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施特劳斯 F大调大提琴奏鸣曲 作品6 TrV115
(王健2024东方艺术中心音乐会节目单)
《F大调大提琴奏鸣曲》是年轻的理查·施特劳斯出版的第六部作品,所以出版号列为作品6。而新的编号将它列为第115号,足以说明年轻的理查有多么勤奋。尽管大部分青少年时期的作品最终没有得到出版,但从中仍能感受到年轻人创作的激情。而仅从这首19岁时的奏鸣曲来看,施特劳斯的天赋就无法忽视。
实际上1881年5月,施特劳斯已经完成了这部作品的第一版,当时他只有17岁。根据理查后来的回忆,他的创作冲动无法抑制,即便是在学校上课时他也忍不住掏出乐谱进行创作。就这样,他的第一部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完成了,基本上遵照他父亲给他制定的固守传统的音乐风格。这种风格显然是承自门德尔松的传统,典雅、优美、轻盈、自然。而不是在那个年代已经横扫一切,势不可挡的,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后期浪漫主义大型戏剧性的音乐。
在理查·施特劳斯的家里,瓦格纳是被抑制的。很难理解作为慕尼黑歌剧院著名圆号演奏员的弗朗茨(理查的父亲)为什么如此鄙视瓦格纳的音乐。他要求儿子用批评的眼光看待瓦格纳,可以猜想父亲的指导意见应该是:“这种音乐,偶尔听听就算了,门德尔松、莫扎特才是正统。”
父亲不仅挑剔地看待自己工作中接触的音乐作品,也用同样专业和挑剔的眼光看待儿子的创作。他将儿子的作品转给自己的同事,也将专业演奏家的评价传达给儿子。而且,施特劳斯一家和剧院的音乐家们都有很深入的关联。他的姐姐约翰娜的闺蜜朵拉正是老弗朗茨在歌剧院的同事,当时名噪一时的捷克大提琴家哈奴什·维汉(德国人叫他汉斯)的妻子。维汉肯定给了理查许多指点,告诉他大提琴的一些固定语汇,帮助年轻人熟悉这件乐器。理查也将作品的手稿题献给他,并且附上一首格里尔帕泽的诗:
雄辩的音乐
时而无声。
个别时的宁静
带来一整个宇宙。
1883年3月,理查重新写作了整个末乐章,将最后完成的作品交给了汉斯。汉斯于12月首演了这首作品,立即得到了好评。两周后年轻的作曲家在德累斯顿与当地剧院的大提琴家伯克曼又进行了一次演出。老爹在当地的同行立刻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不仅赞扬了理查的演奏,也不吝辞藻地褒奖了这部作品。
《F大调大提琴奏鸣曲》遵照传统的德奥室内乐规范,以三个乐章构成。一个快速的奏鸣曲式第一乐章,一个绵长优美的中间乐章和一个轻盈活跃的末乐章组成一个整体。正如当时的听众发出的感慨,这部作品在形式上是传统的,但具有很高的独创性。一切都十分自然,乐思源源不断。
刺激了理查·施特劳斯灵感的可能不止是他对音乐的天赋,也有那位美丽活泼的朵拉的贡献。汉斯的这个妻子在众人心目中都是光彩照人的形象。她不仅漂亮,也有很高的音乐造诣,她的钢琴弹得很好,在施特劳斯家做客的时候和年轻的理查十分亲昵。汉斯觉得这个妻子很难管束,时常和她发生争执,两人最终在汉斯决定回布拉格任教之际离婚。但朵拉和理查保持着秘密的联系,甚至在理查取回了整个音乐史上最著名的作曲家妻子宝琳以后。
宝琳是一个极具行动力且强势的女性,又是有了名的醋坛子,经常毫无顾忌地在外人面前做出让大家都瞠目结舌的举动。然而理查·施特劳斯却一直宠爱着这个妻子直到最终离世。其间,朵拉的存在也是一颗定时炸弹。为了平息妻子的怒火理查焚毁了所有与朵拉的通信。但在他的笔记本深处仍然藏着对朵拉的关注。即便抛开这些书信和文件,可能还有《大提琴奏鸣曲》那婉转的慢乐章存着作曲家心中的情愫。
【请勿挪用】
-
xsym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12-08 21:4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