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
科层制最大的问题就是压抑人性,你必须俯首为奴,特别是给同龄人、年纪小的人、甚至一些人格有缺陷的傻逼为奴,这种是最压抑人性的地方,克服不了这个,你就度日如年。这个其实是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最难克服的,很多年很多年,实在不能接受给某些人点头哈腰,特别是无能之辈那种打心眼里的蔑视,实在是难以克服。
消耗别人、折磨别人,设置各种麻烦,故意刁难、挑刺,都是权力的表达形式,是控制的手段。
但很多人说“读书好未来未必有用”,其实核心说的就是这个点。因为你的靶向是升官,读书好只是让你未来进入到一个更好的平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文章构思了很久,都是腹稿,零零总总自己思考过很多东西。今天提笔开始写,估计要一段时间才能全部完善。这篇文章计划作为未来十年的生活纲领,其实主要是未来7年的,而最关键在眼下这2年内。
我大概2016年建立了这个账号,第一篇还在保留着。当时处在一个重度的迷茫期,人生不知道该怎么办,非常困苦,每走一步都是迷惘,没有人管和指导,直到今天似乎摸到了门道,也已经过去了8年了。溯源而去,其实是原生家庭在部分方面的教育缺失,一个年轻人在直面各种人生问题时直接不教而诛,那各种选择上出问题是必然的。今日我也知道了,为什么原生家庭一手好牌,却在两边家族都是混的最差的原因。上一辈的混混沌沌导致子女个人的迷惘,是无法避免的。
和投资一样,做不出一个个正确的决策,是无法获得好收益的。
时至今日我已经知道剩下的时间和要走的路。这么多年的积累,到今天我可以说已没有后顾之忧,财富资产和人生积累也都基本够了。
剩下的问题仅仅是,在有限的时间往哪里走,如何走,走多远。
一、我的三观
我是认同虚无主义的,即人生大概率没有意义,只是一个体验的过程。
幸运的是我前面的人生体验算是丰富,在懵懂时期无意的践行了我的这种认同,未来我希望还有更多更深更广的体验,这将是我人生的终极目标与一切的出发点。
虽然我似乎对任何主义都有所怀疑,但是至少当下我无法证伪虚无主义,当然也无法证明人生还有哪些伟大的意义,所以我是认同虚无主义但不信奉。
人生只是一个单纯走向死亡的过程,最后结果都是挂,个人而言人生就没有任何意义,所有意义都会随着人的消亡而终结,而且生前的所有意义,其实都是根据文化和社会结构所赋予的。传统文化总认为知识分子要为往圣继绝学之类,表示人挂了但继承发展的东西会被整个社会留下来,因而讲说人生的意义会被社会承载。但往小了说,三代以上,绝大多数人根本连祖上的名字都记不得,而就算有所记录,也不过史书寥寥两笔。如果往大了说,地球会毁灭,太阳会爆炸,宇宙会冷掉,到最后一样,什么文化,连很多物质的形态都没有了。

所谓地球也只是一粒尘埃,抽身出来看清着一切,就更能从更大的视角去看种种现实。
但不是说我就要迷信虚无主义,很多人之所以信奉是拿它作为对抗失败的法宝,用它抽身出来,因为聚焦在宇宙聚焦于地球,从而将微不足道的人生“看淡”,然后就可以把当下的困苦看淡。我无法评价信奉的人,因为子非鱼,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快乐和幸福,但依我个人的实践,虚无主义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论,心态可以调整但人依旧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是任何事情都可以用终极大招解决。当然,也可能是我个人悟性不够,就如很多信佛之人依然贪嗔痴一样。
信佛也好,虚无主义也好,更多是一种对当下的逃避,真正的虚无主义者早就找个没人的地方自己呆着,或者自我了断真正虚无了。芸芸众生中总有一些人因为怀才不遇不得已给自己带上一顶虚无主义者的帽子,苟着,等待事遂人愿之时再彻底抛弃虚无主义。
所谓虚无主义在很多人来说,就是实用主义和机会主义者的酒而已。
所以我只是部分认同虚无作为一个理解人生的基础, 同时我接受存在主义,接受这个世界大多数客观存在,以及其被赋予的意义。人是在无意义的世界中存活,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和成就。至于如何自我塑造和成就,在这一点上我选择体验主义。
体验主义这个词是我根据个人理解来用的,是立足于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之上的一种生活理念。
