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还要读经典?——随身轻经典文库系列编辑手记
经典是指我们通常会听到人们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籍。
——卡尔维诺

亲爱的读者,你们好。
今年初,我们正式推出了新的图书产品线——随身轻经典文库。虽然经典文学早已成为一片竞争激烈的红海,但思忖再三,我们还是选择启航。若非要说出开辟这条产品线的理由,可能是:经典文学永远需要被重新看见。
精神疲惫的时代:文学的反思与关怀
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每个人都在追赶时间和社会设定的各种目标。这样匆忙的步伐,让挥之不去的精神疲惫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而作为编辑,我们始终相信文字的力量。它既能带来理性的思考,也能传递感性的关怀。我们希望为读者呈现出一套兼具深度与温度的经典书系。
抱着这样的一颗心,我们在书海中精心挑选那些更贴近当下生活议题的经典之作。无论它是广为人知,还是鲜有人问津,只要具备“真材实料”,都值得进入“随身轻经典文库”的备选名单。
比如在阅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诸多作品后,我们发现,这位言辞笔触惯于穿梭在疯狂与理智、罪恶与救赎、绝望与希望之间的作家,笔下其他不曾为人知晓的故事竟如此细腻且充满温情。于是我们决定另辟蹊径,将他或许被明珠蒙尘的作品重新展露在大家眼前。于是文库的第一个选题《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遭遇》就这样诞生了。
再之后是我们将目光又锁定在了赫尔曼·黑塞身上,我们同样将沧海遗珠《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列在我们的选题书单中……

多元视角:呈现丰富的文学风貌
我们挑选的作者和书籍,力求呈现出丰富而多元的视角。希望读者在翻开每一本书时,都能从新的视角剖析人类文明。
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是关于人类内心深处黑暗与光明的对话;
黑塞的作品是一场思想的冒险,引导我们进行不断的自我追问;
而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说道:“过去从未死亡,甚至没有过去。”我们的过往始终缠绕在心灵深处,影响着当前的抉择与未来的命运;
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则揭示了人类在面对道德与欲望时的内心挣扎与混沌。“真相不会使我们自由,而是将我们带入更多的混乱。”
这些作品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正是我们在这个纸质书几乎被电子屏幕击败的时代,仍坚持出版经典文学的理由,也正是“随身轻经典文库”诞生的意义所在。这些文字中关于人类生存的永恒困境,是今天的读者正面临着同样的,对世界和自我的困惑。

译者的角色:经典再现的关键
图书基调定好了,重头戏译者就该上场了。如何让受众通过译者体会到作品的原汁原味,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责任。
在编辑《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遭遇》时,我们始终没能找到有译本可以精准译出涅朵奇卡故事中略带平静的悲苦感。我们目光锁定在了65年前的一部译本,译者是“陈林”。
然因年代久远,寻找译者的过程十分困难。我们最终在一篇不起眼的地方小报里找了译者的真实身份线索,她是中央编译局的首批工作人员陈琳,也是开国上将陈伯钧的妻子。我们辗转联系到了译者后人,最终才将这部经典文学重新展现在众人面前。
在其他书籍中,我们同样也发现了一些新译者能够以更贴近原作的语言结构来传达故事的独特魅力。所以,我们也邀请合作了多位新译者,以注入更鲜活的力量于经典文学这一净土。

轻盈阅读:便携口袋书的设计理念
一个字“轻”贯穿我们整套系列书籍的包装理念。
图书最大的敌人是电子产品,手机可以在各个时刻无缝衔接入人们的生活,夺取人们的眼球,于是我们同样将书籍参照手机的尺寸进行了版式设计,期望着带给大家“完整化阅读”的重塑能够抵抗“碎片化信息”的洗脑。
便携式口袋书的出现无疑让现代人的阅读方式更加轻松与灵活,它能打破空间的限制,将读书的场景不拘泥于桌前,室内,而是随时随地,随身携带。
而口袋书籍的装帧设计,是读者最先感受到的部分,也传递着书籍的风格与气质。配合着小开本的轻盈体量,我们选择了淡雅清新的主题色。
同样,封面主元素的设计,我们也和中央美院的老师们在油画、水彩、岩彩、木刻版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尝试寻找灵感,在已经佚失的老插画和名画中寻找符合经典气质的作品。
经过逐一实验,我们决定选用与经典文学同样有岁月积淀的世界名画作为封面的主元素,旨在将这套图书的经典力量从外到内遍布每一个角落。

我们期待着...
我们希望“随身轻经典文库”的诞生,能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经典文学的新窗口。对于已经读过的书,读者能够在重温中获得新的领悟;而对于未读过的作品,则期盼书中的内容能够在某些瞬间引发读者的顿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生命的起源与未来的方向。
作为编辑,我们也希望这个系列能够如涓涓细流,持续不断地出版下去,陪伴读者走过漫漫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