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尘的思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老反思自己
Part 1: 中午
打扫房间时习惯看清楚每一颗异物。
其中一颗异物,且称它为尘吧。它太小了,来不及仔细查看,它便掉落到黑色的垃圾袋中。
这一掉,它仿佛掉进了黑洞,再也找不回。
真的。我为了找它,把垃圾袋里的垃圾逐件转移到另一个垃圾袋里。
我甚至把“黑洞”里外翻了个面,来来回回摸、看了一遍。可就是找不回那颗尘。
期间,我有好多好多的想法:
1.我无法掌控我的生活,包括一颗尘。
2.这颗尘也许是我生活之外的事情,它不被我掌控是当然的。
3.我和这颗尘也许本就不在同一个维度,我太大了,它太小了,我忽略了它是我作为人类这个生物的局限性。
4.也许这颗尘本不属于这个世界的维度,刚才是突然卡bug了它出现了一下,在它掉进“黑洞”时,它便离开了这个维度。
5.它明明是一颗那么微不足道的尘。如果它没有如此丢掉,我本早就忘记它了。正因为我再也找不回它,我的脑海里反而把它的样子深深地印下来。好神奇,我在用另一种方式得到了它,它也用另一种方式让我记住了它。
6.我的生活里有比这颗尘更重要的事。生活无法掌控,那,我只能关注我【暂时】能掌控的事,仅此而已。
写到这好像释怀了。嗯。我不能掌控我的生活。我只能关注和掌控我暂时能掌控的事。要把握时机。在我能掌控的时候。过段时间,它就不一定能为我掌控了。因为最终任何事都无法为我掌控,包括一颗尘。
可是我可以掌控自己。掌控自己的身体,让自己身体更强壮、更健康。掌控自己的思想、掌控自己看事物的角度。
Part 2:下午
下楼散步。等电梯时,又开始不自觉地检查衣服和裤子的每一个口袋。怕丢东西。突然想起了刚才找不到的那颗尘。我没法掌控这个世界。然后我就跟我妈说:唉,算了,不见了就不见了,反正它也不是永远属于我的东西。就像你现在身上穿的这件衣服,你以为你拥有了它,但它其实不属于你。说完,我妈不是很理解。我想着怎么说服她呢?又联想到刚才打扫时翻出来那个一直舍不得丢掉的高中毕业第一次不跟父母的旅行的鼓浪屿的塑料瓶。它的盖子因为时间太久,已经开始变碎变粉末了。我明明什么都没做。明明保存得很好的。(现在打字时,又想起来今天看到过的一句话:不要在时间的长河里刻舟求剑。)
没有一个物品是真正属于我的。我又联想起之前清理衣柜时,看到当时很宝贝的衣服全长霉了。我好心痛。当时的想法是我宁愿我没留下它,只记住它美好的样子。因为看着它现在变成这样真不好受。就像看到那个破碎变粉末的盖子一样。
所以,回到开头,有时丢东西,可能它也在以另一种方式在离开我。因为它根本都从未真正属于我过。而且,人类作为生物,是有局限性的。一个人的身上,有很多不同的事情需要掌控。为了向我妈论证这个观点,我想起大学某次带团在书店被偷手机的事。我趴在书桌上想睡觉,手机就放在我的大腿上。我不敢睡,又很困,在我快要睡着的时候,一只手伸过来一下把我手机拿走了(手机上有挂绳好像,他是钩住挂绳一下拿走的),我立刻反应过来起身,但人已经找不见了。我继续对我妈说:此时,从微观看,是我自己的粗心导致了丢手机,但是当时我有很多其他事情需要掌控,我要掌控自己的身体,我当时很累、很困;我要带团,我还要忙其他事情,要记住集合时间,不能超时;还有这个书店是我第一次去的地方,人生地不熟——当我有这么多事情需要掌控的时候,我疏忽了这一件事,都情有可原。我作为人类,是有局限性的。虽然我可以吃一堑,长一智,下次记得把手机收起来,但人时时刻刻身上发生着很多事情,你以为我下次懂得把手机收好,我就不会丢其他东西吗?肯定其他东西也会丢,我没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好,因为人的能力就是有限度的。而且我也没办法把所有东西都在我掌控之中。
Part 3: 傍晚
吃着东西,和我妈聊到什么,我说她老反思自己。我说我下午看了一个视频,说有这么多种性格,为啥你偏要当一个反思怪呢?你越爱、越擅于反思,吸引到你身边的人是什么事情都能怪在你身上的人,这样你们是很“般配”的。回家路上,我说起有些人他们能先工作一段时间赚钱,然后去旅游一段时间,没钱了,又去工作赚钱,再旅游,这样。我妈说,那这些人肯定赚钱能力很强才行。我反驳我妈,我说不是的,之前看一个旅行博主,说她在路上看到很多这样的欧美国家的人,但他们并不需要什么超人的赚钱能力,他们对买不买房也不感冒,他们也不需要签证,一本护照就可以周围去,他们甚至不知道签证是什么,从欧美到中国、东南亚消费,让他们打一份餐厅的工作,就可以赚够上路的钱。相反,我在中国,签证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并且这点是我不可控的,我要实现同样的生活,难度系数就是更大。所以这时反省自己觉得是自己还不够好、能力不够,是没必要的苛责。但这不等于我就躺平、什么都不做、怨天怨地怨国家怨社会。因为毕竟我没有出生在美国。我既然出厂设置是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国家,这样的社会规则,我还是可以遵循并且依靠它们去达到我想做的事情。只是心态上不一样是很重要的。前者是把所有东西都都归咎于自己能力不够好,其实是局限的,以为只要自己做得更好了,就可以改变事情。但实际上不是啊。而后者明白客观条件的限制不与自己的个人价值、自己的能力挂钩,虽然同样也会付出努力,但心态会更平稳、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