示会拖延到了1944年2月。布斯舍在此期间返回前线,结果受了重伤,右腿部分截肢,当不了模特了。
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Ewald von Kleist)上尉又志愿顶替布斯舍,试图在1944年2月11日的展示会上发动类似的自杀式炸弹袭击;但这次活动被一再延后,最终彻底取消。
枪击
1944年初,时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元帅恩斯特·布施(Ernst Busch)及其参谋人员受到希特勒召唤,准备当面作报告,参谋人员中的上尉艾伯哈德·冯·布赖滕布赫自愿提出要在裤兜里藏一把7.65毫米口径勃朗宁手枪,带到简报会(将在3月11日召开)上,接着直接击毙希特勒。但就在简报会当天,希特勒下达元首令,不许下级军官参加向元首作简报的会议。
水塔炸弹
曾有两名陆军密谋者将一枚炸弹透带进元首总部“狼穴”,将其放入一座水塔。但炸弹却在几周后神秘爆炸,令党卫队警卫们大惊。希姆莱马上发起调查,而调查负责人、中校维尔纳·施拉德却刻意加以阻挠,因为他也是密谋集团的一员。
参考资料
扩展阅读
· Moorhouse, Roger. Killing Hitler (2006), Jonathan Cape, ISBN 0224071211
· Dulles, Allen W. Germany's Underground (1947), Da Capo Press, ISBN 0313202877
· Galante, Pierre; Silianoff, Eugène (trans. Mark Howson and Cary Ryan). Operation Valkyrie: The German Generals' Plot against Hitler (2002) Cooper Square Press, ISBN 0815411790
· Dunn, Walter S., Jr. Heroes or Traitors: The German Replacement Army, the July Plot, and Adolf Hitler (2003) Praeger Publishers, ISBN 0275977153
© 本文版权归 张程ZhāngChé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