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终于跟考试和解了
今天中经出分了,惴惴不安中点开看成绩,过了。
我唯二要感谢的人:水里的氧化铝和樊振东。
考中经是一个很恰巧的经历。正好看完了《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正好看到报考通知,正好记忆中听过水里的氧化铝的音频。
虽然在历次大考中我表现得还不错,但经历了过去几年结果非常难受的考试,我已经对考试本身充满了焦虑和惶恐。
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在家里走来走去,把音频又点出来听了一遍,然后决定去交报名费。
音频里主要讲了三件事:
1.考试不同于学习,是一门技术
2.考试是一种固化的训练,题目受人的思维限制
3.确定客观的目标,付出对应的努力
第一点和第三点就是我最近几年考试考得非常煎熬的原因,考得还可以,但因为执着“为了学习”的想法,付出与结果并不成正比。
回想起有一回跟同事聊到类似的考试,他说估计了参考人群的能力,他直接放弃最后两道大题,最后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排名。
人精啊,聪明得要命。
接下来就是备考。
先是两天把内容过了一遍,大概分了一下接下来两周每个工作日看多少章。
一开始我还去听冲刺串讲,边听边做笔记。干了一天以后,发现这进度不行,效率太低。
转成仅自己看重点,能理解的就过,不理解的查kimi,搜完还不理解的再去听课。
这样学完第一部分以后,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仅懂了不够,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的;二是严重超时。因为我只是在上班间隙学,下班和休息日完全不学,这样可学时间大大压缩。
第一个问题好解决,我一边学一边把要点压缩记录在ppt上。第二个就很难了,走的都不是正常人的路子,就是给自己洗脑,时间只是延长的空间,时间是不存在的。
这么做难受的点是什么?是手速跟不上脑子转动的速度,脑子已经看到后面十章了,记重点还停留在前几章。尤其是到了后期重中之重的时候,截图截得我整个人都麻木了。更别提要把一章内容记在一页上面,考验的不是脑子,是眼神。
这个时候我就去刷樊振东……
回忆一下他八一对战张本智和那场球,告诉自己我可以的!
这么弄完已经九月底了。能让我坚持下去的除了樊振东,可能就是国庆我要乐七天了。
国庆回来以后本来要正常进入刷真题阶段的,但种种原因,下旬才开始这项内容。
原本我的预想是刷真题+分章节题。但真正上手了,我才发现我真的不适合题海战术,甚至刷真题我都不太行。
后来的策略是,看自己做的笔记,做自己出的题,默读名言“一切题目都是填空题”。
我翻真题确实很多遍,因为真题已经被我变成了章节题,复习完笔记重点,我就翻真题里那一章的题目,找题还不得多找几次。
这其间最无语的是,我选考的内容太小众了,真题题库里甚至都没几个,无奈之下又去找了新的资料,发现了一些我没触碰到的知识,不得已去看了教材,发现了更多我看都没看到过的知识。
等我优哉游哉地发现这些,已经是十一月初了。
这个时候我的自我评估是:保底的都差不多了,不太焦虑,但没见到的东西太多,心里没底。
考前的那个星期就是鸡肋的状态:已经学有所成,但不接着学怕过不了,学了又对不起自己的休息时间,鸡肋啊鸡肋。
考前一个晚上,本来想回家通宵战,但是接受不了诱惑,下了班出去吃了顿烧烤,回来随便看看,睡了美美的一个觉。
考场上的人形形色色,是我近年碰见的参考人员差别很大的考试了。
等待开考的时候,我觉得我已经跟过去几年逃避考试、恐惧考试的自己和解了。
虽然有时候我还是会对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轴轴的,但我会记得有很多聪明人,早就看穿了游戏规则,游历人间,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