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上的“接力”
冬日早上6点半的地铁,一个电动轮椅挡在了入口的位置,感觉它就像堵在我的心口上一样,经过踮脚、侧身、小碎步终于坐到了仅有的一个座位上,放松因抢座位而紧张的情绪,内心开始抱怨,怎么把车放得这么不靠边,都挡着路了。抱怨也是转瞬即逝,拿起手机玩着游戏,余光看到一位全身裹得过于臃肿的老人,拖着笨重的身体,想要把那个挡路的轮椅靠边,但是轮椅似乎也是没有睡醒,纹丝不动。坐在她旁边的人问,你一个人吗?她回答是的,目的地是还要经过4、5站的换乘车站。后面几站,地铁上人越来越多,都被那辆轮椅挡住了去路,换到别的位置,这样正好给她下车空出了一条路。我脑海中出现了她一遍驾驶电动轮椅,一遍喊着“我要下车”的窘迫场面。几分钟后,她到站了,但我想象的画面并没有出现,地铁上的乘务人员帮忙推车,对应的车厢门口外面也有地铁站的工作人员接应,一边拉着轮椅下车,一边对旁边准备上地铁的人说换到别的门上。一切井然有条,不慌不忙。
他们是怎么做到在拥挤的车厢内找到这位需要帮助的老人,又是怎么在目的地站台准确地找到对应的车门,顺利地接到她的呢?
想到之前看到一个全盲的博主,带着导盲犬乘地铁,中间有2、3次换乘,每次换乘都有人接应,他就像一个“接力棒”,从一个个不同的人手里相互“传递”,就像一场接龙,没有任何抱怨,有的只是各种关心和询问,反复提醒换乘车站的名字。
总觉得地铁站的工作很舒服,没有什么事情。但这个早晨让我意识到,他们都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默默忙碌着,为每一个人提供者方便,解决着问题。也许在那位老人进地铁站的时候,工作人员就已经了解到了她的目的地,送她上车之后,把信息传递给目的地的工作人员,并告诉他车次、车门号,同时联系当时在车上的乘务人员及时找到她,并帮助她顺利下车。
每天枯燥的上班路,因为这个小插曲变得不一样了。
2024.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