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坟:鲁迅厦门合影略记
1927年鲁迅在厦门与“泱泱社”青年合影(下图),这张照片有诸多看点:

1、1926年鲁迅已决意从厦门大学辞职,1927年1月2日,厦大文学社团“泱泱社”几位学生邀请鲁迅和林语堂到厦门南普陀寺西南的小山岗上留影,鲁迅共照了3张相,除本张合影外,还有2张单人照,鲁迅将其中一张题赠章廷谦,即著名的“我坐在厦门的坟中间”(下图)。

2、此地为公共坟地,为鲁迅自己所选,据俞荻回忆,鲁迅看到那种坟墓感到很有兴趣,因为他在不久之前刚编完杂文集《坟》(不过据姜异新考证,鲁迅并未要求将坟地照片印入《坟》),另据林语堂《鲁迅》一文暗示,鲁迅对当时厦门的氛围颇为不满,特意选了坟地合影,“那地方的四周是中国人的公共坟地,并不是“神圣之野”(CAMPO AMTO),绝不是呵,不过是一些小山,山上面遍布一些土堆和一些张口于行人过道中的坟坑罢了,这正是普通的公共坟地之类,在那里有乞丐的和北兵的尸体腐烂着而且毫无遮拦地发出臭气来。而那知识界的空气呢,比起来也只好得一点。”,据后来长尾景和的回忆,鲁迅提及这张照片时笑着说“中国人是不喜欢拍这种照片的”。
3、鲁迅在1927年1月2日给许广平的信里特别提过这张照片:“今天照了一个照相,是在草木丛中,坐在一个洋灰的坟的祭桌上,像一个皇帝”,合影中鲁迅右手恰搭在一块刻“许”字的墓碑上(下图),据说此为鲁迅特意选择,因此被认为指对Miss许的含蓄告白。

4、坟头的长叶为龙舌兰,据陈梦韶回忆,鲁迅极其赞赏这种草本植物,称其为厦大的“丰富的宝物”,“倘在北京,这种植物,靠着满清皇帝的大力,也只能够在所谓‘御苑’里,看见一两株。”
5、前排的林语堂穿着西服斜躺,这个姿势可能源自18-19世纪欧洲绘画中绅士的形象,比如由Joseph Wright在1781年创作的《绅士肖像》Portrait of a Gentleman(下图),林间野地,斜卧执书,托腮沉思,这些元素被认为暗示了卢梭式文人,最早可能来源于贵族“忧郁”的肖像画(16-17世纪风行的忧郁气质),随着中产郊游和户外作画的兴起,在马奈和莫奈同题名作《草地上的午餐》及印象派诸将笔下也都有这样的形象,林语堂留学美国、德国时,很可能见过此类画作。

6、特定年代时,和很多大人物合影一样,此张合影也遭到过修图,将前景中的林语堂P去(下图1),周海婴曾在照片下面说明:“在这张照片里,父亲倚坐在一块许姓的墓碑旁,左边躺着的是林语堂。曾看到不少报章或出版物刊出此照片,林语堂被处理成一块大石头或者干脆被涂掉,时风世习,荒谬若此,可发一叹!” 类似的还有1927年鲁迅夫妇、周建人、孙伏园、林语堂等合影,77年版《鲁迅1881-1936》中,后排的林语堂被P去(下图2)。当代艺术家张大力,专题搜集了大量此类“修图”,称之为“第二历史”,结合本文语境,或许也可称之为历史之“坟”。


主要参考资料: 1、黄乔生《鲁迅像传》 2、姜异新《“我坐在厦门的坟中间”印入<坟>了吗?》(《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6月10日 05 版)) 3、郑伊看:斜倚的绅士肖像——18世纪英国男性与“阴柔气质” 4、张大力作品介绍:https://mp.weixin.qq.com/s/W-PQBmZjbJmHxYzlUpMO0g
© 本文版权归 censored dump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