Bob Marley曾说过:“我没有那样(世俗)的财富,我的财富就是我的一生”。他不是哲学家,也不是孤影青灯的读书到汗牛充栋的充满理性的人,他只是一个浪荡的被西方价值观吹捧的歌手,但他这句话,阐释了我对体验主义的追求。既然最后都是走向无意义的毁灭,那么在这个已经被赋予了意义的世界里尽量去体验各种意义,无论这些意义是生理的、心理的、逻辑的、文化的还是其他的,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尽可能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这就是我的 自我塑造和成就, 也是我赋予人生的意义。
体验什么呢? 任何东西都应该去感受和体验。
单纯的评价体验,体验无所谓好坏,因为好坏是被人赋予的,但肯定不能走极端去体验反生理的、反社会的,甚至体验受伤、流血、死亡……这显然是愚蠢的,体验本身还是应当倾向去追寻更美好、更舒适的东西。让身体舒服就不用讲了,文化和社会方面,比如尊重,可以让你很舒服,有钱,可以有更多的自由感,而成功,尤其通过比较获得的优越感和赢的感觉,更可以快乐,我会尽量去体验这些好的东西,而不刻意去体验痛苦和危险。
这就是我的世界观,人生几十年,总要持有一个明确的主义和纲领,再去独立面对过程中种种的问题,体验主义给了我一个面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也是我的价值观。
人生价值的判断,一个人可以有追求,可以为了某种意义去寻觅、奋斗、拼搏,去痛苦去喜悦,但应该秉承一颗体验主义的心,而绝不能把自己变成某个意义和追求的附属品,自己应该是意义和追求这种意义的主人,应该是以一个主人的姿态来品尝活着短短数十年当中所经历的一切,包括痛苦,包括悲哀,包括幸福,包括甜美,包括优越感,包括尊重,包括鲜花,包括掌声。当然为了更丰富这些体验,人不得不去积累一些基础,旨在获得更大的体验自由度。有些追求的过程一定是忧劳的,是需要有一些能力、技巧去获取的,但这种忧劳既是手段本身,也依然是一种过程,这期间依然存在着大量体验。人要清醒的认识忧劳的过程性和手段性,绝不能让这种由这种忧劳和其背后所追求的意义成为人生的枷锁,驱迫自己进入到一个自己都不自知的奴隶的处境。
二、身在樊笼觅心平
阶层囚笼这个词也是我创的。
东亚的儒家文化,核心就是人上人的文化,所以造成了整个东亚地区的阶层囚笼。很多东亚人与众不同的文化特征都可以从这个词中间找到最初的源头,比如为什么东亚人爱拍照。
成功和痛苦,伟大和卑微都是在这个阶层的囚笼中相生的,之所以构建这个词,是我认为对于东亚人来说,大多数衣食无忧的优质男性其痛苦皆来源于此,均是阶层所制造,要么是上位阶层制造的压抑,要么就是阶层间的摩擦、比较而来。
优质男性的核心,其实都是依赖性自尊较重的人,在各种比较中生存,在比较中的失败会不断的折磨自己,因为这些人从小就是强者,强者才会有极强的自尊。
而科层制,则是阶层囚笼的浓缩模型,东亚优质男性之苦的最大根源就是科层制。
东亚人活着的目标,不是快乐的活着,而是一辈子都在做阶层上爬,做阶层比较。一个人的起跑线就是父母的阶层,尽管小时候可能看不出来,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我是不太认同的,应该是三婚姻,后面就是名和贵人。婚姻是一个跨阶层的最重要的粘合跳跃操作, 而读书的作用在减弱,从前让你来到一个大城市,你就脱离了小城市的阶层纷争,实际上一下子阶层就拉高了。这就是小城市读书的意义。 经过几十年的变化后,人跟人之间的差异会拉大,有些人停留在父母的阶层,有些人从父母的阶层衰落,有些人远远超过了父母的阶层。当然了,不光是子女自己变,父母的阶层也在变,只不过年轻人的变化会大一些。
不同的阶层拥有不同的资源,而的目标就是让自己拥有更多的资源,但我不在意拥有更多的资源,我要的是内心平静。
东亚社会的结构是从乡土社会衍生而来,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一个无孔不入的舆论评价和监督系统,一个人是否幸福不是按照个人的感受,而更多是由身边的小社会所设定,是按其在阶层中的生态位所决定。你自己声称自己幸福是没用的,要大家按照社会审美认为你幸福,你才能幸福,这就是东亚社会的悲哀。很多失败者为什么信佛,为什么自闭自缢,就是因为在这种幸福的定义中失败了,但这种 无孔不入的舆论评价和监督系统又时时刻刻环绕在身边无法驱除,而欲图逃离这个体系带来的苦。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主要就是研究社会比较理论,他认为人们通过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来认识自己,这个过程会带给我们复杂的情绪体验。可以是上行比较也就是与比自己优秀的人相比,或下行比较也就是与比自己差劲的人相比。上行比较可能导致焦虑和自卑,而下行比较则可能带来自信和满足感。 东亚人的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这种比较中沉重的生活。
