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英国人民历史博物馆|B-day VLOG

Hi, 我是Frances,欢迎关注🍀
油管 Frances' Joyful Life|B站 全街最靓法兰西施|播客 一人有一个|小红书 全街最靓法兰西施|微博 椒丝腐乳西兰花
欢迎收看《一个女仔去英国》第5期!
2月16日是我的生日。难得在国外庆生,出发前有认真幻想过要如何度过这一天:选一家雅致有格调的餐厅,妆发精美落座,细细品味佳肴美酒。即使“一人约会(solo date)”,也绝不敷衍。真实情况是,旅行进入到第6天,我累得如同行尸走肉!没有比睡觉更好的庆祝生日的方式了,我一直睡到中午才恋恋不舍地出门。“仪式感”?别提了!光是离开暖气充足的民宿,一头扎进冷风细雨里去观光,已耗尽我所有体力和意志力。
曼彻斯特有很多博物馆,且极具城市特色,光从博物馆的主题就能了解这座城市辉煌的历史和多样的文化。猫途鹰上排名No.1的必游景点科学产业博物馆(Science and Industry Museum)让人联想起曼彻斯特作为“工业革命的故乡”的历史过往。国家足球博物馆(National Football Museum)则和这里浓厚的足球氛围密不可分——曼彻斯特是曼联和曼城两家英超豪门俱乐部的所在地。除此之外,还有幻觉博物馆(Museum of Illusions,是视觉装置艺术博物馆,不是进去吃蘑菇的)、听说咖啡馆超好吃的曼彻斯特美术馆、美轮美奂的“魔法世界图书馆”约翰·莱兰兹图书馆(John Rylands Research Institute and Library)……
每一个博物馆我都超想去的!可惜时间有限,体力更有限,只能严选严选再严选!最后我打算参观人民历史博物馆(People’s History Museum)。在我的理解里,“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概念,而英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ta们会怎么书写“人民的历史”呢?我很好奇。
思考?Yes!死背?Nooooooooo
人民历史博物馆过去被称为“英国国家劳动历史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Labour History)”,是英国工人阶级历史材料的收集、保存、解释和研究中心。现在这里是国家民主博物馆,讲述英国民主的发展历史,以及人民家庭生活、工作和休闲的故事。
博物馆开门见山,第一个展厅讲述彼得卢大屠杀。这是1819年发生在曼彻斯特的一起武力镇压示威事件。当时人民普遍不满物价飞升、长期失业和饥荒等状况。8月16日上午,约6万人在圣彼得广场聚集和平示威,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男女工人获得投票权。一队骑兵举着军刀冲入人群,最终18名示威者死于刀伤和踩踏。屠杀发生后,政府试图隐瞒真相,通过新的立法压制任何以政治改革为目的的集会。在民主社会,每个公民都有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彼得卢大屠杀是英国民主政治中的黑暗历史。博物馆非常详细地呈现了这段历史,看完非常明白“何为不民主的做法”。
英国导演迈克·李的剧情片《彼得卢》以大师级的场面调度重现了彼得卢大屠杀的场景。电影入选了2018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很好看的电影,力荐。
一件兵器引起了我的注意,它是一副铁制长矛的矛头,来自民间捐赠。展板上写,主流历史观点认为示威者是手无寸铁的平民,也有历史学家认为部分示威者是携带武器的,而长矛的捐赠者始终认为这是ta们的祖先从彼得卢大屠杀现场捡回来的。博物馆经常接收到一些会挑战主流历史叙事的物证,而博物馆必须要判断和选择讲述哪一个版本的历史。最后它向公众提问,你认为这是彼得卢大屠杀的文物吗?你认为当时所有人都想要和平示威吗?

如果捐赠者所言为真,那么也许会合理化政府镇压的行为。这是一件会引发争议、撼动历史的展品。博物馆公然展出,逼使参观者面对历史的复杂性。比起给出确定的答案,博物馆更愿意激发思考和讨论。这也契合了它“民主博物馆”的主题,因为民主不是盲从权威,而是平等、开放、持续的讨论。
花小钱办大事,博物馆里的“展中展”
我经常在英国博物馆里看到“展中展”。“展中展”的名字是我编的,指的是从常设展览中延伸出来的新展览。通常是临时性的文字和图片展览,印刷在泡沫纸板或者卡纸上,安装在与之相关的常展展板或文物旁边。
在伦敦南丁格尔博物馆参观时,那里不仅有南丁格尔生平展,还举办着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科学家生平展。在馆内的不同角落,都有A4纸页面介绍不同的女性科学家的故事,还有手工工作坊介绍编程的原理。女性科学家展览之所以能“寄生”在南丁格尔生平展中,是因为南丁格尔本人是一位出色的统计学家。南丁格尔博物馆位于圣·托玛斯医院的停车场边上一个类似诊室的地方,面积非常非常小,不足以设立两个展厅,一个做常展,一个做特展。策展人用“展中展”的方式,在有限的空间里增加新的展览内容,非常巧妙,给参观者创造了十分充实的游览体验。

曼彻斯特人民历史博物馆也不大,建筑前身是液压泵站,一共三层,不分常展展厅和特展展厅,因此也采用“展中展”的方式丰富展览。
在展厅一门口,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关于移民故事的展览(Migration: A human stroy)。这个“展中展”主要是为了弥补常展中对移民历史的呈现不足。这个展览由5位女性策展人历时两年策划,她们都是移民,从讲述自身故事出发,谱写曼彻斯特移民的历史。

第二个“展中展”关于LGBT+权利运动的历史。展览的名字很有趣,叫做“Never Going Underground(绝不转入地下)”,还做了一个类似伦敦地铁的logo,一语双关。

