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济南“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三)
在博物馆一楼一隅有传统式的邮局在负责邮寄业务,仍保留着”纸短情长”的沟通方式。“云中谁寄锦书来”,不知在这邮票的另一头,是否有人在等待这一份”见字如面”的消息呢?有纪念印章以及用以盖章“集邮”的笔记本供游人打卡盖章;还设置了咖啡馆,供人们品尝和休息。咖啡的香气与博物馆里复古的装修风格为这里营造了一番别具一格的韵味,这座老楼也由此焕发出新的活力。我点了一杯咖啡找了一个空位坐下来,边饮边回味刚刚看过的先人们的书信,通过书信中获取的零碎而生动的描述,感受到了他们的心灵世界,丰富了我的认知。同时也欣赏到他们的文笔之美。仔细端详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角落,在我的对面,有一个“三行情书墙”,墙边的小白板写着“三行情书,词有万千,只写三行”。短短十二个字,包含的是中国人含蓄又饱满的情感,即使是再多情绪,落在纸上就是写信与读信双方简短而又委婉的默契。几近古稀的我就不掺乎小字辈们的游戏了,况且浓缩文字我也驾驭不了。偶尔有三三两两年轻人手拿笔记本到盖章处选择中意的印章,小心又用力地盖在笔记本上,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在入口处墙面上悬挂着各个时代的邮箱或邮筒,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它们在不同历史上发挥的作用。我从展品的顺序发现这个入口处好像不是原始的入口,兴许咖啡的兴奋劲左右了我的大脑,不由自主地起身向工作人员走去询问我的疑惑,工作人员很热情地肯定了我的想法,说这个原来是出口,疫情过后,就用一个门来负责游客的进出了。我又询问:这个年代还有人寄信吗?“还真有几位老人家,大约都在八十岁上下,不定期的来这寄往信件,有的还是寄给国外的。”工作人员回答到 。“只要还有人邮信,哪怕只剩下一个人,我们也不能关闭这个窗口。”工作人员看出我挺感兴趣,便主动介绍了这个楼的过去,该建筑整体采用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原亚洲第一的济南老火车站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过残酷的中日战争和济南战役,成为建筑群中唯一没有被战火摧毁而保留下来的,至今外墙还留有若干个枪击的痕迹。工作人员在我准备离馆时拿出一枚明信片赠送与我保存纪念。走出馆门,我便在外墙上寻找弹孔,真的如工作人员所述,弹痕累累。如果不是工作人员介绍,这墙面的细微之处可能就与我擦肩而过了。一个人物、一封书信,就是一段历史,串起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回眸这在战火中屹立不倒的西式建筑,仿佛警示我们那曾经不能忘却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