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行的思考
近些年来,对空间中能量的聚有了具体的感受。对人聚在一起的化学变化也有了很深刻的感受。
今年四月给工作室添置了几个高高的书架,逐渐地把藏在书柜里书籍一点一点地摆出来。一度觉得空间变小了很多,有点可惜。久了之后进门后右手边的书柜和书柜里面的书籍逐渐地变成了一个踏实心理防线,与我的职业和事业而言,书让我觉得踏实。
我需要更大一点的空间,需要给到我的孩子们这样的心理能量的支持。趁着不忙的时候,出门到成都去转一转喜欢的空间,可以是具体的图书馆,书店,也可以有书籍元素的松弛空间。
昨天下午,我被插播进来的工作计划打乱了节奏。但却是个很好的机会去梳理我对目前手上项目的认知,我到得晚一点,主场已经有嘉宾。作为空降神秘嘉宾,我用40分钟不认识的陌生客户推荐项目。我约有十分钟的时间来观察参与者和前一位嘉宾,好朋友一边拉着我热情地表达欢迎,一边不断地跟我介绍情况。从演讲者到观众间的背景知识gap我找到了很好的定位和出发点。做上半场嘉宾和活动想要的目标的链接,让内容成为一体,帮助我的伙伴把活动做精彩。这个世界上提问题的人很多,解决问题的人却没有那么多;制造焦虑,贩卖焦虑的人多,缓解和消除焦虑的人很少。我是那个少数的人。简单自我介绍后几个互动问题就再次让我确认这个背景知识差别有多大。引出问题--得到确认--落地地分析--给与可操作的办法。根据情况也调整了我讲项目的习惯,给他们用图片讲故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用具体的例子回应他们的疑问,观察他们的反应,回应热切的眼神,回答质疑的表情。在计划的时间里完成了任务,获得好评。
这几个月给博士生讲演讲的内容,看过的书,讲过的很多细节都在我的表达过程中有明确的体会。复盘,觉察,练习,再应用。这个过程已经内化成为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一定要去挑战自己从来没有上过的课,上一个课就会深度解锁一个领域。一个30课时的课加上近30个小时的准备会在比较短但是规律又密集的时间吃透一个小的知识系统。讲解的过程再融合学生的反馈,有水平的学生会丰富这个知识体系,收获满满~
下午点感恩长辈,他更愿意我称他为前辈,乘坐一小时地铁来与我会面。他喜欢问我问题,促进我来思考,也愿意聆听我不成熟的想法。再提问,不断地帮助我完善自己的思考,最终提出我要解决的终极问题。从目标出发,哪些原则不能丢,哪些条件必备。有手把手教我做计划,设计思路的感觉。这种思想的碰撞,能量的流动和经验的传授让我每次都很兴奋。他很惊奇我对一些事物的领悟和理解,问我为何会有这么深刻的认知。 我的直接驱动是我要解决问题。 我一直不太确认自己是否有很大的进步,或者说我认为我与我心里的高手相差甚远。这两年里得到认可比较多,但总觉得给我反馈的人对我有偏爱,不会如我期待的那么客观。被爱护不等于我真的很好。但是他不一样,他很sharp或者笑而不语。我几乎不能接受这样的停顿,会不记得辈分和年龄地去反问,刨根问底。问不出来就回去读书。我不担心冒犯他!
“我觉得理想主义能成事儿。我能把我的理想通过具体的计划,寻找条件或者创造条件去落地。然后像养小孩一样去培养它!就是,就是我有点轴,任何事情不会轻易放弃,创业第七年,我觉得这是很高贵的品质!”说完我们一起笑:“是的!你说得对!”
他说我是学习的天才,我笑说我是开窍很晚的“学习天才”。被他识破我从来不尴尬,我的不足还有我的ambition。是的,在我的世界里,世界上的问题只有两种:我会的和我即将学会的。
所以短短几个小时我就分辨出来明年的计划,我需要先学会算账。具体的投入和产出。学会算时间,精力,金钱,人力资源等所有的投入。Start from small but make it sustainable.
我开始分析我身边一起做事情的人,在我有更大的目标的时候,我的capacity自然地就变大了。独立创业第四年,我身边已经汇集了一些可以做拼图的人和资源。要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站在可以闪闪发光的位置,在对的路上走得更远!
成人方能达己。
试试?
试试就试试!
© 本文版权归 Connie是小太阳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