这个展览是必须的,因为曼彻斯特是英国gay都!哪儿哪儿都能看到彩虹旗,火车站的围栏是彩虹,路人的衣领上别着彩虹旗,图书馆有彩虹书签,随便路过某人家的窗户,上面放着彩虹扇子……太自由了,我好喜欢。
展览介绍了一位“女丈夫”Harry Strokes。他于1830年代生活在曼彻斯特,很早就认同自己是一名男性,职业是砌砖工和特别警员。1838年《曼彻斯特卫报》爆料他离婚的原因——妻子发现他的生理性别是女性,八卦媒体于是给了他“女丈夫(female husband)”的绰号。这可能是历史记载的最早的跨性别男性或者异装者。这个人物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看的电影《雌雄莫辨》(Albert Nobbs),一位友邻点评:“男扮女是恶搞喜剧,而女扮男则多是悲剧。”
展览还介绍了英国同性性行为入罪的历史。根据1885年的《刑法修正案》,男性之间所有性行为都犯法的,包括拥抱。简直严格到离谱!恶法造成的影响残留至今,现在很多男人依然无法跟同性胸贴胸地紧紧拥抱。What a pity!我一直觉得身体语言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身体被禁锢了,情感世界也会随之荒芜。这会不会是男性普遍缺乏共情能力的原因?

做一个徽章,明天会更好
你可能会惊讶,曼彻斯特的城市象征是蜜蜂而不是足球。ta们爱极了蜜蜂这个意象,巴士车厢外画着蜜蜂,房东给我的钥匙也串着蜜蜂的钥匙扣。这蜜蜂不是蜂后,而是工蜂(Worker Bee),代表着曼彻斯特的工人阶级。曼彻斯特人说,这座城市没有皇家古迹、没有自然资源,全靠工人阶级的奋斗而兴旺起来的。所以代表曼彻斯特的,不是全世界为之疯狂的足球,而是像工蜂一样刻苦耐劳的工人阶级。我强烈感受到曼彻斯特人对工人阶级身份的骄傲。

打工虽苦虽累,但绝不卑微,这一点我在人民历史博物馆里同样感受到了。博物馆记录了2020年曼彻斯特地区户户送(deliveroo)平台的外卖骑手罢工的历史。博物馆展出了骑手们号召罢工的传单,这些传单当时在曼彻斯特人流量大的外卖店和餐厅外派发。传单上面写诉求:提升最低工资、超出范围的配送要加钱、等待的时间也要有工资等等。博物馆解说写着,这次罢工得到了世界产业工人联盟(International Workers of The World Union)的支持,是工会第一次应用在零工经济的雇佣关系中。经过两年的谈判,在2022年户户送和英国全国总工会签署协议,承认外卖员工会的官方地位,工会为骑手争取到了病假工资、保险和代表权。
只有劳动者被尊重,劳动才是光荣的。

我惊讶于博物馆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反应之迅速。虽然展品比较简单(只有罢工传单),布展也比较简陋(解说打印在纸条上),可以看出一切工作是非常仓促地完成的,但也能看得出来博物馆奋力地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
选择传单作为展品,不仅因为上面印有这场罢工的诉求,是重要的史实,更因为它展示了人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互联网零工经济把劳动者互相远离,骑手们则通过在街头派发传单这么老派的宣传动员方式而团结在一起。
人民历史博物馆的口号是Ideas Worth Fighting For。除了教育大众什么是值得为之奋斗的价值观,比如民主、自由、公平等等,它还非常重视教育下一代如何为之奋斗,即如何通过开展社会运动推动社会发展。博物馆展出了不同时期工人阶级开展社会运动时使用过的宣传品,包括旗帜、横幅、传单和徽章,生动地展示社会运动是如何组织、宣传和扩大影响的。现场还有手工工作坊,可以体验制作自己的徽章,表达你自己的价值观。
前天,我前往议会大厦参观,安检挺宽松的,唯独仔细看了看我书包上扣着的徽章(全部在纪念品商店购买),确保上面没有不合适的话语。英国人看到徽章,马上意识到它是表达的媒介,而我一向认为徽章只是饰品(我的第一个徽章还是在小学旁边的精品店买的流氓兔徽章)。这也许是因为我们接受的教育不一样。
尾声:生日大餐

生日蛋糕不稀罕,生日青菜才珍贵。一碟绿油油的椒丝腐乳炒通菜盛惠14.5镑,比干炒牛河还贵,还没有算服务费!青菜脆嫩,腐乳咸香,还有很香很香的烧酒味,做法非常老派。吃在嘴里,暖在心里。这个独自在异国他乡的生日,我过得很简单、很自在。
💛
文字游记没看够?快来看vlog吧!
油管 Frances' Joyful Life|B站 全街最靓法兰西施
谢 谢 观 看🐝
-
肉汤拌饭吃八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12-19 11:59:49
-
飞天通菜 转发了这篇日记
美文共赏!在英国这么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能看到一个专注讲述工人阶级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我还挺好奇的。展览的细节无法一一展现在vlog,所以我又写了长长的游记。审了一天终于放出来了!
2024-12-19 11:36:20
飞天通菜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为什么有时demo比正式录音版更好听?谈音乐的身体性(2) (3人喜欢)
- 音乐很穷,怎么个穷法?Mike Stern爵士五人组演出观后感 (6人喜欢)
- 请问Chat老师,炒CD是可以的吗? (1人喜欢)
- 从The 1975到方大同:听懂律动,也听懂自己 (3人喜欢)
- 为什么方大同唱“十四行(xíng)诗”?ABC中文这么烂吗?浅谈方大同的咬字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