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玉:对于实验水墨、抽象水墨、新水墨等作品,要打破固有认识

评论家王进玉说:“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语境下,艺术创作上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可能,产生一些新的认识,做出一些新的调整与再定义,所以对其的考察和评判也就不能一成不变。比如当下,一些实验水墨、抽象水墨、新水墨等作品,很多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根本就不用毛笔,材料中也只包含有传统的纸和墨,那么对于这类的作品,倘若还继续拿传统的笔法标准、单纯的水法、墨法标准来评判,显然不合适。务必要另立标准,打破固有的审美定势与相关思维理念,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实验艺术、新艺术等的发展和进步,也才更加符合当下多元化的诉求,否则便只会如坐井观天,陷在传统的漩涡中不能自拔。”

在探讨王进玉关于艺术创作评判标准的观点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深入到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当代艺术的多元实践以及审美观念的不断演进之中。王进玉提出的核心观点是:艺术创作的考察和评判应当随着时期、阶段和语境的变化而灵活调整,尤其对于当前实验水墨、抽象水墨、新水墨等创新实践,传统的评判标准已显得捉襟见肘,亟需新的标准以适应艺术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艺术创作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每一次艺术流派的更迭都伴随着对既有艺术规范和审美标准的挑战与超越。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艺术形式的创新上,更深层次地反映了社会变迁、文化演进以及人类审美心理的动态发展。因此,对于艺术的评判标准也应随之调整,以适应艺术自身的进化规律。

王进玉提到的实验水墨、抽象水墨、新水墨等作品,正是这一动态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这些作品在继承传统水墨精神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新材料、新技法、新观念,力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例如,一些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摒弃了传统的毛笔,转而使用刷子、喷枪、滚筒甚至手指等多种媒介,以此探索水墨表现的无限可能。同时,他们也在材料选择上进行了拓展,虽然仍保留了纸和墨这两种传统元素,但往往还会融入油画颜料、丙烯、金属粉末等其他材质,以丰富画面的层次感和视觉效果。
面对这样的艺术实践,如果仍然固守传统的笔法标准、单纯的水法、墨法标准,显然已经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价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因为,这些作品所追求的已不仅仅是笔墨技巧的精湛,更多的是通过材料的混搭、技法的创新以及观念的传达,来探讨当代社会、文化、人性的复杂议题。因此,对于这类作品的评判,需要更加关注其思想深度、观念创新、情感表达以及形式语言的探索性。

此外,王进玉还提到了打破固有的审美定势与相关思维理念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推动实验艺术、新艺术等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往往存在着一种“路径依赖”现象,即艺术家和观众都习惯于按照既定的审美框架来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这种框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艺术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也可能成为限制艺术创新的枷锁。因此,打破这种定势,鼓励艺术家和观众跳出传统思维的束缚,勇于尝试和接受新的艺术形式,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关键所在。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否定传统的艺术标准和审美观念。相反,传统是创新的根基,没有传统的滋养,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推动艺术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既要尊重传统的精髓,又要勇于接纳和融合新的元素和观念。

具体到艺术创作的实践层面,艺术家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勇于挑战自我和既有的艺术规范。他们可以通过跨界合作、跨学科研究等方式,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和创作思路。同时,他们还需要保持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到艺术作品中,使其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而对于观众来说,他们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这包括学习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参观艺术展览、阅读艺术评论等多种方式。通过这些途径,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更加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的好坏。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艺术评判标准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混乱和无序。相反,它有助于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和创新能力,推动艺术作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同时,它也能够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和文化消费需求,为艺术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王进玉关于艺术创作评判标准的观点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当代艺术实践时,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敏锐的洞察力,勇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探索新的评判标准和审美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当代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推动艺术事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李晓芳)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