从单纯的富足来说,我已经基本财务自由,衣食无忧,但我依然常常很不开心,所以我反思了很久总结出了这个词和对其的理解,真正的痛苦仅仅归根结底就只是来源于这阶层囚笼,来源于东亚社会的病灶——缠绕在阶层之上顽固的文化桎梏。
东亚的人是尤其不得自由的。
生长在这套体系之下,也浸淫在这套体系之下,任何人都不得不把它当做一种存在。尽管我绝不推崇这套体系,但我亦无力对抗这套体系。而且,时至今日我对更高阶层能够实现所谓的事业、成就、做大事、指挥千军万马等等都已不太感兴趣,这无非又是另一类的体验而已,而且即便上了几个阶层,人依然要面对那个阶层的压抑、摩擦和比较。
我想要的仅仅是平静的内心。
我想了很久,既然逃不脱离不开,又想获得相对平静的内心,就是尽量减少阶层囚笼的压制。所谓不压制,我想就只有尽量让自己不要处在低阶。那什么是不要低阶,我所谓的定义也很简单,就是要处在整个社会同龄人的中上,处在身边同龄人的中上,就能够达到我要的标准。
我作为一个从小到大都优秀的人,我想这本就是我通过能力和努力可以达到的定位。
在科层制的架构里能达到这一点,到此为止即可,剩下不多求。再向上,有就有,没有就没有,达到了这一步至少阶层囚笼的苦可以做适当的控制,无法解除但适当的控制。
如果再往上,或许可以享受到阶层囚笼中的一些价值,而这种价值我想我能看中的仅仅只是微笑、鲜花和掌声,仅此而已。我对高阶的宏大叙事已不感兴趣,我甚至对高阶层的钱都没那么感兴趣,我没有那么高的生活欲望,而且自己也有投资赚钱的能力积累。我核心想要的只是内心的平静,如果阶层囚笼无法逃脱,那尽量的在这套体系中去挖掘一点点好,让自己生存的更加舒适,也是值得的。
这就是我对所谓的奋斗、成功、成就的理解——升到同龄人中上的阶层,重点是控制压抑,如果能获取高阶层的优质资源,则是更好的。
所以这也是我未来的方向。
我的职业生涯还有很多很多年,在职业生涯的时间内,阶层囚笼的微缩模型——科层制必然还将是桎梏我的牢笼,而我为了当下、以后,以及因为年龄到点职业生涯停滞之后的未来,就不得不考虑必须在这个牢笼中减少相应的痛苦,从而获得未来几十年的内心宁静。否则,我了解自己的性格,我只会自我加压去放大囚笼的苦,因此就越不能放手让自己不断的溺水下去。
因此就要改变从前的模式,制定清晰的目标,放下其他包袱轻装上阵,集中火力,全力战斗。
回首过去,套用朱晓梅的一句话——“因为一些原因,我失去了青春,我想弥补失去的时间,看看还能走多远。”
早年间因为一些原因,我不得不主动放弃职业生涯的追求。但作为一个从小到大一直都优秀的人,我只能去选择更多的人生支点保障自己不倒下,我选择了投资,选择了艺术,选择了丰富的积累和体验,其实这些都是因为职业生涯被压制而选择的继续要向上升的不想输的动作,直白一点剖析自我,就是不甘心输,利用投资我在继续做着社会阶层的爬升,我并没有退出社会位阶的竞赛,心理学说人生的支点越多人也就越稳定,因此我这么多年都希望在财富的充裕和认识的广博上继续保持优势。
在2020年中国经济倒下之后,投资收益开始下滑,而体验也渐渐进入到了深水区,好在的是这么多年我终于成为了没有后顾之忧之人,而且也练就了一身混社会的本事。
今天既然已经后顾无忧,而且也有了基本的能力,我想的是,我要调整当下的目标,全力的去为职业生涯停滞之后的人生考虑。
算下来也就还有7年了,但如果跟上线,或许会很快。从前我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投资和体验上,说起来高大上其实实在是无奈之举,路径的选择从人生的角度来说其实是亏损的,最好的年华如果聚焦通过事业来进行阶层上升,收益其实是很高的, 我大概率会比现在更成功,至少以世俗标准来看是这样,可以规避科层制打来的痛苦。而时间的发展其实是错位了,特别是当下经济疲软之后再继续为了三瓜两枣的年化收益去投入大量的精力在投资上,实际已经不划算了。
所以我开始正式改弦更张。
