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看画如看美人
在探讨黄宾虹先生关于赏画之道的深刻见解时,我们不禁要踏入艺术的广阔殿堂,去细细品味那些流传千古的名作背后所蕴含的深远意境与独特魅力。黄宾虹先生所言:“看画如看美人,其丰神骨相,有肌体之外者。今人看古迹,必先求形似,次及傅染,次及事实,殊非赏鉴之法。”这不仅是对当时艺术鉴赏风气的一种批判,更是对艺术真谛深刻理解的体现,引领我们思考何为真正的艺术鉴赏,以及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艺术世界中寻找那份超越表面的美。

首先,让我们从“看画如看美人”这一比喻谈起。黄宾虹先生以美人喻画,旨在强调艺术作品所具备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愉悦,更有一种超越物质、触及心灵的美感。正如美人之美,不仅在于五官之端正、肌肤之细腻,更在于其气质、神韵,以及那份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独特魅力。画作亦然,一幅优秀的作品,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笔墨技巧的精湛、色彩搭配的和谐,更在于画家通过画布传达的情感、思想,以及那份难以言喻的意境之美。这种美,是超越了画面本身,触及观者内心深处的存在。
然而,黄宾虹先生指出,当时的人们在欣赏古迹(即古代艺术作品)时,往往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先求形似,再论色彩,最后才关注画作所表现的内容或故事。这种鉴赏方式,无疑是对艺术深度与广度的极大忽视。形似固然重要,它是画家技艺的直接体现,但若仅仅停留于此,便如同只看到了美人的皮相,而忽略了其骨相与神韵。傅染(即色彩与笔触的运用)虽能增添画面的生动与丰富,但若无内在精神的支撑,也不过是徒有其表的装饰。至于事实,即画作所描绘的具体场景或事件,虽为解读画作提供了线索,但若缺乏对其背后文化、历史、情感层面的深入挖掘,便难以触及艺术的真正灵魂。

那么,何为正确的赏鉴之法呢?黄宾虹先生的见解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真正的艺术鉴赏,应当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它要求观者具备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洞察力以及高度的文化素养。在欣赏一幅画作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放下先入为主的偏见,用一颗纯净的心去感受画面传达的第一手信息。随后,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画家的笔墨技巧、色彩运用,以及构图布局,从而领略其技艺之美。但这仅仅是开始,更为关键的是,要通过画作所描绘的形象、色彩、线条等元素,去探寻画家想要表达的情感、思想,以及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乃至人类共同的审美理想与追求。
在这一过程中,观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被充分激发,他们会在心中构建起一个超越画面本身的审美世界,这个世界既包含了画作本身的直接信息,也融入了观者个人的情感体验、审美偏好与文化认知。如此,一幅画作便不再是静止的、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了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审美场,观者与画家之间,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实现了心灵的交流与共鸣。

此外,黄宾虹先生的观点还提醒我们,艺术鉴赏不应仅仅局限于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而应将其置于更为广阔的艺术史与文化背景之中进行考察。每一幅画作都是其时代精神的缩影,是特定文化土壤孕育出的艺术之花。因此,在鉴赏时,我们需要具备历史意识与文化自觉,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理解其风格演变、技法创新背后的社会变迁与文化逻辑,从而更加全面地把握艺术的本质与规律。
总之,黄宾虹先生的这句名言,不仅是对当时艺术鉴赏风气的一种批判,更是对艺术真谛深刻理解的体现。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鉴赏,是一种超越形式、触及灵魂的精神活动,它要求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既要关注其外在的形式美,更要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艺术的海洋中遨游,领略到那些超越肌体之外、直击心灵的丰神骨相,感受到艺术赋予我们生命的力量与美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审美素养与人文情怀,更在无形中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艺术之光永远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洪辉)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