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读者
我们这一代人其实已经不怎么读琼瑶了,我还算是个另类。
琼瑶进入大陆拍剧的时候那时候我还没有上学,《青青河边草》那一批电视剧吸引的主要是我父母那个年代的人。上小学的时候有了《还珠格格》,但那其实是琼瑶创作的末期了。
我差不多读过琼瑶所有的小说作品,也差不多看过她所有小说改编过的影视作品,包括六七十年代的电影、八九十年代开始的电视剧等等。
我和她的作品的缘分是怎么开始的呢?那是高三的一个晚上,下了晚自习回到家已经是10点钟了,中央六套电影频道放了1977年根据琼瑶同名小说改编的台湾电影《我是一片云》,女主角是她当时的御用女演员林青霞。以前不知道在哪里听过林青霞的名字,但是当跟父母确认这就是林青霞的时候我还是很震惊。对于一个灰头土脸的高中生而言,震惊于这世界真的有这么美丽的女性。是的,我喜欢琼瑶是从喜欢林青霞开始的。我的第一个QQ名就是我是一片云,在当时也非常另类。
从《我是一片云》开始,每到周末回家我就开始从网上翻出能找到琼瑶老电影来看。当时琼瑶电影的制作与其他电影制作不同,都有她与平鑫涛开办的皇冠公司包办。琼瑶自己亲自改编剧本。这在后来的演员回忆中都有提及,对于自己写下的台词,琼瑶一个字也不允许说错。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开始关注到琼瑶的文学才华。其实我高三时,当时社会上已经开始有对琼瑶所谓“三观不正”的批判,我还记得我跟母亲交流时说,也许社会上的人可以否定琼瑶的人品、思想,但是却不可以否定琼瑶的中国文学功底。我记得我第一次感到震撼是在看《心有千千结》。电影拍的一般,但我觉得这个电影的名字起的很美,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名字取自宋代张先的《千秋岁·数声鶗鴂》“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当时高三的我还困在每日背诵所谓“有用的知识”的八股牢笼里,心想怎么会有人知道这么偏门的诗词。后来我在自己的作文里引用了这句宋词,还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不少注目。
琼瑶电视电影的主题曲歌词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她自己写的。那种把古典诗词和白话文结合的相得益彰的美感,是独属于她的风格。短短的篇幅里,就是一段深情、一个朦胧的故事。比如《庭院深深》:
多少的往事已难追忆/多少的恩怨已随风而逝/两个世界/几许痴迷/几载离散/欲诉相思
这天上人间/可能再聚/听那杜鹃/在林中轻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啊……不如归去
再比如一首冷门的《松林的低语》:
听那松林的低语/充满了柔情蜜意/我们从林中走过/踏着往日的足迹/过去的点点滴滴/到如今都成追忆/我们默默地依偎/恋痕在彼此眼底
白云在眼前飘去/山风在耳边叹息/我们静静地相对/空有那深情万缕/过去的点点滴滴/到如今都成追忆/我们默默地依偎/恋痕在彼此眼底
当然最经典还是《在水一方》。这首歌词对《蒹葭》的解读和化用已经很难有后人能够超越了。
上大学后,我到广州读书,开始在图书馆里读琼瑶的小说。琼瑶的小说大部分是由广州花城出版社80年代引进中国大陆的,所以在中山大学的图书馆里很容易找到那些最早引进的版本。也许装裱没有后来那些版本那么精美,但却显得更有书味儿。我有时候把她的小说当成了古典文学的索引,看到好的诗句就会随手在QQ空间中记下来,之后还会再去找原文。以致当时我的QQ空间也成为了同学们嘲笑的对象。
现在的网友大部分是在《还珠格格》之后才开始接触琼瑶的作品的,再辅以断章取义的一些之前电视剧的台词,就以为琼瑶是一个描写男欢女爱的、“三观不正”的作家。琼瑶自己在访谈中提过,在还珠格格以后,她为了迎合青年观众,开始有意识地将小说改为大团圆的结局。这说不上是好是坏,毕竟平鑫涛的皇冠还指着她赚钱。
其实琼瑶创作的故事非常多元,甚至大部分是悲剧。比如《情深深雨濛濛》的原著《烟雨濛濛》,就是一个充满了希区柯克式悬疑和雷雨式结局的大悲剧。原著中没有后来的杜飞,何书桓占的比例也很低,第一男主角其实是陆振华,故事最后依萍因报复疯掉、如萍自杀、陆家家破人亡、何书桓远走他乡。这部小说在1964年和1986年两次搬上荧幕,都与后来的《情深深雨蒙蒙》大相径庭。还有《失火的天堂》描写一个悲惨女性一生逃不出男性压迫和社会枷锁的故事,情节和结局的惨烈导致这部小说仅仅在80年代被大陆搬上了荧幕一次,甚至这唯一的一次现在都很难找到片源了。
我总觉得琼瑶的故事是在用爱情的题材表达女性的命运。她笔下的男性其实相对来说都很扁平,而女性却都很多元。那些女性或悲惨、或出格的故事其实都是对现实桎梏的不满和抗争。在琼瑶看来,这种对于命运和桎梏的抗争甚至是可以头破血流、鱼死网破的。于是有了《烟锁重楼》中冲出贞节牌坊的夏梦寒和《紫贝壳》不堪家庭暴力沉湖的佩青。
有一部琼瑶的作品是我最喜欢的,就是《几度夕阳红》。在最初读到这部作品的时候,给我的感受不亚于读《桃花扇》。从重庆沙坪坝到台北,在内战中用两代人的离合写兴亡之感,琼瑶也是能做到的。而且不同于童话式的言情小说,琼瑶在这里让女主李梦竹做了对男性的选择,一个是久别重逢、感情炽热、看似完美的初恋情人,另一个是共同度过战乱、养家糊口、有性格缺陷但一直陪伴在身边的丈夫。这种选择其实是一个一生都在写爱情的人,对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的终极发问。
琼瑶的一生是追求美的。我记得我在辅仁大学交换时,在一份课堂作业研究类型文学(genre)时以琼瑶为主题写了报告,当时的指导教授洪雅慧老师很惊讶我竟然会读琼瑶,她的家庭是与琼瑶有交情的,她告诉我,在她的印象里,琼瑶是一个极其爱美的人。她的故事的美是多元的,她的文字的美是极致的,而她个人总是希望自己是以美示人的。
人的一生很曲折,作家的作品很多元,你不能把作家和作品完全区分来看,也不能完全的混为一谈。可惜的是,琼瑶在她的晚年陷入了这样一种泥淖,人们用她的过往经历指责她的作品,又用的她的作品去印证她的经历。这种攻击半是因为时代背景的变换,也半是因为社会对女性还是夹杂着如此这般的羞辱和禁锢。
一生真伪复谁知,真是个难解的命题。不过我想,能给人世间留下美,这已经是很了不得的成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