我看过了童星 Edward Furlong的故事,一个没有足够定力和知识储备的童星,在没有良好的家庭护航之下,直面残酷的社会被不教而诛,其人生注定的悲惨的。同他相比,我是稍微幸运的,但我也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我从他的人生中发现了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需要规避的东西,就是我绝不做一个失败的童星,到最后要表现的好像对什么都没所谓,用玩世不恭、不认同主流价值来自我掩饰,过的割裂而分裂。
我认同主流价值,我试过自己根本不可能放弃主流价值,所以我绝不允许自己最终做那样的人,我决不允许看着自己慢慢溺水嘴周变成那样。
我从前会觉得所谓的洛克菲勒写的话是对的——人们忙于工作而没有时间赚钱。所以我拼命的投资赚钱,甚至鄙视工作,但最终还是发现,赚钱是对的,但时机是不对的。 投资是自己开拓一条生死未卜的新路,或许可以走的好,但很艰辛,而选择一条有把握的既成之路,也就是事业之路,其实在最黄金的时间应该做的,应该是中年人忙于赚钱而没有时间向上爬。 很多人会迷失在三瓜俩枣的投资中,最终对最大回报的事业目标却放弃了,这是很愚蠢的行为。
三、冷静、坚持
所以我要在剩下最关键的时间,持续的向上爬,不断的上爬,就像又回到研二下学期,为了找工作玩命的去追赶曾经的时光,最后全部的追了回来,取得了成功。但这次显然更难,而且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因此要疯狂的抢时间,尽全力。
对已经确定的操作,能早则早,宁早勿晚,对未来的计划,未雨绸缪,做好B方案、C方案。各项工作加快推进。
未来的路上必然有大量焦虑和苦闷,但,无论任何艰难的时刻,都还是要求自己马上积极起来,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并且面对任何恶劣的环境努力解决问题。在奋斗的这个路途中,一直理解必然的痛苦,一直与错误、无知、狭隘、偏见、阴暗硬碰硬,见招拆招,只有迎面痛苦才有赢面。
很多人说接受平凡,我不要做这样的人,我始终是一个忧勤的人,所以这决定的我比别人更容易感受到痛苦,别人或许感觉到的是去用船破冰,但我就像不断拿石头打磨我这块石头,未来的路必然是一直痛苦,而只能从痛苦荒芜里生出的偶然的喜悦。
这份痛苦是我自找的,因为我不现在接受这份痛苦,后面职业生涯停滞之后我的痛苦只会加倍,而且无法改变。人在痛苦中浸泡久了,就会有一种防御机制,也就是沉默少言,缺少激情,通过让自己变得麻木,熬过一些痛苦,对外界感受削弱,只有这样那些痛苦才可以不那么让你痛。一般人性的规律是,人在开心的时候才会更愿意接受新事物,不开心时就会蜷缩在舒适区,不愿意接触外界。
麻木是一剂止痛药,但止痛药也就只是止痛药,而不是治愈的良药。千万不要因为痛苦而选择麻木最终真的缩在舒适区。人不应该放弃追求,而这个时候恰恰要把保护好的心气集中起立用于突破,哪怕很痛,这是唯一能让人脱离当下痛苦的方式,不然等待人的就只有麻木而漫长的暗夜,直到死去。
所以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要做的就是迎着痛苦去不断的创造赢面,坚持到职业生涯停滞的那一刻为止。
当然,这个追求过程中必然有间歇期。在每一次升阶之后的当年内,也就是一个考核评估周期内,基本上外部条件默认你不可能有什么新的成就,可以适当的追求CFA等投资方面的进阶,但同时仍然要加快深耕关系线,为下一步的目标积累资源,依然是要继续加快加快再加快。
四、职业生涯停滞之后的人生
预计在50岁,职业生涯就会停滞。
这是社会约定的,当然随着退休年龄的来临或许会有一些年龄突破的变数,但这些变数的概率可能不高。这是大多数人注定的宿命,职业生涯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东西,大多数奋斗的人最后都会因为年龄而停滞。
所以在这之后,就是职业奋斗开始进入停滞的时间,之后真正要做的就是捡回到老本行,也就是改变Fund的核心改为Invest,全力的Invest。
同时把更多的精力发在Ideal上,放在TheArt上,这之后需要的就是单纯的钱钱钱,投资投资投资,然后在 TheArt 上尽最大的可能去体验。
同时去考虑Transfer的问题,如何能够过的好,安排的好,进行的好。
这个时候人生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到边界和局限,这个时候回推人生和安排,也就不再害怕什么了,因为极限和边界已经在那里,人只能向它靠近,在这个时段里尽量的有资源去丰富体验。
© 本文版权归 DeerHurt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