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女生朋友很多的男生
去年跨年,我和舍友请朋友们来家里吃饭。莫昂是唯一的男生,唯一的非中国人。换任何其他人,那个饭局可能都会尴尬。但是因为是莫昂,大家谁都没有尴尬。一群母语是中文的姑娘,加上母语是缅甸语的他,用英语从MBTI聊到兄弟姐妹。其中有个姑娘英文不太好,我们有时需要停下来,跟她解释那个关键词。莫昂就微笑着看大家,等我们讲完中文。
莫昂有个要好的非裔同学蒂娜,我不知道蒂娜的具体年纪,但是知道她女儿今年23岁。我认识蒂娜,是在一个关于缅甸的讲座上,在一众亚裔面孔中,她格外显眼。我因为认识莫昂,就去打招呼,也认识了莫昂的朋友蒂娜。暑假教课,教室里冷,蒂娜带了毯子给他,他开心地跑过去。后来学生问他,那是你妈妈吗?除了他们有些相似的肤色,以及蒂娜本身年长,更重要是那种友爱的氛围。因为除了对妈妈,好像男生很少这么外放地表达感情。
他不是幼稚,在缅甸当过几年教师,再出来念博士的,比我年长。他说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当十年教授,做够研究,挣够钱,然后离职,开辟个花园,每天教幼儿园小孩。“我不希望当一个成功的人,我的目标是当个有用的人”。我问他,成功和有用的区别是什么,他说,成功意味着你要做什么追赶流行的事情,但是有用,就是做一些可能小众但是有价值的事情。
莫昂的电脑上,有很多贴纸,从“best day”到“The world is a beautiful place with you in it”,他是会用这些给自己打气的,像我们很多女生。我们不羞耻于呈现自己的脆弱,承认我们需要情绪支持。我们几个人一起自习,他读一本书,Dear America: Notes of an Undocumented Citizen,边看边在电脑上做笔记,读着读着他眼圈就红了,我们递过去卫生纸。过一会儿,蒂娜讲起她女儿5岁的时候,是个话痨,一醒来就开始讲。他笑着参与,说小孩嘛,就是爱讲话,缅甸语也有一个词形容这样的现象。
参加过几次中国人多的活动后,他就有了微信,因为知道我对昂山素季感兴趣,转饭局上提到的她的演讲给我。非裔美国人庆祝Kwanzaa,他也参加,因为有很多非裔朋友,尤其是女生们。缅甸现在战火纷飞,他做的研究也在关注美国的缅甸人社群。在他谈起理想生活时,我问了个有些冒犯的问题,你会觉得对自己的国家负有责任吗,以后要去回报吗。他说be responsible 是个太大的词,他从humanity的角度去考虑自己,对人类有责任。我知道他对自己的社群做过非常多事情,就是好奇,他如何面对沉重。他选择带有关怀,但轻盈快乐地活,而非给自己为生民立命的枷锁。
小时候念余秋雨,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我觉得莫昂是这句话的最好注脚,我或者我们和他来往,会忘记性别、年龄和族裔,只留下标签背后的人,觉得可以坦白、柔软且真诚。最近看一部电影《弟弟》,讲美籍台裔少年成长中的自我认同困惑,其中有段是他告诉同学自己是一半亚裔,我已经难以理解那种因为不是主流而自卑的情绪。今天见到莫昂和蒂娜,大家的对话给了我的观影感受一个解释。我才知道蒂娜的母语是葡萄牙语,莫昂骄傲地介绍,她懂葡语、法语和英语,蒂娜也回击,你可是懂缅甸语、英语、中文和日语。对呀,平等友善多语种,多值得骄傲。
-
菅粴員某丁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12-11 09:51:02
秦革故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思乡如患疾,你的心回家了吗 (28人喜欢)
- 小城的爱欲与忠诚 (19人喜欢)
- 我站在原地,送你入人海 (16人喜欢)
- 听与说:站在东西方社会规范之间 (23人喜欢)
- 我不是大女主,在越过山丘之前 (3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