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学导论》第11篇简评
- 《腕与心》流平
在日常之谜当中也算推理味道较淡的一类,但保留了最基本的“谜面与谜底”结构,作者的文笔不错,读起来像是在喝咖啡,颇有情趣。比较适合登在大众向的文艺杂志上。
(谜底确实有意思,不过如果是曾经喜欢飙车的暴走少年,会把手表的脉搏检测阈值设置到对女孩子心动就会响警报的程度吗(思考))
- 《真实存在的肉》金波特教授
老实说我不太接受这个诡计,毕竟我很难想象人能忍受割下自己腰上一大块肉的痛苦;但或许只是我没经历过所以无法想象,可能实际真的有人在常年的地狱生活中患上抑郁,并且在自残过程中失去对疼痛的正常感知。
如果能接受这个诡计,那么心理疾病→为了给某人献上不在场证明→假扮死者→割肉这一套行动就是完美自洽的,这篇前后环环相扣,结构确实工整。不过我没get到作者最后“比我真实存在的肉有一丝半点更多的意义和尊严”的议论。
另:p83“受到了上级的受到了上级的顶格处分”可能是排版失误?
- 《糟糕!喜欢的老师好像是变态杀手》八九烟
很有趣的叙诡wwwww
看到结尾之后再往前翻发现作者确实留下了一些暗示,比如“夸过林老师的温柔体贴,但从来没提到过宋老师”。
- 《利百加的末日》山寨
看到逻辑流就在解答篇前半尝试推理,不过发现我仍然一如既往地忽视了“刚走进烤房......沿着边缘细细切开”这种不自然的描述,遂放弃,还是跟着警察们的思路走吧(
真凶做出各种难解行动的理由我确实没想到,不过以他基督徒的设定来说又是说得过去的。在逻辑合理的同时,还呼应了前文提出的故事,我很喜欢这一点。
感觉真解答当中“想用窗户将嫌疑引向柏远志就必须知道xxx,而这些事情只有柏远志知道”一直是逻辑流当中非常妙的结构,能构造出来很厉害。
我自己感觉实际上“必要性证明”确实是更容易写的,能完成“充分性证明”的场合大多是仅靠排除法就能锁定唯一解,或者某些惊天诡计只有一个嫌疑人能使用。此外我也觉得“犯人无法预料的偶发情况”和“犯人介入前就存在的线索”确实是逻辑流常用的情节推动方式,能够感受到作者对逻辑流的理解很深,我很敬佩。
另:下次有机会去上海的时候想去圣三一堂看看了。
- 《多余的解释》Dylan
算是《默写前奏》的后日谈吧,去年读到这篇的时候没有逐字逐句看细节所以没有看懂,今年看完之后喜欢这个解释。“出现数字的地方一定有数学题”想起了某些小说和BBS题目(
不管是八月十六还是玉兰的高度,这种藏线索的方式我还挺喜欢的,想起绫辻行人的《暗黑馆》也是把矛盾藏在很多细碎的描述里,可惜我当时没注意到,这次也没注意到。(没有视力.jpg)不过我还是喜欢这种揭晓谜底之后发现“前面原来是这样”的感觉,这篇我能接受作者的解释。
- 《监狱游戏》张昊
前面渐渐跟不上规则,到后面一看释然了:即使跟上规则我也理解不了“人变成面包”这一点。我觉得有可能是智斗不适合小说,更适合漫画(思考)
- 《天堂鸟,和死去的星》流平
其实从直觉上看,能量减少使得自转【变慢】才是更符合直觉的;但这只是毫无天文学知识的一般大众的直觉,正确的理论我一无所知。前半部分的跨越海峡之谜作为小说的“推理部分”其实足够完整,可能作者觉得仅仅把“魔星”的诡计这么使用会有些单薄,所以加上了百万年后的科幻要素。
读这篇的时候想到了上交社刊的《献给M的推理》,可以说对于一部分写作者“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浪漫”,可能也是一类个人特色吧,很有趣。
- 《xxx杀人事件》木白
能看出作者是刚开始写小说的新人(好吧我自己甚至是从未写过小说),或许作者可以研究一下推理小说一般是如何“推进情节”的。我个人觉得前文并没有必要事无巨细地记录古堡内设(真要纠结起古风旅游小镇是怎么出现欧式城堡的就是另一回事,但也可能是出现在不同的城市,倒确实没必要纠结这一点),而且嫌疑人们的设定很多也停留在表面,不同人的区别只是细微的行动不同。另一方面,即使在调查的时候列出了所有人的行动,实际上对真解答也作用不大——毕竟没人想得到房间里竟然还藏着一个人。
-
复旦推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12-10 12:02:58
明之宫无解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失恋侦探百濑3卷简评 (3人喜欢)
- 岬鹭宫《失恋侦探百濑》2卷简评 (2人喜欢)
- 岬鹭宫《失恋侦探百濑》1卷简评(啥时候有词条了我再搬到书评去)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